來源:新財富雜誌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陳春花
以下是演講全文。
01
企業的基本假設有著終極的力量
在最近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確發現有一些變化,美國181位CEO有一個俱樂部,今年8月19日,他們發表了《公司的目的》宣言。
在這個宣言裡,這些美國頂級公司的CEO們對公司發展的宗旨作了一次修正,他們認為,股東利益不再是公司最重要的目標,公司最重要的任務是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
商界領袖們強調,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公司領導團隊應該致力於達成以下幾個目標:
為客戶提供價值
投資我們的員工
與供應商公平合理地進行交易
支持我們的社區
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為股東提供公司投資的許可,發展和創新的資本
這個改變主要體現在幾個核心的方面,我們會發現,在今天,如果要把企業做得很好,我們所遭遇的挑戰可能不僅是能不能把企業內部的事情做好,而且還要在社會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上積極發揮影響。
從《公司的宣言》提出的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提出的公司目標涉及到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關係,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和供應夥伴的關係,和世界的關係,以及和股東價值發展的關係。
所以,當我們討論股東價值時,我們會發現企業為股東創造的應該是一種長期的價值,包括為股東提供投資公司的許可,作為企業發展和創新的資本。這是我們今天對企業整體成長認識的一個徹底的調整。
按照這樣的發展概念,我們應該能夠理解,對一家企業來說,也許很多東西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東西——我稱之為「基本假設」。我最早的研究方向是企業文化,在過去的研究中,這條線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們會發現,文化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東西,我本人比較傾向於選用沙因對文化的定義。
他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的內容,首先,有些東西是我們摸得到的,比如我們摸得到飛鶴奶粉、康恩貝的產品,摸得到經典讀物,沙因把這些看得見、摸得到的帶有企業印記的東西稱為「人為飾物」,包括企業的產品、服務,也包括企業的員工,這些是文化的表象的東西,是可見的組織架構及過程,但我們很難單憑這些東西去了解一個組織的文化。
接下來的東西是外顯價值觀,它決定了組織的策略、目標及哲學觀(屬於外顯的判斷),它促成了為什麼你的企業會做出這樣的奶粉,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藥物產品,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軟體產品。
還有一個東西是我們平時忽略的,但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是它在起到支撐的作用,我們稱之為「基本假設」,這是企業的意志,是潛意識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它是企業價值與行為的終極來源。基本假設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它如此重要,原因何在?
基本假設有著終極的力量,文化就是一組基本假定,用以界定什麼是我們要注意的,什麼是事情的真諦,對正在發生之事該有怎樣的情緒反應,以及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就像我為什麼會在最近7年,花很大的精力研究數位技術對企業的影響,就是因為如果你有了這樣的基本假設,即企業無法脫離環境的變化去發展,你就不得不去關心技術。
企業的基本假設決定了我們所做的選擇。人的心靈具有認知穩定性的需求,一旦發展出一組整合性的假定——可以稱為「思想的世界」或「思維的地圖」,我們與持有相同一組假定的人相處,會有很大的舒適感,反之,則有大量的焦慮存在。
在我們12年來做「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的評選過程中,之所以有這麼多學者和企業家參與,就是因為我們大概是一群對於「如何做企業」具有相同基本假設的人,我們的假設是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一定能夠為世界貢獻出中國方案。這是我們的基本假設,所以我們能一直堅持去做。
在社會中,人們能夠相聚相知,正因為心意相通,就像你見到老鄉,聽到鄉音,會倍感親切,這是因為我們對鄉情有相通的基本假設。
因為人類對認知穩定性有著要求,現在大家看到很多波動、很多震蕩,也是因為環境和人類認知的複雜性,基本假設相衝突的會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攻擊,基本假設相近的會聚攏在一起。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討論「長期主義」,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給出的2019年年度關鍵詞也是「長期主義」,這個經營假設在今天,更突顯出了它的作用。
02
長期主義的基本假設
支撐中國企業走向世界
其實德魯克在很早就告訴大家,任何一個企業如果想做得很好,必須遵循一定的經營理論。
他認為企業的經營理論由三個最重要的假設構成,一是對組織環境的假設——你怎麼看待環境?就像我們今天怎麼看全球化,怎麼看數位化,怎麼看中美關係,怎麼看產業的顛覆、迭代和更新,怎麼看消費人群的改變,怎麼看90後、00後,新生代在如何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這個經營理論即你要了解企業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第二是對組織特殊使命的假設——你能不能明確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明確自己獨特的使命,企業是沒法去做經營的。
第三是對完成組織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設,即你要完成使命,必須具有核心能力,那麼,企業對核心能力的假設是什麼?這三個問題是德魯克很早就提出來的,當時世界剛剛在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他要求企業對自身作這樣的思考。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會發現很多優秀的企業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都解決好了。哈佛的兩位教授科特和赫斯肯特研究企業文化與長期業績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二者之間有非常明顯的關係:
企業文化對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作用;企業文化在下一個10年內可能成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
對企業豐潤的長期經營業績存在負面影響的企業文化並不罕見,這種文化一旦存在,就極難改變;
企業文化儘管不易改變,但它們完全可以轉化為有利於企業經營業績增長的企業文化。
在過去的30年中,從對中國領先企業的研究中,我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企業文化與長期業績之間有著明顯的關係。
我們看到,這些全球領先企業在基本假設上,整體認識非常清楚。比如蘋果,它為什麼能夠把握知識產業的機會?原因就在它的基本假設中,即認為設計是人類創造物的根本靈魂,它通過最終的產品和服務對消費者的外在連續性表現出來,所以蘋果用設計來牽引自身的發展。
再看微軟,我們都知道,它不僅持續增長,而且是全球企業中超過萬億美元市值的三家公司之一。公司做到市值過萬億美元,其原因是什麼?在於它的基本假設是技術應該是全民化和個性化的,注重同理心,這樣的基本假設使微軟把助力每個人、每個組織成就不凡作為自己的使命。
蘋果的基本假設:設計是人類創造物的根本靈魂,而這個靈魂最終通過產品或服務的外在連續表現出來。
微軟的基本假設: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組織,成就不凡技術的全民化和個性化;同理心;願景——雲惠天下
在歐美的整個汽車行業已經完全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時候,豐田能後來居上,成為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麼?它的競爭力無疑來自於它的基本假設,來自於自強不息和精益生產精神。
豐田的基本假設:好產品;好主意;徹底節儉
三星的基本假設:質量第一,技術第一,理念第一
再看三星,當移動通信行業已經由諾基亞、摩託羅拉等幾個巨頭掌控,它依然能夠超越前者,也是源於三星清晰的基本假設——質量第一、技術第一、理念第一。
我們再看中國的公司。華為、阿里、騰訊、新希望六和這四個企業是在世界走到了領先地位或進入全球行業前三名的,或市值進入世界前十的企業。
華為的基本假設: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阿里的基本假設: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騰訊的基本假設:以客戶價值為依歸;科技向善
新希望六和的基本假設: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我從去年開始陪同騰訊去達成它的企業使命,雙十一的時候,騰訊正式公布了它新的使命,「科技向善」這一句是我們加進去的。新希望六和這個企業我已經陪伴了很久,現在它在農牧企業、飼料行業裡全球排第二。
當我們觀察中國企業走進世界領先行列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企業的基本假設具有很強的支撐能力。它不僅僅是價值觀,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它一定是有後勁的,企業堅定遠大的根本假設埋在底下,當它進入這個邏輯的時候,一定是可以支撐它走向世界的。
從這些全球優秀企業的實踐,我們可從中領悟在經營上把長期主義作為基本假設的根本原因,「長期主義」的基本假設明確回答了以下三個根本性的問題:
企業與環境是一種共生關係。企業和環境、供應商、顧客是共生關係,是互為主體的關係,不是主客體關係。
認識世界的方式為整體論、萬物一體、萬物生長
組織的使命是向善的力量,這是企業獲得巨大能量的來源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為今年的會議確定了這樣一個主題,在給大家提出這樣一個方向、要求和建議的時候,過去的研究告訴我,長期主義的基本假設就是要我們正確回答以上這三個問題。
只要我們理解了我們與環境是怎樣的關係,理解了企業內在的驅動力量是什麼,我相信我們是可以成為長期主義者的,企業是能夠獲得長期發展的。
03
數字時代最大的戰略調整
是競爭邏輯轉變為共生邏輯
各位,要成為長期主義者,我們要如何做到?我有另外一個要求給各位,那就是你要去做價值共生,只有去做價值共生,你才有可能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立足於價值共生,有一些企業已經在很努力地去做了。比如華為,華為有一個數字行動計劃,10年中,華為幫助108個國家的30,000多名學生提高數字技能。
因為這樣的數字行動計劃,因為堅持價值共生的理念,今天當華為面對美國這樣的強國發起的巨大挑戰時,仍然能夠保持增長,這與它致力於世界互通互聯所作出的努力有很大的關係。
數位技術使很多實體經濟遭受重創,但日本有一家社區店零售服務連鎖企業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這就是7-Eleven,原因就在於它建造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在這個命運共同體中,它的18,572家連鎖店中,直營店只有501家,每天有超過2000萬人次光顧7-Eleven,享受24小時全天候和全渠道的便利服務。7-Eleven的直營商店只佔很少的比例,也沒有一個工廠是自己的,更沒有一個配送中心是自己的,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這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發現,當企業真正按照長期主義、價值共生的底層邏輯去經營的時候,它們真的可以服務很多人。新希望六和的底層邏輯也是如此,它的旗下有150,000個養殖戶,200,000,000個用戶,服務對象分布在20個國家,這是過去的數據,還有待更新。
全球傳統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中,被公認有可能走出一條路的是海爾,它的共生模式是員工價值和客戶價值完全合一的「人單」模式,也給了我們巨大的啟示。
我們熟悉的一些企業一直在往前走,關鍵是在理論上我們要不斷去總結,我們必須回到「我們應該怎麼做」。
有三件事情要努力去做,第一是確定共生的戰略,過去的三年我和廖建文老師花了很多精力在討論京東的戰略,在數字時代,戰略應該怎麼調?我們得出的研究結論在陸續公布。
數字時代戰略最大的一個調整就是競爭邏輯要轉變為共生邏輯,這是一個認知邏輯的更新。
在工業文明時代,因為要滿足客戶需求,所以企業間必然是競爭邏輯,因為贏得客戶,你需要有比較優勢。但到了數字時代,企業追求的不再是滿足客戶需求,而是創造客戶需求,以及實現客戶價值。
當企業經營的宗旨轉變為創造客戶需求和實現客戶價值的時候,你會發現,起決定作用的已經不是比較優勢,現在你必須和更多的人合作,更多的價值空間才能被創造出來。
共生邏輯下,企業的經營聚焦於增長空間,所以我們在戰略概念上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必須重新定義企業的戰略空間。傳統上,戰略空間的三個思考向度是我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可做什麼,這是戰略的「三問」。
「想做什麼」在傳統邏輯中就是企業的夢想、使命,「能做什麼」要看你的資源、能力,「可做什麼」要看你在哪個行業,比如我們是做奶粉,還是做軟體、做醫藥,這是企業的產業條件。
但是,當我們轉向共生邏輯,你會發現,出現了非常好玩的結果,戰略格局變得大不一樣了,「想做什麼」你可以重新定義,「能做什麼」要看你跟誰連接,「可做什麼」可以跨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調整,因此,我們的戰略邏輯要變,在戰略邏輯改變的時候,人也就開始改變了。
這種改變正如騰訊在做的事情,它不再是一家遊戲公司,不再是一家社交公司,現在它是一家傳媒公司,是數據公司,是支付公司,它甚至是一家可以和傳統產業做廣泛連接的公司。
騰訊要做「連接器」,所以它把自己的戰略定位為「產業價值網際網路」,這也就是為什麼它會成為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不是因為它的內部業務、能力和規模,而是因為它能連接、匯聚更多的產業價值。
馬化騰:合作夥伴自主生長的策略;沒有疆界、開放分享的網際網路新生態
小米是進入世界500強的最年輕的企業,只用了9年就進入到這個行列,原因也在於它能和外部資源做更廣泛的連接。小米在全球連接了超過1.32臺智能設備,小米的開放研發平臺連接了1000多家企業開發者和7000多個個人開發者。
金蝶也是如此,它連續兩年在中國企業級SaaS雲服務市場佔有率第一,入選標準嚴苛的Gartner全球市場指南SaaS雲服務廠商。金蝶之所以能在數位化技術中脫穎而出,拓展全新的雲技術和數位技術,更大的原因也在於它確定和實施了共生的戰略,做到了用新技術賦能新商業,使自己的成長具有了更大的意義。
當我們在做這些領域的時候,你就會看到,這些根本性的調整和變化使得企業增長的空間被釋放出來,所以,戰略上的調整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改變。
04
共生型組織的四重境界
第二個改變是我們要在組織上做調整。去年我的書叫做《共生》,今年我的新書是《協同》,這兩本書表達了我對拓展企業價值的路徑的思考,答案就是要做共生型組織。
我們要走向共生組織,為什麼?因為單個的、單層的組織很難創造價值,你必須跟更多的、跨領域的價值網絡組合,然後你才可以為顧客創造價值。
要做好共生組織,企業需要在四個方面作出調整:
第一,你能不能做到與合作夥伴互為主體?
第二,你可不可以做到讓整體中的生態夥伴都分享利益?
第三,組織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能不能表現出來?
第四是,組織能不能得到協同的效應?
我們做到長期主義的價值共生,共生型組織有四重境界,分別為——
共生信仰:擁有確信的力量,篤定商業文明及驅動人類進步的價值。你要相信每個人都願意做得更好,相信商業是一種力量,推動人類的進步,
顧客主義:不確定環境下,「確定」唯一真實可靠的來源是顧客,顧客成為組織成員間唯一的價值集合點。要真正為顧客創造價值,我很少用極端的詞,但最近兩年我用了兩個極端的詞,一個是「長期主義」,一個是「顧客主義」,這說明在我的角度,長期主義和顧客主義應該成為信仰。要信仰長期,信仰顧客,這樣在不確定的時期,我們才能獲得定力,定力就來自我們對長期的承諾,對顧客的承諾。
技術穿透:技術作為一種組織語言,能夠高效集合無數成員從而成為一個「大系統」,即我們要用技術去打穿、貫通組織的系統。
「無我」領導:成就他人在這裡不是理念而是行動,如何更廣泛地集合價值創造是對領導者的核心要求,要使組織真正成為共生的結構。「無我」領導這個概念是從《道德經》來的,如果我們真正去和萬物做互聯,我們會發現,共生型的組織會讓我們獲得連接、共享、創新的價值。
你會發現,很多行業都因為這種共生型的組織而變得非常有力。你說騰訊如何做醫療?而它的確就在開始在做醫療了,它做醫療的方法其實是和醫生做共生,它用騰訊覓影和AI輔診,實時提供診療建議,使醫生診斷病人的正確率更高了,有效降低了全科醫生漏診率。
騰訊用技術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水平,在這樣的共生生態中,得以創造更大的顧客價值,這就是共生組織的使命所在。
阿里巴巴這幾天即將重新在香港上市,雙十一剛剛過去,它一天內就實現了巨量數字的交易,原因就在於它願意跟所有廠家、供應商、採購商、所有消費者做共生,這就是阿里巴巴的價值邏輯,當共生組織達成後,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這樣巨量數字的銷售奇蹟。
共生即是價值的共生,作為企業,你願不願意去重新界定你的邊界,去做組織內和組織外的協同?你願不願意去建立基於契約的信任,建立一個有效的協同框架,最後得到有效的協同和管理結果?你只有願意,你才能做得到。
馬雲:要做一個優秀的企業,我們再回到基本點,回到客戶,回到員工,回到我們整個股東,在整個公司的治理過程中,我是堅信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馬雲:十年以來,假如說阿里巴巴有一個理由讓我們活下來,就是我們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不管任何時候。
05
做超越變化的長期主義者
巨變的環境帶來很多挑戰和誘惑,越是在動蕩的時候,越要堅守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讓我們獲得成功。這個觀點不是我今天才提出來的,2008年我的一本書《中國企業的價值定位》中就提出來了,這本書再版後改名為《成為價值型企業》。
在全球發生金融危機的那一年,我提出,如果中國企業要持續發展,想擁有下一個增長的30年,就要做長期主義者,只有長期主義,才能讓我們超越動蕩。真正能夠超越變化的並不是機會主義者,而是堅守愛、信任與承諾,並致力於讓生活變得美好的長期主義者。
我們要做的第三件事情是保有長期主義的價值觀,堅守普世價值,企業的基本假設要符合長期發展利益,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接受動蕩,經得起動蕩。能夠走到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企業,你會發現它們的基本假設是非常明確的,這種內在的定力才能讓我們穩定下來。
「內求定力,外求生長」,這是我去年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也就是我們有了定力,就可以對外界作出認知的判斷,不會受外部的幹擾。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創造一個內在的、更大的空間,讓我們得以保持內在的穩定性,感知整個世界,從而與之相處。
我一直強調,「生意就是生活的意義」,大家都知道我的這句話。我非常喜歡「生意」這個詞,我不喜歡它的英文解釋,喜歡它的中文含義。用心去認知生活的本意,商業應該「提供生活方案」,而非「銷售商品」,生活的發展不會有終點,這才是商業得以永續的根本原因,企業不是銷售商,是為人們提供生活方案。
當你理解了什麼是生意,也就理解了什麼是技術,技術旨在拓展人類的生活空間,一切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營造出人類舒適的「生活空間」。如果你懂得了這一點,那麼從這個理解出發,我們就能懂得,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都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完美,使市場的空間變得更大,發展的可能性變得更多。
我也希望大家正確理解「產品」,我非常喜歡」贈物「這個詞,最好的產品都是與人「交心」的,「贈物」是一種超越物質框架的心意傳遞——愛、驚喜、依靠,我們交出去的不是產品,而是愛、驚喜、可靠。
當你交付出產品、給出贈物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做經營,就是在做價值共生,正如前面胡季強主席介紹康恩貝事業的發展,各部門的工作都是在為顧客的健康做承諾,他說的就是這個價值共生的概念。
我研究那些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它們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大家都知道,它們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組織富有活力,這些方面當然很重要,但我認為它們的影響力更來自於它們的遠見與野心、決心與執著,它們所致力於的產品和服務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整個世界,甚至人類的未來,這是它們的全球影響力的根本來源。
06
想長期發展的大公司
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我們在看企業時,我希望各位從兩個維度去看。首先,評估任何一家公司,我們都要求它具備業務發展能力,具有客戶持續創新客戶喜歡的產品的能力,具有為股東提供最優回報率的能力,這是對任何一家公司的要求。
進而,一家想長期發展的大公司還應該擔當如下的責任——
對世界貢獻
幫助改善每個人
第一個維度是你無論如何要做到的,而第二個維度,如果企業想長期發展,你也必須承諾去做到。今天獲得「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和創新獎的企業,在評選中我們即是增加了以上維度來進行篩選和評比。
我一定會組織大家去做認真的研究,總結它們的經驗,讓大家分享它們的成功經營之道,旨在促使大家對於我們及我們的企業與世界的關係達成一個根本的認識。
最後,我想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他說: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
我想,這樣的思想也可以作為我們的企業經營、發展的基本假設,這也是智者的選擇。
預祝大家越來越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