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形成協同效應需要重構企業邊界

2021-01-10 創業邦

導讀:無論是行業的邊界,還是企業的邊界、組織的邊界,在數位化背景下,其實都被打破了。面向未來,企業必須不斷打破邊界,構建一個廣泛連接的生態結構,和更多成員協同,才能領先於其他企業。

形成協同效應的第一步,就是重構企業邊界。

01 數位化時代,企業要打開邊界

企業邊界(enterprise boundary)是企業組織結構的基本特徵之一,它是指企業以其核心能力為基礎,在與市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經營範圍和經營規模,其決定因素是經營效率。

企業的經營範圍,即企業的縱向邊界,確定了企業和市場的界限,決定了哪些經營活動由企業自身來完成,哪些經營活動應該通過市場手段來完成。經營規模是指在經營範圍確定的條件下,企業能以多大的規模進行生產經營,等同於企業的橫向邊界。

從企業邊界的定義來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今天更加需要重新構建企業的邊界,因為在網際網路技術之下,企業原本的很多經營活動,更應該通過市場手段來完成,而不是固守企業自己的邊界。

近段時間,我們常常被問到「企業的邊界到底在哪裡?」我們的回答很明確,企業的邊界因顧客而存在,所以顧客在哪裡,企業的邊界就在哪裡。

企業因為顧客而存在,因此顧客的成長性是第一位的。如果企業不能和顧客一起成長,就失去了自身生存和成長的空間,所以企業成長性取決於顧客成長性。

今天,因為技術本身的進步,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邊界被打破,行業邊界變得模糊,傳統行業被顛覆,組織管理方式也隨之改變。企業需要圍繞顧客需求建立起來似水一樣,靈活應對變化的外部環境的動態組織。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洛可可的「細胞管理」、海爾的「小微」、華為的「鐵三角」等模式,都通過劃小單元的企業內部邊界重構。消除了企業的低效率,並有能力快速響應顧客需求。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移動互聯的出現,組織和顧客的溝通平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組織之間的競爭轉變為無邊界競爭。

在數位化時代,企業的價值創造和獲取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行業層面甚至表現為從「約束邊界」向「跨界協同」轉變。

因為顧客可能會有新的需求,而提供滿足顧客需求的或許不再是企業自己,也可能是價值鏈上或者是價值鏈以外的合作者。當企業邊界打開,進而通過合作者擁有了滿足顧客需求的新能力時,即使面對數位化時代,企業也不需要再焦慮。

02 實現企業和顧客的無邊界融合

作為「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普拉哈拉德曾經指出,企業競爭能力的來源在2000年之後會發生變化。原來競爭能力來源於企業內部資源,未來的競爭力是由顧客決定的。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一起向上生長

企業競爭力來源的轉變,使得管理者一定要轉變對於顧客和市場的認知,從內部資源視角轉向外部顧客視角。就是因為企業競爭力來源的變化,才使得組織邊界和生產邊界得以延展。

傳統認知的一個誤區是,顧客是產品的被動接受者。因此企業每一次推出新產品,銷售人員就不得不去尋找顧客,形成的結果是企業不了解顧客真正的需求和偏好;顧客對企業生產的產品並不滿意,進而形成企業產品囤積的惡性循環。

其實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方式就是,將顧客融入企業價值鏈創造過程的環節上,從創意產生、產品設計、產品製造、渠道選擇、產品交付到服務實現,都要和顧客緊密聯繫在一起。

全球知名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讓自己的品牌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谷歌、微軟、IBM、可口可樂、通用電氣,還有我們熟悉的蘋果等。

無論我們在世界的什麼地方,無論我們使用哪一種語言,無論生活方式或文化習慣如何,使用這些品牌都不會有任何障礙,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已經和顧客融為一體了。因此,我們知道,做得好的企業就是要實現企業和顧客的無邊界融合。

當顧客可以全程參與企業的價值創造時,企業便有途徑充分接觸和理解顧客對於產品認知、產品需求以及趨勢理解的變化。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打破企業和顧客的邊界,指導企業進行高效的價值創造,完成社會範圍內的資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否則,企業將很難適應市場的變化,甚至是為企業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諾基亞和柯達。

03 邊界融合加速企業轉型

任何一家大企業的業務轉型都很難,但打開邊界就可能加速變革。

新希望六和在2013~2016年,因為堅持引領企業踐行關於跨界和協作的理念,實現了一家大型農業企業的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管理層不能再用傳統的農業邏輯來理解農業,繼續深入到這個行業時發現,農業產業因為網際網路技術,不得不面對行業再造的問題。

傳統的農業邏輯核心要素是:農村、農民、土地、種子、養殖和種植的環境。現在的農業核心要素變為:金融、數據、信息。金融為紐帶,數據為支撐,實現信息閉環;用農業大數據、農村金融以及農業物聯網,把農業產業的全過程進行了再造。

這一切與傳統農業的運營邏輯完全不一樣,整個農業產業鏈從種子開始一直到消費者端,全過程都被改造了。

「網際網路+」給農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屬性,在農業產業中最重要的四個環節,都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生產環節上,「網際網路+」可以實現精準生產。生產過程變成精準生產,因為土地、環保以及空氣等因素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如何減少佔用和汙染成為關鍵影響因素,這實際上等於農業生產過程的做法完全改變。

在經營環節上,「網際網路+」可以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對經營的理解不再單純是成本的改變,在經營的概念上更多的是農產品供應鏈。農業企業也和其他製造企業一樣,未來最大的屬性是供應屬性,農業產業必須實現扁平化、透明化、公平化,必須真正與消費者對接並理解消費者。

從農業管理環節來講也變了,「網際網路+」可以實現生產全過程的高效和透明,你必須讓消費者了解產品是怎麼生長的,在信息服務環節實現便捷化、個性化。

這四個核心環節的改變,改變了整個農業行業。

新希望六和早在2013年就制定了「新希望六和+」的策略,選擇打開組織平臺,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可以嫁接新的組織能力,從而幫助企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在產業鏈上遊,他們與生物基因科技公司、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合作。在內部,公司實行產銷分離,設立創新平臺,打造針對養殖戶的技術、金融服務能力。

在終端,他們與電商平臺、終端食品品牌合作。這些新能力的獲得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同時他們也向全行業開放。

這一切行動有效地幫助了新希望六和從生產商向以用戶為導向的農牧業服務商轉型。

今天的新希望六和已經具有了開放的屬性以及平臺的屬性,他們不斷打破內外部邊界,讓企業具有了全新的能力,以應對環境的變化以及顧客價值創造的需求。

04 邊界融合帶來協同效應

對於組織的邊界來講,可能有一個挑戰:能不能夠組合更多的資源、更多的能力、更多的優秀人才,去面對和應對不確定性。所以,不管在技術複雜程度和顧客需求程度之間選擇什麼樣的組合,今天對很多企業而言,內部「部門牆」是一定要打破的,外部的邊界也要打破,需要組合新的能力進來,應對未來的變化。

我們應該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個是基於市場和技術層面,自身企業跨界不跨界,是要清楚的;還有一個是從組織的層面來講,我們都要打破邊界。打破邊界的組織,用融合這個詞可能更為恰當,就是能不能去融合——內部融合以及外部融合。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一起向上生長

關於激活組織,我們認為重要的觀點是:效率不再來源於分工,而是來源於協同;如果效率來源於協同,那組織內部和外部都必須是能夠打開的。

在組織邊界融合上要做三件事情:

1.打破現有組織機構

企業需要打破現有組織機構,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不能把現有的組織機構打破,就很難談組織邊界融合這件事情。

例如,如果沒有海爾五次自殺式組織結構重構,就不會有今天海爾的成長性。

2.構建共生系統

構建一個合作主體的共生系統,這是挑戰更大的一個部分,其中最大難度在於所有成員彼此之間互為主體。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之所以成為學術界和實踐界關注的對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解決了如何構建共生系統的問題。

3.領導者的新角色

傳統的領導者角色為決策角色、人際角色和信息角色,新的領導者角色為布道者、設計者和夥伴。

今天需要領導者成為布道者,讓大家在價值觀上保持一致,在不確定環境中找到確定的方向;需要領導者能夠把夢想設計到產品和組織之中。更重要的,需要與團隊成員成為夥伴關係,這裡的挑戰就是領導者自己能夠成為被管理者。

05 什麼樣的企業一定要跨界?

從企業與市場的關係上來講,推動企業進步的維度主要有兩個:一個維度是顧客,顧客的需求在不斷延伸的時候,對企業的要求在變;另一個維度是技術,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普及速度都在加劇,因此對企業的要求也在變。

當顧客需求比較清晰,技術變化沒有那麼複雜的時候,這個企業還不需要跨界,主要專注於自己的產品,做好即可。在如此多跨界的企業中,可以看到很多不跨界的企業,比如7-Eleven,一直做零售,專注於把便利店做好。

企業是否跨界,取決於兩個維度的組合。如果顧客的需求在提升,甚至需要創造顧客需求,技術的複雜程度也在持續變化,企業僅僅提供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變化要求,此時企業需要延展到價值鏈或者價值網中,也就是需要展開跨界融合發展的模式了。

比如,騰訊、阿里、小米都是依靠技術創新驅動與顧客價值創新融合,進入市場並獲得成功的。它們不斷跨界、融合、連接與共生,把技術創新與顧客價值創造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獲得了強勁的驅動增長的力量。

假如你的企業無法融合這兩個驅動的力量,那就不去考慮跨界的問題,反而更應該去做產品深度開發,把產品做到極致。

跨界思維是一種突破性的思維,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思維。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的「克拉克定律」當中,也有跨界思維的體現。

克拉克定律指出,「一個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前輩,如果他說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幾乎肯定是正確的;如果他說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非常可能是錯誤的;只有一個方法能夠弄清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那就是:稍稍突破兩者的分界線,進入不可能的領域。」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陳春花教授說6月23日,在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總裁讀書會、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領袖讀享盛典暨中國企業大講堂」中,陳春花教授為我們解讀《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路徑》。以下是演講全文整理。我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沿著中國企業成長模式走。到了2000年,有一個重要要素進來,就是技術;2012年開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對企業成長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 陳春花:以長期主義價值觀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陳春花教授強調,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慧導致組織構成元素及其組合發生了變化,進而讓企業管理者面對更加複雜的變化,尤其是對行業的重新認知。今天很多行業的壁壘因為數位技術而被打破,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保護時間越來越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信任成本也被重構,從而造成生產關係的調整。
  • 陳春花:回望2020,所有人的涅槃時刻
    (圖片來源:攝圖網)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2020年即將收尾,經歷過疫情「至暗時刻」的中國企業,正在加速恢復的進程中。此刻或許我們不願意回想,就在幾個月前,大量的國內企業還在「生死線」的邊緣掙扎。我們深知,組織和個體都需要進一步修煉內功,以抵禦疫情重來的風險。這其中的核心關鍵是什麼?年末,陳春花教授為農業部水產部做主題演講,針對企業生存問題給出了回答。以下為演講全文精編。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到底是什麼。我想到了今天,其實一切變得更加清晰和明確。
  • 孫雁飛:數位化生存與管理重構是企業轉型大勢所趨
    數位化轉型等於數位化技術+管理重構新經濟時代,企業轉型是大勢所趨,更多的企業通過藉助數位化轉型實現超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也體現出比以往更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為了順應數位化技術廣泛應用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我們需要重構新經濟時代作為生產關係的企業管理。傳統的管理是表單+流程+效率,體現的是19世紀泰勒的科學分工等一些傳統的思想,那是一種風險控制思想的體現。而新經濟我們認為是數據+協作+創新,體現的是數位化技術的賦能,數據可變現的價值,企業組織扁平化,員工自組織、自流程以及對員工個體創新的激活。
  • 陳春花:劇變環境中 必須建立長期主義價值觀
    所以,所謂「去庫存」應該是顧客的選擇,不是企業自己的選擇,如果顧客已經淘汰你了,那你一定是要被淘汰掉的,我相信這是今天我們需要做的第三件事情,你怎樣致力於你的不可替代性,我不認為大家沒有機會,我們只需要問我們跟顧客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第四個要做的事情就是從固守邊界到夥伴開放。為什麼我非常在意這件事情?
  • 陳春花:打造企業文化的7個基本理論模型
    陳春花  2017-10-27 00:00:00   專欄 優秀的頭部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自家公司的企業文化該從哪裡入手呢?
  • 【演講實錄】陳春花:以未來決定現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又該如何調整企業的戰略和策略來適應這樣的形勢?在2016年10月15日下午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朗潤講堂:機遇與挑戰——暨2017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EMBA招生說明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和陳春花教授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講,幫大家梳理和解決以上問題的困惑。
  •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對於如何增長,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因為歸結起來,企業只需要明確兩個問題——資源的來源和經營重點。
  • 博碩光華「美師美課」——企業培訓體系的重構與進化賦能企業新發展
    本網11月17日訊 數位化時代的到來及新冠疫情,讓2020年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將在未來不斷持續,黑天鵝事件和蝴蝶效應將不斷的呈現。外部環境的改變讓企業充滿著危機,企業更需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敏捷的應對能力。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回歸到企業最底層的邏輯,人才才是企業的最核心的競爭力。
  • 陳春花30年認知總結:領先要素、成長能力、特殊素質及管理七原理
    為何3000多家企業中有5家企業能夠持續領先?陳春花教授經過近三十多年的持續跟蹤研究,發現它們具有共同的四個關鍵因素、四種重要能力,和持續領先需具備的五種素質。面對這個不確定性時代的根本問題——如何理解變化,陳教授提出了管理整體論及七個原理。本文根據近日陳春花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2018(首屆)中國管理模式全球論壇上的演講整理。
  • 協同+263雲通信,致遠軟體全場景定義雲協同的生態圈
    面向前景空前的萬億級企業SaaS服務市場,致遠軟體憑藉構築雲協同的生態圈,正在與263雲通信等核心夥伴一道,重塑企業互聯時代的服務內涵,以萬物互聯之勢重構著企業互聯圈的生態格局。  企業及應用的生態化發展已成必然  據悉,創立17年以來,263在業界始終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和為企業級用戶提供領先的統一通信協作服務為目標,引領著網絡通信行業的發展。
  • 同理心和成長性思維重構微軟
    按照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產權理論奠基人羅納德·科斯的理論,當組織足夠大的時候,每個部門之間實質存在一個「企業的邊界」。公司山頭林立、員工身心疲憊士氣受挫、內部折騰內耗嚴重,在一個需要多方協作的商業時代,得不到其他部門實時回應協力加持,這樣的組織亟待展開一場重構大修。深刻同理心賦能每一人,有力實施移動為先、云為先戰略。納德拉重振微軟如何破局?
  • 「麥圈效應」的深度開發:微小漂浮物的光控程序化組裝和重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說到「麥圈效應」,也許大家並不陌生。早餐時,當你將環形的麥圈倒入盛有牛奶的碗裡,你會發現一個個的小麥圈會自發的聚集在一起,這裡麥圈效應在發揮著作用。如果你用心留意,你會發現漂浮在液面上的微小物體,例如硬幣、氣泡、回形針等等,都會有相似的行為,好像它們之間被某種神秘力量操控著聚集在一起,這都是「麥圈效應」的體現。
  • 2020,陳春花的年度書單
    來源:製造界網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 封面/圖蟲創意讀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和自我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積累自己內在深度的過程,我建議大家保有用心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瀏覽信息的習慣
  • 生態系統正被快速重構 銀行將如何生存?
    經濟觀察網 胡群/文銀行業的生態正在快速被重構 在C端,消費市場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趨勢更加凸顯,「長尾效應」及「超級明星效應」同時顯現,消費品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消費平臺化、場景化已成為趨勢,然而銀行在平臺化、場景化並不擅長;在B端,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快速拓展,「網際網路+」與「智能+」通過連接產業上下遊企業以及企業內部的個體及設備,正在重構傳統企業的業務鏈及產業鏈,以產業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網際網路下半場拉開大幕
  • 太陽能電池封裝,材料固化劑的協同效應
    筆者利用聚氧化丙烯二胺(D230)和異佛爾酮二胺(IPDA)固化劑的協同效應,提高環氧樹脂透光性、抗紫外光老化性和耐熱性,不但毒性低,無刺激性,而且工藝流程簡單,成本低。2.2固化劑協同效應對固化物性能的影響D230與IPDA的協同效應是指將這兩種固化劑按照一定質量比混合形成一種新體系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作者從減排帶來健康協同效應的原因、減排健康協同效應的研究概況、減排影響健康的機制以及主要影響機制下的研究方法這四個維度,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領域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為氣候和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堅實的科學基礎。應對氣候變化與改善人群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 陳春花: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組織結構
    )導讀:中國企業在組織結構設計上常常犯錯誤。組織結構設計要服從於企業的戰略。戰略所起的作用反映在組織結構上,應該可以用「責任」來描述。負擔起實現戰略的責任是組織結構設計的根本依據。常常被人問到: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如何設計?理論會告訴你組織結構設計與四個要素相關,這四個要素是戰略、環境、規模、技術。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老闆的意願決定結構。
  • 陳春花:只有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超越變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只有樹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讓我們超越變化,接受動蕩。「當確定長期主義的時候,需要回答三個根本性的問題,」陳春花說,「第一,你跟環境一定是共生關係;第二,你一定要有能力去認知世界;第三,你的使命必須是向善的。」針對共生關係,陳春花現場給出經典案例。
  • 陳春花:成功有一個定律,20%智商+40%情商+40%逆境商數
    陳春花:對,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老闆不是管理者,不直接對績效負責,當然可以不管事,因為他是讓人去做事,如果他又不管績效,又搶去做事當然累了,而且讓所有人都難受。所謂無為而治,所謂上善若水,其實《道德經》是給皇帝和一把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