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正被快速重構 銀行將如何生存?

2020-11-27 騰訊網

經濟觀察網 胡群/文銀行業的生態正在快速被重構。

在C端,消費市場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趨勢更加凸顯,「長尾效應」及「超級明星效應」同時顯現,消費品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消費平臺化、場景化已成為趨勢,然而銀行在平臺化、場景化並不擅長;在B端,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快速拓展,「網際網路+」與「智能+」通過連接產業上下遊企業以及企業內部的個體及設備,正在重構傳統企業的業務鏈及產業鏈,以產業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網際網路下半場拉開大幕,數字經濟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但是,銀行目前尚未完全介入企業的業務鏈及產業鏈;在金融監管端,針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新形勢,我國金融管理部門全面提升監管效能,如打造包容審慎的創新監管機制,有序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並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銀行)在未來的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就是開展各方合作。」11月25日,《BANK 4.0》作者布萊特·金在2020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表示,在新興生態系統中,與其他參與者合作是絕對必要的,如果要生存下去,並在未來的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必須實現數位化。未來銀行業的功能將通過技術能力來實現,銀行應積極地與BAT、GAFA和FAANG等科技巨頭建立合作,還包括一些開發了專業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純粹技術初創企業,甚至與在這方面有豐富經驗的中國華為等公司開展合作。

實際上,中國當前已構建起布萊特·金理解的新興金融生態系統。如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以及浦發銀行在業內率先推出「API Bank 無界開放銀行」。

11月24日,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黨委委員穆銀芳在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一周年沙龍上表示,新核心系統遷移時,邀請到江融信、長亮、天陽、畢馬威、紅帽軟體等合作夥伴,歷時八個月交付四大版本,交付了上萬個功能點。從上線至今,StarCard新核心系統已成功實現「更穩定、更快、更敏捷」的效能提升。

最新數據顯示,該系統已經成功承載1.1億帳戶運營管理,整體交易成功率99.999%,在業內率先實現五個「9」高可用率,交易峰值達4500筆/秒,平均交易響應時長36毫秒,有效滿足會員日、搶購搶兌、營銷活動等高頻交易場景需要。同時,藉助研發體系全流程敏捷化和生產運維自動化、智能化,基本實現按周「零感知」金融產品發布,充分滿足敏態業務快速迭代需要。

「新核心系統用一句話來概況就是』為連接而生』」。穆銀芳稱,銀行是實現行業與行業的連接,目前整個開放、構建的API總數達到了3萬+,微服務化2000+,基於StarCard新核心系統,中信銀行信用卡將按照「1+N+∞」的模式,圍繞以客戶為中心,客戶在哪裡,就把系統和服務、數據延伸到哪裡,與不同的公司和合作夥伴融合在一起,推到N個場景,創造無限的可能。

「我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於2019年10月率先成功投產,並平穩運營一年有餘,成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雲架構信用卡核心系統。取得這一重要突破得益于堅持』無界開放』的經營理念、攜手產業鏈合作夥伴邁向『共創、共贏』的協同之路。」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總裁張明表示,中信銀行信用卡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通過科技手段驅動業務發展,以數位技術為驅動,打造金融與科技的「雙動力」,攜手多方合作夥伴共建數字金融的新生態。

2018年7月,浦發銀行推出「API Bank 無界開放銀行」後,拓展銀行服務的內涵和外延,在開放生態中聚能和賦能,提升金融服務供給質效,構建差異化競爭力,並引起國內開放銀行創新熱潮。

為嵌入客戶生活、生產場景,浦發銀行近年探索為B、C、G、F端客戶提供一站式打包解決方案。通過API與各合作夥伴深度融合,浦發銀行切入龍頭企業服務場景,提升B端客戶服務能力,支持在線融資、支付結算、代收代繳、帳戶託管等銀行業務能力的快速組裝,為B端客戶建立一個包含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的全量生態圈;基於「浦惠到家APP」,為企業客戶提供觸達C端的客戶經營平臺,共建特色會員體系、互相導流,並共同為C端客戶提供品牌商品銷售、扶貧紓困、本地生活等線上服務。在深度合作中,生態各方通過開放共享、合作共建,釋放疊加、倍增效應,共同努力為C端用戶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同時,浦發銀行強化5G+IoT與雲計算、人工智慧、分布式、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結合,從5G智能網點等場景逐步拓展,面向客戶旅程體驗與銀行智慧管理,實現物、虛擬物對人的代替,構建無界泛在的智能金融服務,依託數字孿生驅動銀行智慧化運營。

「過去金融服務主要以產品為中心,社會極致分工下金融產品服務的效率已接近達到最優邊界。」今年9月,浦發銀行、華為聯合發布的《「物的銀行」白皮書》指出,消費市場、生產市場的結構變革,經濟主體提升經濟效益的內在要求將驅使金融機構進行顛覆性變革,以提升服務質量。場景化泛金融服務是未來商業銀行的重要發展方向。

「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走在科技應用最前沿的優勢,加快推動銀行零售業務轉型,利用各類新興技術搭建平臺、豐富場景,賦能社會百業,實現經營的數據化、線上化、智能化、個性化和生態化,提升消費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讓金融無感隱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在《中國金融》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銀行要加強對直播消費、在線教育、網上娛樂、線上醫療等新型消費、升級消費領域的金融服務,培育消費增長新引擎,進一步挖掘消費內需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與此同時,還應利用好各類金融科技,持續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尤其是加強對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為培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消費內需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相關焦點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 中金公司:數字銀行重構金融供給 場景/生態經營提升觸達和洞察力
    另外,重構商業模式的基礎在於生產關係,組織架構、薪酬激勵等變革也應是題中之義。向前看,數字銀行超出同業的場景/數據能力能夠有效賦能業務經營,把握資管、財富、科技等業務機遇,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部分解決也有助於信用業務周期屬性降低,損益表重構必然帶來估值體系重構(從PB到PE,迎接15-20XPE銀行股)。
  • 「行業解析」公司銀行生態系統建設優勢與挑戰
    領先企業已經演變成多種類型業務的的巨頭,或者說,他們打造了生態系統,將各種服務互通互聯,客戶一次體驗就可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圖:生態系統更注重線上體驗生態系統在客戶、數據、市場上都為銀行的服務商提供了新的機遇,使其擁有擴大規模的潛力。
  • 中金:數字銀行重構金融供給 場景/生態經營提升觸達和洞察力
    Q2:描述存量客戶畫像,如何評估中長期客戶競爭格局?   圖表: 財富管理競爭格局圖示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Q3:數字銀行如何重構商業模式?   不同的業務場景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如果銀行中後臺某些關鍵的能力與功能實現是可以被抽象提取的,那麼銀行只要做好組合定義,區分不同系統之間的邊界,就可以完成業務開發的快速配置。平安銀行定位建設靈活多變的業務中臺,持續抽象可共享的模塊,靈活應對外部不確定輸入的場景,支持產品個性化、流程自定義的不同業務合作模式,提升對接效率,降低開發成本。
  • 孫雁飛:數位化生存與管理重構是企業轉型大勢所趨
    我們發現企業在數位化轉型的認知和行動上存在誤區,這一誤區就是將簡單的數位化轉型等同於數位化技術。數位化技術是新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力,數位化技術賦能於企業的員工,讓今天企業的員工有更豐富的知識和更強大的生產技能;數位化企業賦能企業,讓企業具備更快速的市場響應能力和面向客戶的服務能力。正如我們所熟知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實際上是相互制約的,而生產力總是制約著生產關係的發展。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環球足跡網絡日前發布報告稱,如果人類仍以目前的速度消耗資源、生產廢物,那麼到本世紀30年代初,為滿足人類需求,則將需要兩個地球的資源;這種消耗水平可能造成主要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系統的崩潰會給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全球生態系統會不會真的崩潰?
  • 「行業解析」銀行生態系統的四種模式
    目前生態系統主要定位在大眾和零售市場,但情況正在變化,公司銀行金融生態萌芽已經出現:金融科技公司或銀行主導的生態系統國內金融科技公司聯易融幫助銀行搭建區塊鏈平臺,聚集了信託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保理公司、銀行,核心企業和供應線上下遊企業都可在平臺上獲得擔保融資。區塊鏈技術支持身份核驗、資產審核、文檔管理,分布式記帳讓平臺信息成為「黃金紀錄」,增強風險屏障。
  • 拓撲銀行,何方神聖?
    而新興網際網路銀行雖然很快嶄露頭角,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普惠金融市場進行錯位補充,但整體規模和滲透力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時隔三年,監管再次放開牌照,在傳統金融和網際網路陣營中優選玩家進行牌照擴容,「直銷銀行」這一物種無疑承載了監管的重要期待。授命於此際成立的拓撲銀行將如何突破,成為未來的重要看點。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如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保護補償機制,從各國的實踐案例分析看,在完善基本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權益型」補償機制,創新「以資源養資源」的「收益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迫切要求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應當是解決當前領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
  • 觀察|OML銀行生態系統在區塊鏈中的作用
    金融市場中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無法建立有效的信用機制,產業鏈條中存在大量中心化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減緩了系統運轉效率,增加了資金往來成本。區塊鏈技術公開、不可篡改的屬性,為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提供了可能,具備改變金融基礎架構的潛力,各類金融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倉單、基金份額等均可以被整合進區塊鏈帳本中,成為鏈上的數字資產,在區塊鏈上進行存儲、轉移、交易。使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
  • 沈建光:如何構建數字貨幣的生態系統?
    然而,理想和現實如何統一?數字貨幣有哪些國際實踐可以借鑑?如何在中國為數字貨幣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數字貨幣的驅動因素及發展機遇又是什麼?在此背景下,京東數科研究院於2020年12月11日重磅推出公開大講堂——「中國的數字貨幣走向哪裡?」。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主持此次活動,並發表演講。他認為 DC/EP是競爭性、多方案、動態演進的經營體系。
  • 農行謝凱:解析農行開放銀行技術架構
    開放銀行憑藉產品服務隨需調用、深入融合場景生態的特點,成為傳統金融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通過開放銀行,藉助「高頻」網際網路資源實現線上獲客活客,帶動「低頻」的傳統金融服務,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內生動力。開放銀行最早起源於歐洲,一些海外研究者將PayPal在2004年推出的PayPal API作為開放銀行發展的開端。
  • 分子重構技術_4. 串珠模型重構
    可以將高解析度結構對接(docked)在串珠模型中,從而可以對高解析度結構與溶液結構的一致性進行可視化分析。在沒有其他結構信息的情況下,串珠模型可用於為系統的整體形狀和大小提供重要線索,這通常足以得出有關大分子功能或與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等重要結論。儘管串珠建模非常有用,但務必牢記兩點。首先,即使有高質量的數據,也很容易獲得不良的重構,並且在使用它們之前必須仔細評估重構結果。
  • 全球變暖正導致地球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快速變化
    雖然物種滅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但個別生態系統,比如熱帶海洋、溫帶森林、北極苔原等,卻面臨著不同的困境。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們正在見證某些生物棲息地發生物種組成的「重新洗牌」,而不是物種數量的減少。
  • 人類生存的「暗淡藍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原標題:【原創】2020騰訊WE大會 | 人類生存的「暗淡藍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1月7日,一年一度的
  •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 溼地、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
  • 數位化觀察之三十四:把握數字奇點 賦能銀行轉型——訪神州信息...
    在數字經濟大潮中,作為經濟核心的金融業正用潤物細無聲的數位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致力於實現「看得見的美好生活,看不見的金融力量」。金融服務向移動化、數位化、智能化轉變,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甚為關鍵,銀行如何借力金融科技為金融服務賦能,是很多銀行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
  • 【觀念】商業生態系統
    商業生態系統的特徵是,具有大量的鬆散聯結的參與者,每個參與者都依靠其他的參與者,以取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和效果。生態系統中的各參與者彼此命運攸關:如果生態系統健康,那麼所有參與者都能夠繁衍生息;如果它不健康,所有參與者都會深受其害。商業生態系統文/胡泳 傳統的產業正在死亡。
  • TFX 最新博文:如何使用 TensorFlow 生態系統實現快速高效的 BERT...
    通過與 TensorFlow 團隊合作,並使用他們的最新成果,Concur 實驗室最終實現了一致、簡單、快速的 BERT 模型推斷,可以在幾毫秒內實現從原始文本的分類預測。那麼,各種 TensorFlow 庫和組件如何幫助研究人員達到這個裡程碑?作為 SAP Concur 實驗室的高級機器學習工程師,Hannes Hapke 寫了一篇博文分享了他們的做法。
  • 金融在前線丨傳統銀行80/20定律惹了禍
    過去,傳統銀行與零售業和製造業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而現如今,網際網路和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讓零售業和製造業通過數位化轉型將業務擴展至金融服務行業,形成一個與銀行相競爭的關係。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新型金融服務公司,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行業的邊界。這些新型金融服務公司的業務架構和流程主要是以優化客戶體驗為主,通過網絡和新技術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以滿足其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