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正導致地球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快速變化

2020-11-27 IT之家

北京時間10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期一項新研究指出,儘管某些局部地區的物種數量相對保持不變,但其物種組成卻在迅速變化。

地球不同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有著明顯差別。在全球範圍內,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據估計,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生物滅絕的速度只是目前的千分之一。聯合國的報告宣稱,目前大約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雖然物種滅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但個別生態系統,比如熱帶海洋、溫帶森林、北極苔原等,卻面臨著不同的困境。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們正在見證某些生物棲息地發生物種組成的「重新洗牌」,而不是物種數量的減少。「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確實失去了許多物種,」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生態學家肖恩·布勞斯(Shane Blowes)說,「但在小範圍內,我們沒有看到普遍存在的物種滅絕。」相反地,特定地區的物種正在迅速變化。

研究不同地區的科學家曾展開過爭論,試圖弄清楚全球各地的棲息地物種數量平均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然而,要想全面了解不同棲息地的物種變化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景觀和緯度都不一樣。為了獲得大量的數據,生物學家不得不向機構和政府索取信息,這又是一個耗時又繁瑣的過程。一些研究者的解決辦法是創建自己的開源資料庫,即BioTIME。利用BioTIME上239項獨立研究的信息,研究人員繪製出了全球5萬多個地點的物種數量及其組成隨時間變化的地圖。

研究人員的分析發現,某一地區的物種總數量——稱為物種豐富度——並不一定呈現出全球性的變化趨勢。有些地方的物種豐富度確實下降了,但有些地方卻增加了,它們的平均物種數量基本沒有變化。當你把所有或增或減的變化都放在一起時,它們會互相抵消。

在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水下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尤其劇烈

研究團隊發現,某些生態系統的原生物種正在迅速被取代。隨著環境的變化,新的物種,包括引入的生物或一些曾經佔據鄰近棲息地的生物,會遷移到新的區域。在這5萬個地點中,平均每10年就有近三分之一的物種被淘汰。在海洋環境中,特別是在熱帶海域、大西洋西部和澳大利亞西北部,物種的轉變率更高。事實上,海洋棲息地的物種轉變率約為陸地棲息地的兩倍。

雖然這些趨勢令人驚訝,但研究人員目前還不確定應該如何看待。很難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在這個階段,我們記錄著這些變化,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理解它們。

這項研究留下了一個令人關注,但尚無答案的問題,即為什麼物種豐富度基本上保持不變,但物種組成卻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兩個主要的罪魁禍首,一是氣候變化擴大了物種的分布範圍,二是入侵物種的增加。弄清楚是哪種因素(或者是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這種轉變,是了解並提出相應保護策略的關鍵。

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將把物種推向新的棲息地,通常是緯度上向極地靠近,或者向海拔更高的地方擴展。其他的人類活動,包括土地利用的變化,以及將新的動植物引入某個地區,也可能是物種轉變的原因。在海洋中,這種變化可能會發生得更快,因為遊泳生物的障礙更少。如果魚感覺到溫度過高,它們很容易就能遊到更冷的新水域,而陸地上的生物遷移難度更高,它們需要穿越山脈、河流和道路等障礙。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洋的物種組成變化速度比陸地更快。不過,生態學家們仍未找到導致物種變遷的確切原因。

目前,這些地圖為科學家和環境保護官員提供了參考,指出了需要特別關注的區域,即那些物種變化迅速的地區。一些正在變化的生態系統可能急需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以保護原生物種。同時,為了保護現有的棲息地,我們也應該關注進化較慢的生態系統。在未來,生態學家可以結合更多的數據來解釋這些變化發生的原因——可能包括氣溫升高、森林砍伐和過度捕撈等。布勞斯表示,通過繪製這些物種豐富度和組成的變化模式,我們將獲得全球不同地區的物種組成變化趨勢,並採取相應的保護行動。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改變地球運作 90%生態環境已慘遭破壞
    全球變暖正改變地球運作  至少90%生態環境遭破壞現象緣於此  南極企鵝數量銳減、歐洲植物開花時間提前、美國河流流量變化……在研究人員眼中,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現象其實可能有著共同解釋:全球變暖。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在過去50年裡,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速和廣泛;生態系統在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服務功能也在不斷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在未來50年內將進一步加劇,這將嚴重威脅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通過調整政策和機制,有可能在增加需求的同時,減緩生態系統的退化。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提出了關於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新認識。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極端天氣和來自當地人類活動的壓力相結合,正在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熱帶地區生態系統崩潰。概述了這些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如何受到持續的氣候變化、日益極端的天氣和破壞性的當地人類活動的共同威脅。國際研究小組認為,只有採取國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扭轉這一趨勢。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陳偉彬、陳保冬繪製)封面圖片示意了氣候變化(如氣溫升高、降水格局變化)、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 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導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等不同全球變化情形對森林、草地、農田、海洋等不同生態系統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所有溫室氣體的共同點是它們允許太陽光線射入大氣層,但是吸收一部分向外發射的紅外線輻射並令大氣變暖。溫室氣體可以幫助地球表面溫度保持在一個更宜人的水平——近華氏59°F(15℃)。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增加,地球平均溫度正在不斷升高並造成氣候的危險變化。  二氧化碳通常認為是導致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因為它佔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
  • 萬年前生態數據加入全球變暖研究 證明其生態破壞力或超出之前預計
    他們通過觀察過去的冰川時代後,全球變暖時期全球植被變化情況,預測在被溫室氣體包裹的情況下,陸地生態系統可能的變化方向。結果,他們發現,如果沒有任何措施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在當前「一切照舊」的情景下,地球野生植被環境的變化,可能會比早期研究結果顯示的更深遠和更具破壞性。
  • 全球能量平衡擾動可導致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廣玉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從全球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氣候變化的原因。  「入射的太陽短波輻射與地面射向大氣的長波輻射應該是平衡的,然而由於人類活動,擾亂了這種能量平衡,造成全球溫度隨之上升。」石廣玉說。  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共同導致了氣候變化。
  • 儲存了全球變暖93%的能量,海洋正成為地球的火藥桶
    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90%以上的能量都存儲在海洋當中,海洋是地球系統的儲熱罐,又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來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裡京演講實錄:今天有幸給大家介紹一下海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到底是什麼角色
  • 世界上第一批導致全球變暖並引發物種滅絕的動物
    7月3日消息,據獨立報報導,科學家們揭示了世界上第一批導致全球變暖並引發多次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動物。圖:5億年前在海底挖洞的生物似乎引發了全球變暖 當最早的蠕蟲類生物在海底進化時,它們引發了一波全球變暖,最終導致自身的滅亡。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有證據表明,就在整個活動周期當中,地球的平均溫度升高了5攝氏度(9華氏度)。在這一場發生在遠古時代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簡稱PETM)」的「全球變暖事件」期間,陸地遭受了強烈的傾盆大雨,而海洋酸化與溫度升高,導致許多海洋物種滅絕。同時,陸地動物也即將滅絕,取而代之的是體形矮小的物種,開始奪取陸上霸主的地位。
  • 怎麼還一直說全球變暖呢?
    如此一來,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南下進發,導致氣溫驟降。最終形成「夏天會更熱,冬天會更冷」的現象。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