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布重要《實施方案》: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給出時間表!

2021-01-11 騰訊網

焦點京津冀

經濟丨民生丨政策丨解讀

關 注

近日,北京方面出臺了《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從內容來看,對於環京地區是絕對利好!其中,還給出了一個時間表(如下):

到2020年

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到2035年

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

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

到本世紀中葉

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正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進行了全面部署。

近日,北京市出臺《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各項任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展望

提出3個階段總體目標

提到北京市區域協調發展,相信發小們都能瞬間想起不少關鍵詞:京津冀、城市副中心、城南地區、生態涵養區……

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從市域外來看,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其中、受益其中;從市域內來看,落實城南地區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市域內結對協作等,成效斐然。

此次出臺的《實施方案》以此為基礎,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設定了到2020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的總體目標

到2020年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資源要素流動、加快區域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到2035年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南北區域均衡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

到本世紀中葉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更加有效,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貢獻

特色

突出3個方面考慮

《實施方案》既落實中央文件要求,又充分體現北京市特色,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核心,兼顧省際合作和市域內各區統籌協調發展,重點突出三個方面的考慮:

1

突出服務保障首都功能

立足「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處理好「一核」與「兩翼」、疏解與提升的關係,推動形成合理的功能梯度,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有效解決「大城市病」。

調整優化市域內功能布局,優先引導符合副中心功能定位的優質資源要素集聚,推動市域內南北均衡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

2

突出打通區域合作的

基礎性體制機制

市域外,總結疫情防控中公共衛生安全、城市運行保障、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有效做法,強化交界地區合作,深化京津冀區域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交通、產業等領域合作的長效機制,完善與外埠生產基地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

市域內,總結生態涵養區與平原區結對協作實踐經驗,深化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結對機制,固化為制度安排,細化完善配套政策。

3

突出發揮市場機制

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市屬國企作用,推動人才、科技創新等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

內容

健全優化3大領域相關機制

健全和完善的體制機制是推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關鍵。

《實施方案》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口支援合作、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3個領域分別入手,明確了建立完善相關機制的具體任務,並將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各區,形成系統化的、可操作的落實措施。

1

京津冀協同發展

深化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健全與北三縣等交界地區融合發展機制;完善京津冀大氣、水汙染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流域上下遊等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完善軌道、貨運、航空等交通互聯互通機制;深化教育、醫療、應急、防疫等公共服務合作機制。

健全京津冀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完善區域交易平臺和制度;深化產業鏈對接協作機制。

2

對口支援合作

完善市域外互助和利益補償機制。深入實施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創新開展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和京瀋對口合作;會同河北省落實並完善密雲水庫上遊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建立與官廳水庫上遊來水量和水質掛鈎的精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完善電力等資源領域利益補償機制。

3

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

優化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統籌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促進內外聯動、南北均衡、山區和平原互補發展;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促進城鄉區域間人才、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動;實施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等區域引導政策;創新完善城市副中心與西城區等結對合作機制、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實施方案》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體制機制進行了系統化梳理,並將優化「一核兩翼」推進機制單獨作為一條,強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作用;同時在落實中央《意見》相關機制的基礎上,創新性地調整增加了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合作、產業鏈對接協作和市域內結對協作機制等多項機制,凸顯了北京特色。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下一步,北京市將落實中央各項部署,分階段有序落實各項工作,結合「十四五」規劃統籌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進一步完善監測評估、法律法規等體系,加強對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及時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促進資源要素空間統籌和合理流動,切實推進市域外協同共贏發展、市域內協調均衡發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京津冀協同發展階段性規劃出爐。繼2018年《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後,10月28日晚,北京市發改委發布《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並分別就2020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制定總體目標。

  根據《實施方案》,到2020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資源要素流動、加快區域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到2035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南北區域均衡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到本世紀中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更加有效,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方案》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核心,重點突出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打通區域合作的基礎性體制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等方面考慮。例如,處理好「一核」與「兩翼」、疏解與提升的關係,有效解決「大城市病」。

  在打通區域合作的基礎性體制機制方面,市域外,強化交界地區合作,深化京津冀區域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交通、產業等領域合作的長效機制,完善與外埠生產基地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市域內,深化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結對機制等;同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市屬國企作用,推動人才、科技創新等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

  基於前述考慮,《實施方案》明確,深化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健全與北三縣等交界地區融合發展機制;完善京津冀大氣、水汙染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流域上下遊等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完善軌道、貨運、航空等交通互聯互通機制;深化教育、醫療、應急、防疫等公共服務合作機制等。

  以公共服務合作為例,繼中日友好醫院等4家醫療機構後,今年10月10日起,北京新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等6家醫院試點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急)診直接結算;交通路網領域,隨著年底京瀋高鐵的開通,北京與周邊主要中心城市天津、石家莊、保定、唐山之間均可實現1至1.5小時快速聯繫,圍繞北京的「1小時區域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一體化即將進入2.0時代。」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葉堂林認為,實現京津冀協同,三地還需培養適宜產業發展的完整配套。通過打造產業鏈的方式,提高三地產業協作水平,並輻射帶動周邊更多地區及產業共享協同發展成果。而想要留住人才,除了要解決「宜居」問題,還要解決「宜業」問題,這也需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創業條件,加大個人獎勵,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等。

  「目前的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也完善和建立了補償機制,主要內容包括完善多元化的橫向補償機制,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和主銷區的補償機制,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的有效利益補償機制。」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林念修曾公開表示。

  2019年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8)》指出,在區域治理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共享資源和利益來調動區域內各方的積極性,同時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做出重大犧牲的地區進行利益補償,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具體可從構建資源共享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和構建利益補償機制三方面展開。

  此次《實施意見》除提出對口支援合作,完善市域外互助和利益補償機制外,進一步提出,會同河北省落實並完善密雲水庫上遊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建立與官廳水庫上遊來水量和水質掛鈎的精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完善電力等資源領域利益補償機制。

  此外,對於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意見》也強調,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促進內外聯動、南北均衡、山區和平原互補發展;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促進城鄉區域間人才、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動;實施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等區域引導政策;創新完善城市副中心與西城區等結對合作機制、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

  2019年是推進城市副中心高精尖產業發展元年。通州區政府分別與西城區政府、朝陽區政府、海澱區政府籤署結對協議。彼時,通州區委書記曾贊榮表示,通州區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深化與中心城區的產業對接,吸納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例如在科技方面,將和海澱區攜手,推進中關村通州園升級,並在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等領域探索區域合作、先行先試政策,實現產業協同、錯位發展;在商務和綠色金融領域,將借鑑朝陽CBD、西城金融街的先進模式,在發展理念、準入機制、培育機制等方面,向國際一流看齊。

相關焦點

  • 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北京這些新提法值得關注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新京報智庫首席研究員 柯銳近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強調,更加突出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提升京津冀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唱好京津「雙城記」,推動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 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城市群、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目前,三大區域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幹線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已經初具規模。「相比較而言,市域(郊)等鐵路發展還比較滯後,一定程度上影響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效率。」孟瑋強調,需要準確把握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定位和路網功能,發揮好「承上啟下」、填補軌道交通網絡空白的作用。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期間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從規模上到功能上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城市群的功能本質上來講,無論是城市群發展目前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還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面臨挑戰問題,都離不開既有城市群功能提升和城市群人口功能的匹配性問題。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必須建立起與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人口功能,才能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匯聚等多個方向上形成發展的合力。
  • 構建更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圖)
    ,亦是加快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的重要時機。經過六年的不斷探索和整體建設,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京津冀區域應急聯防聯控機制顯示出巨大的作用,不僅成功阻斷了區域疫情的蔓延和傳播,更是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局面,這充分證明了區域協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與實踐意義。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不僅是京津冀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亦是加快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的重要時機。
  • 陝西省《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發布,將加快楊凌現代...
    12月13日,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陝西省《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到,到2035年,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全面建成;強化大西安龍頭引領作用,建設代表國家形象、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規劃》中多次提到「楊凌」,成為繼國務院《批覆》之後,指導楊凌示範區發展的又一重大歷史機遇。
  • 區域| 京津冀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建設中的北京定位
    所以,涉及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思路方案的規劃與實施,都由中央政府組織、主持和協調,京津冀三方以成員身份參與進行。最後的協商結果,通常由中央定調。但這裡必須指出的是,以往諸多規劃研究涉及角色定位問題時,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把京津冀看作單純的三方,把中央政府視為獨立並且高於三方的行政力量。從層級性行政管理組織角度看,這當然無錯。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個大思路、大戰略,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 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2019
    發布時間:2019年7月23日摘要: 城市群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2008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和全球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發布
    ,通過研究揭示了城市群形成發育與空間成長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城市群空間範圍的識別標準,從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角度出發,提出建設由五大國家級城市群、九大區域性城市群和六大地區性城市群組成的「5+9+6」的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新格局,於2010年和2016年連續兩次發布了《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進一步結合國家批准實施的各類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由300多幅地圖組成的《中國城市群地圖集》。
  • 環京城市群演化加速,為啥說固安才是環京最大的價值窪地?
    來源:江瀚視野近年來,伴隨著北京的不斷發展,環京地區逐漸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近日北京出臺《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再次把環京地區聚焦到大家的眼前,在整個環京地區有沒有特別值得關注的點呢?
  • 江南、世界級城市群、大科學裝置共享與數據倫理
    最近的江南文化戰略的實施可以看作是一體化戰略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落實。在這些落實舉措中,已經形成了一些非常好的經驗觀念,比如「數字長三角」、打造1個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大科學裝置共享等。這些舉措和經驗都與當前數字時代與智能時代有關,會涉及到數據倫理學的相關問題。如果將數據倫理學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發展結合在一起,那麼數據倫理學就可以實現頂天立地,既能夠繼續理論上的研討,又能夠關注現實問題。
  • 凝聚共識匯聚勢能 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本次宣講報告會邀請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天津的4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進行解讀,並為「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建言獻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和北京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通過視頻連線為現場聽眾進行了遠程分享。
  • 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已經明確
    這是廣東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分「三步走」,布局縝密,全面鋪開;百項任務,方向明確,蓄勢待發。此時,距離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恰滿兩年整。特別是2019年2月18日,《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以來,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加速推進的新階段。
  • 我國東南部沿海四大城市群,哪個經濟總量最大?哪個增長最快
    我國東南部一些省市區瀕臨太平洋,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沿海地區,這裡有四個著名的城市群,從北到南是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這四大沿海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和精華所在,那麼,它們中的哪個總量最大?哪個增長最快呢?
  •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支撐服務北京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建設
    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國家改革開放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是北京市屬唯一的大型多學科科研機構,一直將服務首都城市發展作為重要工作方向。
  • 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帶動引領作用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戰略的實施和深入推進,我國以城市群為空間主體的城鎮化格局正在不斷得到優化。目前,已基本形成了「19+2」(19個城市群+2個城市圈)的城市群格局,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已經形成。
  • ...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城市群發展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領。我國幅員遼闊,各區域資源稟賦差別較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充分總結髮展實踐,相繼提出京津冀協調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及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強調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為約束性基礎,以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四大區域板塊為主體,以城市群為引領,以「兩帶三圈」為重點的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 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初稿形成 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內容提要:京津冀工信部門產業合作對接機制不斷完善,目前,三地正在開展《面向「十四五」京津冀產業協同布局》課題研究,編制形成《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建議稿)》初稿,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汽車等三地優勢產業,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 京津冀高密度碳監測網絡將助力節能減排—新聞—科學網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京津冀城市群高時空解析度碳排放監測及應用示範」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曾寧告訴《中國科學報》。 工廠排放、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等人類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會破壞地球生態系統碳源與碳匯的動態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碳源過多,便會帶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惡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