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京津冀
經濟丨民生丨政策丨解讀
關 注
近日,北京方面出臺了《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從內容來看,對於環京地區是絕對利好!其中,還給出了一個時間表(如下):
到2020年
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到2035年
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
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
到本世紀中葉
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正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進行了全面部署。
近日,北京市出臺《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各項任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展望
提出3個階段總體目標
提到北京市區域協調發展,相信發小們都能瞬間想起不少關鍵詞:京津冀、城市副中心、城南地區、生態涵養區……
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從市域外來看,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其中、受益其中;從市域內來看,落實城南地區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市域內結對協作等,成效斐然。
此次出臺的《實施方案》以此為基礎,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設定了到2020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的總體目標:
到2020年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資源要素流動、加快區域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到2035年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南北區域均衡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
到本世紀中葉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更加有效,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貢獻。
特色
突出3個方面考慮
《實施方案》既落實中央文件要求,又充分體現北京市特色,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核心,兼顧省際合作和市域內各區統籌協調發展,重點突出三個方面的考慮:
1
突出服務保障首都功能
立足「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處理好「一核」與「兩翼」、疏解與提升的關係,推動形成合理的功能梯度,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有效解決「大城市病」。
調整優化市域內功能布局,優先引導符合副中心功能定位的優質資源要素集聚,推動市域內南北均衡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
2
突出打通區域合作的
基礎性體制機制
市域外,總結疫情防控中公共衛生安全、城市運行保障、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有效做法,強化交界地區合作,深化京津冀區域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交通、產業等領域合作的長效機制,完善與外埠生產基地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
市域內,總結生態涵養區與平原區結對協作實踐經驗,深化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結對機制,固化為制度安排,細化完善配套政策。
3
突出發揮市場機制
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市屬國企作用,推動人才、科技創新等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
內容
健全優化3大領域相關機制
健全和完善的體制機制是推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關鍵。
《實施方案》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口支援合作、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3個領域分別入手,明確了建立完善相關機制的具體任務,並將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各區,形成系統化的、可操作的落實措施。
1
京津冀協同發展
深化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健全與北三縣等交界地區融合發展機制;完善京津冀大氣、水汙染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流域上下遊等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完善軌道、貨運、航空等交通互聯互通機制;深化教育、醫療、應急、防疫等公共服務合作機制。
健全京津冀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完善區域交易平臺和制度;深化產業鏈對接協作機制。
2
對口支援合作
完善市域外互助和利益補償機制。深入實施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創新開展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和京瀋對口合作;會同河北省落實並完善密雲水庫上遊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建立與官廳水庫上遊來水量和水質掛鈎的精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完善電力等資源領域利益補償機制。
3
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
優化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統籌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促進內外聯動、南北均衡、山區和平原互補發展;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促進城鄉區域間人才、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動;實施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等區域引導政策;創新完善城市副中心與西城區等結對合作機制、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實施方案》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體制機制進行了系統化梳理,並將優化「一核兩翼」推進機制單獨作為一條,強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作用;同時在落實中央《意見》相關機制的基礎上,創新性地調整增加了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合作、產業鏈對接協作和市域內結對協作機制等多項機制,凸顯了北京特色。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下一步,北京市將落實中央各項部署,分階段有序落實各項工作,結合「十四五」規劃統籌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進一步完善監測評估、法律法規等體系,加強對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及時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促進資源要素空間統籌和合理流動,切實推進市域外協同共贏發展、市域內協調均衡發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京津冀協同發展階段性規劃出爐。繼2018年《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後,10月28日晚,北京市發改委發布《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並分別就2020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制定總體目標。
根據《實施方案》,到2020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資源要素流動、加快區域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到2035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促進南北區域均衡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到本世紀中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更加有效,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方案》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核心,重點突出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打通區域合作的基礎性體制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等方面考慮。例如,處理好「一核」與「兩翼」、疏解與提升的關係,有效解決「大城市病」。
在打通區域合作的基礎性體制機制方面,市域外,強化交界地區合作,深化京津冀區域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交通、產業等領域合作的長效機制,完善與外埠生產基地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市域內,深化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結對機制等;同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市屬國企作用,推動人才、科技創新等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
基於前述考慮,《實施方案》明確,深化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健全與北三縣等交界地區融合發展機制;完善京津冀大氣、水汙染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流域上下遊等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完善軌道、貨運、航空等交通互聯互通機制;深化教育、醫療、應急、防疫等公共服務合作機制等。
以公共服務合作為例,繼中日友好醫院等4家醫療機構後,今年10月10日起,北京新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等6家醫院試點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急)診直接結算;交通路網領域,隨著年底京瀋高鐵的開通,北京與周邊主要中心城市天津、石家莊、保定、唐山之間均可實現1至1.5小時快速聯繫,圍繞北京的「1小時區域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一體化即將進入2.0時代。」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葉堂林認為,實現京津冀協同,三地還需培養適宜產業發展的完整配套。通過打造產業鏈的方式,提高三地產業協作水平,並輻射帶動周邊更多地區及產業共享協同發展成果。而想要留住人才,除了要解決「宜居」問題,還要解決「宜業」問題,這也需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創業條件,加大個人獎勵,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等。
「目前的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也完善和建立了補償機制,主要內容包括完善多元化的橫向補償機制,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和主銷區的補償機制,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的有效利益補償機制。」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林念修曾公開表示。
2019年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8)》指出,在區域治理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共享資源和利益來調動區域內各方的積極性,同時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做出重大犧牲的地區進行利益補償,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具體可從構建資源共享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和構建利益補償機制三方面展開。
此次《實施意見》除提出對口支援合作,完善市域外互助和利益補償機制外,進一步提出,會同河北省落實並完善密雲水庫上遊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建立與官廳水庫上遊來水量和水質掛鈎的精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農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完善電力等資源領域利益補償機制。
此外,對於市域內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意見》也強調,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促進內外聯動、南北均衡、山區和平原互補發展;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促進城鄉區域間人才、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動;實施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等區域引導政策;創新完善城市副中心與西城區等結對合作機制、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
2019年是推進城市副中心高精尖產業發展元年。通州區政府分別與西城區政府、朝陽區政府、海澱區政府籤署結對協議。彼時,通州區委書記曾贊榮表示,通州區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深化與中心城區的產業對接,吸納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例如在科技方面,將和海澱區攜手,推進中關村通州園升級,並在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等領域探索區域合作、先行先試政策,實現產業協同、錯位發展;在商務和綠色金融領域,將借鑑朝陽CBD、西城金融街的先進模式,在發展理念、準入機制、培育機制等方面,向國際一流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