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作為北京市政府直屬的大型科研機構,緊緊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多年來主動開展科技創新,為建設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提供科技支撐。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作為北京市政府直屬的大型科研機構,緊緊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多年來主動開展科技創新,為建設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提供科技支撐。近年來,北科院多項科技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地區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城市風險評估、社區養老等領域,協助推進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科學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國家改革開放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是北京市屬唯一的大型多學科科研機構,一直將服務首都城市發展作為重要工作方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精治共治法治要求,緊扣首都功能加強城市安全與治理研究服務,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在進行深入細緻調研基礎上,2018年,北科院依託城市安全與治理領域3個國家級研究中心和創新平臺以及6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以二級單位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作為主要支撐單位,聯合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北京市計算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等二級單位,專門成立城市安全與治理創新中心。
北科院聚焦城市安全生產、公共場所安全、食品安全、基礎設施運行管理、噪聲振動控制、社會治理、輿情分析等方向,為推進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著強大的科技支撐。近五年來取得了24項省部級以上獎勵,承擔了378項科研和技術服務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和會議論文388篇,完成了219件專利、標準、規範的編制,出版專著35部。北科院已成為城市安全與治理領域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科技服務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交流基地,一批優質成果在首都核心區和北京各區成功應用,並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與一批國際高等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將國際先進安全管理理念和成果引入我國,有力推動了公共安全與治理領域的創新發展。
打造「數字紅牆」:信息多跑路 群眾少跑腿
在北京市西城區西交民巷、和平門等社區,如今很多事項的辦理可以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以前街道、社區每項業務一個窗口,忙的時候居民排長隊,閒的時候一天不來一個居民,現在,街道、社區6大類49項居民公共服務事項被納入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技術手段打通了各專業部門的17個系統,使以前「物理」集中的各個窗口發生「化學」反應,數據實現共享,信息不需要重複填報。這一變化得益於北科院提供基於大數據的社會治理技術應用平臺——「數字紅牆社會服務管理系統」(以下簡稱「數字紅牆」)。
2013年起,北科院新技術所與北京市西長安街街道合作,創新了以數位化信息服務為支撐的社會服務管理模式。「數字紅牆」針對西長安街道的實際需求與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網格化精細管理、數位化信息服務等技術手段,建設轄區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基礎資料庫,搭建民政、黨建、計生、人社等業務庫、知識庫和應急資料庫。幾年來,針對西長安街工作實際需求,平臺不斷升級,目前已經打造完成了「全響應3.0版——社會治理創新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平臺」。通過系統建設,提升了西長安街道的社會服務管理水平。
搭建一站式綜合受理平臺,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之外,該平臺還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民生需求,輔助科學決策。西城區西長安街「數字紅牆」平臺建設後,服務和管理的精準度得到了很大提升,通過大量數據的累積,匯集包括共享單車、井蓋分布等城市部件、事件數據,針對城市管理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精準發力,藉助「熱力圖」決策,構建趨勢預測模型,將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通過實時傳輸功能,還可以定位街巷長、網格員的工作軌跡,以便合理引導劃分應急、巡防任務,快速響應等突發情況。
基於這一平臺系統,2014年起,由北科院主持並聯合有關單位開始研製標準。2015年9月由工信部正式頒布國家行業標準《信息技術 社會服務管理 三維數字社會服務管理系統技術規範》,成為全國社會治理領域信息化標準。目前,大數據社會治理系統已向全國大力推廣,在北京、甘肅、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青海、寧夏、湖南、遼寧、黑龍江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30餘個市、區級區域推廣應用,成為在全國社會治理領域覆蓋面最廣,應用效果最好的系統之一。
北科院在北京打造了「數字紅牆」,在河北秦皇島中標北戴河綜合應急指揮中心項目,在甘肅打造了「民情流水線」、在山東打造了「民心在線」、在貴州打造了「社會和雲」等信息惠民品牌,受到了當地政府和公眾的認可和好評。
開展城市「體檢」:城市更安全 人民更安心
當前,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重要的戰略調整期,全市安全形勢呈現出新的變化,面臨著新的挑戰。首都大型活動場所客流量大、地下管網密集、安全生產要求高,對科技創新支撐城市風險治理的要求更高更迫切。北科院主動對接市區風險治理需求,與相關部門合作,建設「全響應、無縫對接」的城市風險治理體系。
勞保所與計算中心在北科院財政項目的支持下,迅速設計開發了《北京市安全風險雲服務系統》,服務於北京城市安全風險評估試點工作。北京市安全風險雲服務系統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地理信息、二維碼等技術,發揮企業安全風險「雲管家」作用,利用安全風險大數據為政府提供「安全風險一張圖」,實現安全風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支撐了北京市安全風險評估試點工作,相關模式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推廣。以「網際網路+政務」的理念和技術,北科院為北京市人大、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政協開發了全流程工作平臺,實現了政務大數據的互聯互通。
社區安全評估是保護城市安全的基礎性工作,北科院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展了多項城市「體檢」工作。北科院與北京市德勝街道合作,實施綜合樓宇安全評估及分級管理項目。制定分級標準,創新出樓宇分級管控模式。實施上海黃浦區社區風險評估與動態監測預警技術開發項目,對社區安全風險進行實時監測,依據預警標準建立預警發布機制適時發布預警為黃浦區提供風險評估和預警平臺開發和技術支撐。
北科院系統工程中心聯合清華大學等共同完成的「城市運行風險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項目系統開展了城市運行風險監測與評估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與集成系統研發、應用示範和技術推廣等工作,成果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5個城市的20多個部門和單位、100多個安全社區進行了應用。系統工程中心參與編寫的大型活動安全要求5項系列國家標準,於2016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並廣泛推廣。系列標準在天津第十三屆全運會、2017年F1中國大獎賽、2017年上海網球大師賽等大型活動中得到應用。
以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為突破口,協助西城區建立客流聚集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公共區域應急管理水平。全國首個客流風險預警系統——西單商業區人群聚集風險預警系統已穩定運行8年。
新技術所利用多年時間開展城市地下管線安全保障雙控體系建設項目研究,將安全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有效結合,實現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滅在事故前面。目前,該項目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有關部門及業內企業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支撐了多部國家、行業、地方標準以及政府規範性文件的編制出臺。
與地下管線相比,綜合管廊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命線」中的「主動脈」。2017年8月,北京市正式立項啟動地方標準《城市綜合管廊運行維護規範》的研究與編制工作。標準由新技術所牽頭,會同十餘家單位的專家共同編寫完成。該標準已於2018年9月29日發布,將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
近年來,北科院勞保所和理化中心在個體防護用品失效分析、不明氣體檢測、未知物檢測與分析、氣體爆炸事故原因分析與檢測、有限空間作業等方向參與生產安全事故技術調查工作數十次。在京津冀及其他多個省市(遼寧、湖北、山東、內蒙古等)的公、檢、法的安全事故/案件中得到應用,承擔多種物質、物證的成分分析工作,為事故/案件原因排查、事故影響評估,以及環境安全治理等提供技術支撐,完成安全事故鑑定分析報告百餘份。理化中心立項起草的北京市地方標準《有限空間中毒和窒息物質勘查作業規範》,在事故調查中得以驗證,極大縮短了事故調查時間,提高了事故技術調查的準確度。
科技進入社區:城市更宜居 生活更舒適
噪聲是困擾城市的重要問題,讓群眾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遠離噪聲是北科院勞保所多年研究工作努力的一個方向。近年來,勞保所利用在噪聲振動控制方面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創新研究,為京津冀地區政府部門提供環境噪聲管理諮詢服務,承擔包括北京各區、秦皇島市等地的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調整項目,幫助政府部門提高環境噪聲管理水平,更好地保護京津冀地區的環境。
除為政府部門提供服務外,勞保所還為京津冀地區的噪聲控制方面社會需求提供專項聲學技術服務,解決企業在聲學方面的難題,促進企業相關項目的進展。例如,為通用電氣醫療系統(天津)有限公司專門設計了可移動式的隔聲點焊平臺,降低平臺生產操作的噪聲對人員的影響,保障了安全生產;幫助中油管道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聲學故障檢測,為其故障設備提供故障診斷和結構優化技術支撐,並通過結構優化降低和消除其西氣東輸工程設備投入運營後的噪聲與振動故障率,節約輸氣工程的後期維護成本並保證生產效率;為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立體交通項目提供聲學諮詢服務,協助其完成低噪聲的橋面鋼結構設計,保障了項目的進展和推廣;與金茂北京籤訂聲學顧問戰略合作協議,為建設項目提供聲學配套技術支撐,主要服務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項目,保障其業務的發展。
在備受關注的軌道交通振動噪聲方面,勞保所的一項研究成果《地鐵車輛段上蓋建築振動控制成套技術及應用》解決了地鐵車輛段上蓋開發面臨的振動噪聲控制關鍵技術問題,獲評2017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已應用於郭公莊、平西府、五路居等地鐵車輛段上蓋項目,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顯著。這一成果還被推廣到京津冀其他城市,為石家莊西兆通地鐵車輛段上蓋開發振動控制、石家莊軌道交通線網指揮中心大樓地鐵振動控制、秦皇島開發區綠茵港灣小區和天業通聯重工噪聲治理等多個項目提供了技術支持,解決了當地振動噪聲擾民問題,有利於當地地鐵建設和上蓋物業開發。
北科院是國內較早開展智慧養老研究的科研機構。2011年以來,通過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對國內外居家養老科技進展進行了長期跟蹤,在智能居家、生活輔助機器人、遠程醫療等方面合作開展本地化開發和成果轉化。2014年北科院系統工程中心與月壇街道辦事處籤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開發以「月壇街道無圍牆敬老院」為品牌的以街道為基本管理單位的居家養老解決方案和建設「智慧居家養老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
無圍牆敬老院服務平臺是北科院智慧居家養老服務IT解決方案的實際應用,將科技型、知識型老年服務產品引入以街道和社區為基本單元的老年服務生態系統。通過服務資源整合和自營,目前平臺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專業護理、醫療衛生、家庭支持、文化娛樂、精神關懷、心理慰藉、遠程服務、諮詢服務等9大類400多項服務,可以為《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該平臺已於2014年正式運營。2017年,在多年研究和試驗的基礎上,開始在月壇街道試點居家照護管理模式,重點解決「讓專業服務進入家庭和社區」這一難點問題。
助力協同發展:規劃更科學 整裝再出發
北科院全力服務城市副中心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對接城市副中心建設,與通州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協助通州區制定科技發展規劃,大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科技政策服務、科學知識普及等任務,提升城市副中心科技創新功能。承擔了《雄安新區公共安全規劃》《基於動態風險評估的雄安新區安全韌性社區構建路徑研究》等項目,組織實施了安全生產地方標準、科技資源數字地圖平臺建設、人口協同治理、協同創新政策評估、科技服務業集群構建等一批重點任務,舉辦了科普京津冀行等重大活動,智慧社區、營養分析評價、水處理集成膜等一批民生科技成果在天津、河北落地應用,服務區域產業升級。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聚焦冬奧會冬帕運會籌辦,系統梳理全院在城市治理、安全風險、環境治理、食品檢測、大數據等方面的科技資源,與冬奧組委及延慶區進行深入對接,構建合作產業鏈,為服務冬奧會冬帕運會做好科技支撐。
北科院參與了冬奧會場館安全風險評估、承擔了延慶區政府關於科技服務冬奧會世園會的路徑研究等工作。下一步,北科院將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組織專辦,制定全面參與落實科技冬奧行動方案,認真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讓更多人感受「智慧冬奧」。
不久前,北科院勞保所受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調局委託,承接了《2019北京世園會園區運行風險評估與應急管理總體方案》項目研究工作;受延慶區政府應急辦委託,承擔《延慶區世園會會期風險評估》研究工作。這兩項工作是2008年奧運風險評估、上海迪士尼大客流風險管理、順義花博會風險評估、珠海長隆風險管理工作的延續,也是「科技冬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冬奧會公共安全綜合風險評估技術》的重要承接基礎。
放眼未來,北科院將緊緊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對標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要求,打造引領全國的城市安全與治理創新平臺,以北京超大城市和京津冀大型城市群發展所面臨的安全和治理問題為主要對象,以「科技讓城市更安全」為價值追求,以智慧城市安全發展為目標,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度,為北京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建設提供更多科技支撐,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