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大氣治理成績單日前出爐。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 9.5%,首次達到「30+」的水平,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這也意味著,本市「十三五」時期大氣治理目標順利完成,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資料圖 潘之望攝
藍天答卷讓人振奮。其實不看數據,大家也都能親身感受到,這些年北京的藍天多了。曾幾何時,「霧霾灰」觸動著全社會的心肺之憂,每有湛湛藍天出現,朋友圈總會掀起刷屏熱潮。從翹首以盼到習以為常,也從側面說明,大氣治理已經帶來了質變,藍天常駐成為廣大市民看得見的獲得感。
藍天目標的成功實現,固然有「天幫忙」的成分,但根本還在於「人努力」。這些年來,面對區域大氣汙染形勢,北京果斷拿出最嚴治理舉措並不斷升級細化,從建立大氣汙染協作機制、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到大力改善能源結構、持續推進「一微克」行動,再到不斷加大源頭路檢、入戶檢查等環境執法力度,一系列實招實策動真碰硬,有效保障了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落地落實。研究顯示,「在去年的PM2.5濃度下降中,本地減排貢獻率佔比50%左右,氣象條件貢獻率在20%至30%左右。」事實證明,只要把「鐵腕治霾」做到位,將「人努力」發揮到極致,環境汙染的進程完全是可逆的。
「人努力」讓藍天成色更足,但也必須看到,大氣治理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過程。特別是隨著汙染物含量不斷降低、治理空間進一步收窄,空氣品質每改善一分,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對標國家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對表更加嚴格的空氣品質指數,北京大氣治理成效還不穩固,藍天長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最新汙染源解析,移動源排放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北京大氣汙染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在既有的國六B標準、區域限行、新能源車推廣等政策之上,我們還需進一步定向發力,拿出更多精細化、系統化、規範化的治理舉措,讓「人努力」成為北京藍天的堅實保障。
藍天答卷呼喚我們每一個人勉力書寫。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摳、一天一天地去爭取,一定能聚微薄為磅礴,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京城「最美天際線」。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範榮
流程編輯 劉偉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