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各路「神童」頻現網絡。有人號稱日均寫詩2000首,有人號稱「5歲開飛機、8歲上大學」,還有人短短一年從「科研小白」直接變身專家寫論文拿大獎……「年少有為」引無數網友競折腰,也招致廣泛質疑。隨著更多信息浮出水面,眾多「神童光環」破碎,被證實不過是「皇帝的新裝」。
「神童」故事古已有之。但近些年,隨著社交網絡發達,絕技傍身的「神童」似乎越來越多,而且神得離譜、挑戰常識。我們不否認確有天資聰穎者,但對那些超常規的所謂「履歷」,應當保持必要的審慎和理性。太多事實證明,「神童」之「神」,多是人為操縱。要麼是家長捉刀代筆,孩子成為擺拍道具,要麼是家長追名逐利,將孩子打造為成功學流水線上的提線木偶。如此種種,看來著實可氣可悲。
包裝「神童」,說到底還是家長焦慮心態的現實投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許多家長的期許。只是,當一大堆家長都想方設法地搶跑,那就無異於展開了一場拔苗助長的「競賽」。「你神我更神」的故事聽多了,更多家長都不免觸動,「劇場效應」也就隨之出現:有人搶跑,更多人搶跑,最後所有人都不得不提前起跑。結果不僅是教育資源被過度消耗,也讓整個社會陷入一種「凡事求速成」「出名要趁早」的浮躁中。當一株株幼苗被成功學澆灌,孩子淪為功利主義的工具,不僅扭曲了社會的價值評價體系,更是對腳踏實地的奮鬥價值的一種消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的初衷。相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用成人世界的期待硬拽孩子疾行,甚至用自己的資源人脈為孩子的簡歷「刷漆貼金」,看似抄近道,實則是給孩子成長之路挖坑。且不說,父母隨意操弄、壓縮孩子成長節奏,很可能埋沒了他們真正的興趣與天賦。而超負荷的趕早教育,擠壓孩子的童年不說,更會讓求知淪為表演。尤其是父母爭取資源過於赤裸激進、過早將孩子推向商業喧囂,孩子或許自小就會深諳關係之道、炒作之法,盡染世俗塵埃。
與其卯足了勁兒去「催熟」,倒真不如用心澆灌、靜待花開。讓他們5歲時有5歲的遊戲,10歲時有10歲的興趣,踏踏實實地讓身體發育好、讓心理發展好、讓人格性格更健全、讓行為習慣更合理,這才是「愛的教育」的最好打開方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