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吳國盛:功利主義害了中國的創新!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

最近,華為被「斷供」、中美「脫鉤」的事情沸沸揚揚,讓我們對於中國科技創新的關注度,上升到了一個新層次。

縱觀大國崛起,無一不是以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

工業革命將英國推向世界龍頭地位,大英帝國先後超越法國、加拿大、印度等強國,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一個商業貿易圈,成為「日不落帝國」。

德國亦是如此。自查理曼大帝時代起,德國就非常重視教育和科研。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兒童入學率就高達97.5%,國民素質空前提高。

德國後來湧現出蔡斯、西門子、科赫、倫琴等一大批耀眼的科學家;誕生了世界第一臺大功率直流發電機、第一臺汽車等…對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讓德國站在世界前沿。

二戰後的美國,更是一個創新的國度,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

人人都知道,4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近代科學的發展、國家的崛起,一步步向世人展示這句名言的「真理性」。

那麼,中國的創新,究竟該如何更好地走下去呢?

為此,我們悉心採訪、編發了這組專題稿件,匯集了不同學者的觀點和聲音,於近期陸續刊出。

正和島堅持「理性地判斷、建設性地表達」,希望藉此機會,引起社會層面、企業家層面、大眾層面對於國家的創新環境、對於未來的人才培養、對於中國科學精神的孕育,進行深度思考。

口 述:吳國盛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

採 訪:夏昆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這麼多年來,美國科技實力為何能引領全球?中美之間,最根本的差距在哪裡?

是什麼阻礙了中國的科技創新?政府、教育、科學界以及全社會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以下是正和島對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的專訪。在當下的大轉折時期,他的觀點犀利而又警醒。

Enjoy!

中美之間

真正的差距是什麼?

對於中美兩國的科技實力,我認為國人應該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現代科學的發展,是一個立體架構,包含著三方面:

1. 基礎研究。

2. 應用研究。

3. 面向市場的開發研究。

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實力,也是由這三個方面所決定的。但凡有一項存在短板,那麼它的科技實力就是偏頗的。

二十世紀三個偉大的發現,無線電、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為什麼都出現在美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基礎、應用以及開發研究都非常強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美國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並不惜重金投入。

二戰後,美國創辦了國家科學基金會(NFS),為其基礎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為什麼美國這麼重視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決定了它在原創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它能誕生多少原始創新,當「原始創新」不斷滾雪球壯大,後面的應用和開發研究也會隨之壯大。

如此一來,美國的科技實力自然會日益增長。

而中國的短板,恰恰就在於對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缺乏正確的認識。

我們的文化中,缺少對科學、真理和創造的支持。

整個近代史和現代化轉型中,我們所強調的科學,很少單純地是為了追求真理、展現個人創造力、好奇宇宙的奧秘,大部分強調的是為了救國救民、為了振興中華、為了一些文化訴求。

這就導致我們更多的會從一種功利角度、實用角度來看待科學。

在一些人看來,你搞科學,要麼像陳景潤一樣為國爭光,要麼像錢學森一樣保家衛國,要麼像袁隆平一樣解決吃飯,什麼效果都沒有,那還能叫科學?

所以,我們的科技創新,從骨子裡就包含著「應用性目的」。

這幾年科技領域的創新,尤其如此:像國家看準的,以國家財力為支撐的,集中力量辦起來的工程,它們的發展都是比較明顯的,比如我們的高鐵、航空航天。

但如果缺少了基礎研究的部分,我們更多的還是偏向於一些追趕型的科技創新,也就是在別人已有的技術基礎之上做一些局部突破,反正目標在那,不惜代價,舉國之力,大概怎麼都能取得一些成績。

可真正的原始創新是需要想像力的,基礎研究薄弱,我們的原創能力就始終上不來,就好比別人是從頭做起,而你只能拿過來做一些局部上的改進,但這是暫時的、是不可持續的。

當然,在國家一開始的階段,我們需要這種模仿、這種迭代,需要這種「從1到100」的創新。

但是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國,我們更需要的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這才是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根本。

所以,我認為我們與美國的科技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唯有從根本上扭轉我們對科學、對基礎研究、對創造性文化的看法,才能真正縮小二者之間的科技差距。

當然,這個路途很可能道阻且長。

三個因素

掣肘了中國的創新能力

從長遠來看,中華民族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培育起我們的科學文化。

在中國文化裡,很容易把科學和技術相等同。其實這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技術其實是一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

而科學則是含有創造性的,最終是根植於人性自由的維度,沒有自由發展的個性,沒有自由的空間,創新和創造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這需要教育界、科學家們,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其中至少存在三大問題,我覺得也必要和大家闡釋清楚。

1. 教育方面

首先是教育方面,在科學文化的培養上,主要有3大癥結:

1)當下的教育,與創新、創造的思維模式要求相悖

目前這種死記硬背、單純記憶和服從型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快改革,鄭也夫老師有一句話我覺得講得特別好,他說:「拉磨一年,終生無緣千裡馬。」

千裡馬必須在自由遼闊的境地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驢、騾子從事的是比較單純的簡單勞動,現在我們的教育就有這樣一種可怕的趨勢,力圖把孩子們都變成騾子、驢,不讓他們成為千裡馬。

鄭老師還有一個預言,他說:「凡是在中國接受過初等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學生,將來都不可能成為原創性的科學家。」

儘管這個說法可能有寫驚悚,但背後折射的問題,我認為是非常嚴重的。

我們的教育思想中如果不能極大程度地發揮少年兒童的個性,那麼中國的科技創新就是沒有根基的。

就像我們開玩笑說,從小到大都是讓他聽話,循規蹈矩,讀到博士了突然讓他創新,他能創新什麼,又怎麼去創新?

2)不能把學校當作「官場」來辦

現在,我們的書記和校長中,有很多人按照官場那一套系統來辦學校,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學校應該和文化機構一樣,有一套自己的運作邏輯,但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把文化機構當「官場」來辦,比如校長一般都會有任期,但校長為什麼要有任期的限制呢?

校長是一個特有的文化職業,一個好校長可以幹一輩子,這樣他才能更好的把教育理念持續地貫徹在學校的經營建設之中。

如果把校長當作科級幹部、處級幹部,像訓練官員一樣不斷地讓他調崗、輪崗,學校怎麼可能辦得好,辦得再好也不過就是一個進行流水線生產的工廠。

3)教師的思想不夠開放、明朗

說實話,教育思想的轉變還是比較難的。我們現在的教師隊伍中,有很多人就是在僵化、守舊的教育思想下培養出來的。

儘管社會上一直在呼籲,但具體執行的還是這些老師,他們如果不從自身改變,這件事就會一直很難。

現在高教領域向先進教育理念看齊做得還是不錯的,但初等教育還是比較封閉,死角特別多,像最近暴露出來的體罰、兒童自殺等事件,就反映出了我們初等教育的問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2. 科學家共同體方面

科學家共同體要呼籲科學文化,現在有一個很不好的跡象,就是我們的科學家共同體內部也慢慢養成了準官僚化的配置。

比如院士成了學術資源的主要提供和接受方,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焦點。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院士手上的錢用不完,天天想著怎麼花錢,而年輕的科學家找不到錢,沒有錢可用,共同體內部需要一些機制來變革。

當然,國家這幾年也在做出改變,像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這個機構做得就不錯,它有一整套匿名評審機制和同行評價制度。

國家應鼓勵這樣的自我調整,而不應該不聞不問,甚至是打壓,總之,科學家共同體內部要形成一個合理的資源分配機制。

3. 社會層面

社會上要對科學有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會在某種意義上滲透在教育和科學家共同體裡。

我認為社會上要有一種正確的風氣,不要一窩蜂,好像重視一個科學家,某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就要有重大的突破,如果科學家失敗了,就覺得這個人有問題或者怎麼樣。

過去我們一談創新,就強調要面向市場、面向科學前沿,而一個好的科學文化還要面向全民,要讓全體公民有科學意識,要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對創新的容錯和鼓勵氛圍。

功利主義

害了中國的創新!

在當下,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功利主義,對於創新的氛圍是一種極大的損傷。

從科學的根本來說,一切創造性的發現和研究本質上都是非功利的。

保持一顆超越功利之心才能進入創造的狀態,不能老想著做出來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用處——因為有好處的事情都是根據既往的經驗總結出來的,而創造性是要打破既往的約束,開拓出新的東西,所以功利心太重了不可能做出非常好的創造性工作。

而這一點也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欠缺的一部分,我們功利文化的傾向實在太重了。

我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學術共同體內部的榮譽頭銜,其實就是人為製造的一種科學界功利系統。

一些發達國家科學的發展中也有榮譽系統的存在,但它是科學共同體自發組織起來的。

打個比方,西方評獎走的不是申報制度,沒聽說需要哪個諾獎得主先填寫一張申請表。

而中國的獎項基本都要事先申報,是求出來的,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人格侮辱,因為申報本身就把一個科學家變成了功名利祿之徒。

而且申報往往還會造成浮誇的風氣,就是自己吹自己,科技界和學術界也有很多例子,一些造假的事件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明知是假的也要吹,吹著吹著自己就當真了,最後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

另外,我們在評獎的時候還要講究地區平衡、行業平衡以及人際關係平衡,長此以往,你獲了獎大家也不會認為你真的達到某個水平,而是歸為平衡的結果。

這裡面往往還存在一些訣竅,以至於有些人就專門玩起了這種獎,比如相互串通,這次你評我,下次我評你,完全起不到什麼激勵的作用了。

顯然,對於科學界的獎勵機制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這個獎不是超功利之心頒發出來的,而是平衡出來的,不是你憑真才實學得來的,而是單位幫你跑來的,那這個獎還有什麼意思,它只能代表功利意義,而非榮譽意義。

所以一有機會我就講,我說評獎這個過程能不能不要讓人申報,這一申報就變了味,我們可以讓專家來提名,然後內部討論,慢慢地讓這個獎形成口碑。

像民間辦的「未來科學大獎」就沒有申報這一說,由同行專家提名,然後專家委員會進行評選,這樣的獎才是一個巨大的榮譽。

而現實卻是,明知很多國家獎是平衡出來的結果,我們在學科評估和高校排名時往往還只認國家獎,這不是進一步強化了功利的目的了嗎?

你做科學不是為了追求真理,你獲得榮譽也不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了你的真理而向你由衷的致謝,當科學研究變成一個賺錢的生意時,民族還能有什麼希望。

所以,要想真正營造出創新的氛圍,就必須要在獎勵機制與懲罰機制上下功夫,讓吹牛造假的代價遠高於他的潛在收益,把獎金和榮譽給到真正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人手中。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培育起人們對真理的熱愛,對宇宙奧秘的好奇,這才是驅動科技創新的源頭所在。

否則,即便某些東西暫時做的還不錯,但從長遠和整體來看,最終還是會落後的,甚至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中國的創新

需要全民的努力

那麼,該如何破解這樣一個科學文化上的功利主義的難題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系統的事情,好像找不到一個可以解開所有問題的關鍵扣子,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對全民覺醒的呼籲和呼喚。

從大的方面來看,科技創新問題其實是文化轉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近200年來,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從保守轉向開放,這個轉型是全方位的,但它還沒有完成。

而中國社會的科技創新以及科技制度的建立有賴於整體文化轉型的成敗,如果整體上轉不過去,科技也不可能單獨的就轉成了,這是沒有過的事情。

從小的方面來說,我們的科學家、教育界以及每個個體都可以在這場轉型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科學家必須要主動說話,有意識地出來討論觀點。

如果科學家都不說話,一些人悶聲發大財,一些人憤世嫉俗,這樣肯定不好,很多事情沒有現成的方案,只有讓科學家多發言才會形成比較平衡的態勢,要鼓勵科學家講話。

第二,教育上要放開,國家應容許私立教育的大力發展。

談到科學文化時,我始終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影響是長遠的,在孩子腦神經發育的關鍵時期,約束他們的創造力,殺死潛在的可能性,十年二十年之後,很可能會造成整個民族智商和創造力的退化。

目前來看,我們的公立教育機構比較龐大、慣性很大,也難以輕易轉向,這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公立教育放在基本部分,讓大家都能夠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然後大力發展私立教育,以此來推動教育思想的轉變,如果教育不放開,我們長遠的科學創新文化將會受到巨大的傷害。

第三,無論你的社會身份是什麼,身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充分理解現代競爭的實質是什麼,究竟又意味著什麼。

有一個事實需要講清楚,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被迫的,不是我們自身文化發展的結果,而是被西方文明裹挾進來的,所以有些事情會讓我們感覺很彆扭。

但我們要理解這個彆扭,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彆扭裡有哪些東西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哪些東西雖然是我們內心不願意接受卻不得不接受的,哪些東西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或者是應該加以避免的,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

在這樣一個大轉折時期,如果沒有一個對世界大局、人類文明大局以及中西文化大局的清醒思考和正確認知,就很可能迷失在劇烈轉型和變革之中。

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天談論科學文化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功利主義的科學觀有哪些局限?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但是吳國盛教授也指出,功利主義的科學觀雖然在一定歷史時期推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但是它行之不遠、後繼乏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局限性越來越明顯。
  • 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於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於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吳國盛  吳國盛生於196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理的,一類是不講理的,講理的是學過幾何的,不講理的就是沒學過幾何的」……吳國盛教授不用PPT,不用講稿,信口講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用近兩個小時把「科學精神的起源」這一深奧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其間還「金句」頻頻,引來聽眾席上陣陣笑聲。
  • 吳國盛:愛因斯坦勸人看淡生死,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覺
    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 收錄於話題#觀點53個生與死一直是人類關心與探討的終極問題。近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接受「人文清華」專訪時表示,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體系中,繼承牛頓關於時間可逆性的結論,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自身構建的幻覺,並不重要。時間具有可逆性吳國盛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基本還延續著牛頓時代關於時間具有可逆性的觀點。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在醞釀和論證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明確了創辦科博的宗旨:展現清華百年科技報國歷史、打造理工文藝交叉學科平臺、激勵科技創新、推動科學傳播。首先是展示清華理工學科在近代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一部清華理工學科史,是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的縮影。清華人科技報國的歷史,盡現其中。科博建成,將成為清華的新地標、新名片。第二,成為校內文、理、工、藝學科交叉的平臺。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新聞網10月14日電 10月12日下午,「清華通識說」第五期教學分享沙龍在清華學堂202舉行。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稅收的功利主義原則
    現代西方稅收理論家們較少使用功利主義一詞,但是,現代經濟學中卻充滿了功利主義的詞彙:「幸福」、「快樂」、「效用」、「效率」、「最大化」。稅法的經濟學家們視邊沁為他們的理論先驅,比如波斯納,稅法的契約論者也不否認經濟學中的功利主義本性。布坎南在宣揚「一致同意」的公共選擇理論的時候,也調侃說,經濟學家本性上都是功利主義者。
  • 邢雲超:功利主義之潮起潮落
    有學者認為,中國多年的改革開放隱含不少功利主義元素。過往政策衡量標準往往就看有否利益於經濟指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社會公德和人文關懷。「不論是社會功利還是個體功利,一切行為皆最大化所謂社會福利,其目的的正當性證明手段的合理性,趨利避害,最大化效用函數」。堪稱「後果主義」評估標準雖然某種程度上推進了市場經濟,但畢竟少不了把市場視為工具之嫌。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喜訊| 清華經管學院4位教授入選愛思唯爾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清華經管學院弗裡曼講席教授、經濟系教授、院長白重恩和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教授、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入選「經濟,經濟計量學和金融」領域榜單;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陳煜波和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白思迪(Steven White)入選「商業,管理和會計」領域榜單。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什麼是科學》,吳國盛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北京大學教授吳國盛在許多次的文章和演講中都提到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吳國盛,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清華科學博物館館長。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並無科學。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吳國盛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就科學而言,中國傳統的優長之處不在數理科學,而在技術和博物學。」歷史上,世界科學中心有過數次大轉移,分別是雅典、亞歷山大、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吳國盛,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清華科學博物館館長。15歲時,吳國盛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進入研究生階段以後,他選擇了哲學系自然辨證法專業,跟隨黃耀樞攻讀科學哲學。吳國盛攝。《科學的故事》插圖。吳國盛概括道,「縱觀科學的歷史,是一部在希臘誕生,在羅馬邊緣化,在中世紀被遺忘,在伊斯蘭世界被繼承,在近代早期的歐洲被復興和重建,在19世紀被力量化的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沒有交集。」也就是說,直到19世紀以後,科學才得已向世界各地傳播。那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造了科學呢?
  • 鋼琴家孔祥東談音樂教育:功利主義誤人子弟
    中國聽眾對音樂過於敬畏  孔祥東昨天在現場給他的聽眾,那些最普通的街道居民,放了幾段西方音樂作品片段,然後問他們的感受,可是沒有多少人響應他的問題。面對這樣一位鋼琴家,以及他所展示的音樂,人們似乎都帶著一種敬畏之心。這自然是孔祥東不願意看到的。「其實音樂只有讓普通人去唱去表現,才有生命力。」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墨子·兼愛中》也提到: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這就將"兼愛"變成了一種等價交換,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馬薇薇對於愛情雞湯的批判。
  • 劉雲浩出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並主持學院開學典禮
    經清華大學校務會決定,任命劉雲浩教授出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院長,史元春教授不再擔任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職務。在8月27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 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劉雲浩發表致辭:「GIX的願景是「重新定義教育(Redefinition of Education)」,這意味著GIX將融合多元文化,致力於跨學科的交叉合作以及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創院院長史元春教授,副院長完強和饒培倫以及新生分別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