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雲超:功利主義之潮起潮落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屬於倫理學範疇,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的英國。哲學家遵循「某種行為提升幸福最大化(Maximum happiness)即為正確,反之錯誤」予以定義,傾向性地認為一個人的動機和手段與行為結果相形之下無足輕重。因此,對於個體行為的判斷準則是該行為對快樂和幸福正面影響及促進程度。功利主義是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標準的倫理學說。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深化,人類倫理原則隨著時代變化因此不斷演繹。

經濟學家JS密爾(John Stuart Mill)強調功利主義在行為上的標準幸福是與此有關聯的所有人的幸福而非行為者個人幸福。「當你待人就像期待他人待你一樣,功利主義道德觀就達到理想完成的地步」。2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J.邊沁(Jeremy Bentham)創造了功利主義哲學,用以指導英國法律制度改革,後經濟學家翰穆爾改造成為經濟學基本哲學並滲透社會生活各個維度。

功利主義思想在東西方均有其淵源。雖然在新的歷史時期頗受詬病,但對於社會文化和市場經濟影響難以祛除。比如,在探究和處置「利益」和「道義「不同哲學範疇方面,孰重孰輕,誰先誰後,如何因果等等。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為人要理性控制欲望,才能達到幸福至善,此後,其門生柏拉圖便承繼該理論並視之為」洞穴之光「。功利主義的至高推崇,過快的城市化步伐已經催生所謂網絡流行語「靈魂跟不上身體」。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人口膨脹、環境惡化和種族衝突,已經成為全球問題,嚴重製約人類健康發展。世界各國長期追求之發展模式亦備受質疑,單純依靠經濟竄升所引起的社會進步是浮華的也是脆弱的。以利益驅動和功利心發展勢必一方面引起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惡性競爭和不良循環,另一方面,貧富懸殊、社會動蕩,其發展模式必將難以持續。新的發展觀取而代之之迫切性與日俱增。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之初,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國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既得利益階層面臨「義」和「」利「的權衡和取捨。功利主義者首先支持個人慾望滿足和物質財富積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方面,競爭紛呈,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財富階層的浮現,物質的快速聚集,貧富差距的拉大,漠視了公平,助長了拜金。資源被濫用,物慾難抑制,某種意義上褻了社會公德,為社會發展衍生了不和諧現象。

「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大部分地區發展和更多人走向共同富裕」為鄧小平1985年3月28日會見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東部帶西部,先進帶落後,點對點一對一幫扶,在全國範圍星羅棋布。可是,在此過程中,」除了為加快上市努力創業,從而更多圈錢「,致使貧富兩極分化,落差漸大,鮮有看到財富階層「道」和「義」更多社會參與和經濟援助。

四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事實證明,物質財富集聚未必必然導向道德標準提升。所謂GDP及物質文明亦難以直接引起精神文明並和科教文化同步發展,從而在尊嚴、自由、個體與集體、精英與大眾之間交相互動。反之,物慾橫流、道德缺失,不擇手段及追名逐利引發更多負面社會問題。

有學者認為,中國多年的改革開放隱含不少功利主義元素。過往政策衡量標準往往就看有否利益於經濟指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社會公德和人文關懷。「不論是社會功利還是個體功利,一切行為皆最大化所謂社會福利,其目的的正當性證明手段的合理性,趨利避害,最大化效用函數」。堪稱「後果主義」評估標準雖然某種程度上推進了市場經濟,但畢竟少不了把市場視為工具之嫌。

持續10個月的世紀瘟疫依然無法遏制。衝撞國際秩序,破壞全球格局,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科技教育均留下難以癒合疤痕和驅之不去之痛。如何發展經濟和災後重建成為各國新問題和新課題:是讓功利主義捲土重來,指揮和導引經濟秩序,還是危機之中鎖定契機,是抓速度促生產還是重質量求品質,是搞形式主義塑造形象工程,還是長遠視之,完善社會基礎建設,創造社區人文環境。

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定性之年。為持續增收、穩定成果,國家提出「四個不摘」。既授之以魚亦授之以漁。高層視教育均等和扶貧扶智公共服務為久久為功之事,在強弱協作、定點扶貧機制及教師下沉貧困地區諸方面措施良多。然而,新的國內外形勢之下,」經濟和民生改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不論經濟戰略還是教育革新,功利主義可能需要適時讓道「。

中美從貿易戰到金融戰再到科技戰,從華為被」斷芯「再到中美所謂全面脫鉤,歸根結底是基礎研究和科技水平的較量。昨日(10月5日)美對華為新禁令生效,日後臺積電、高通三星及美光亦會跟進,華為及其70家附屬公司「被處極刑」,既做死了國際供應鏈,也暴露了國內產業鏈之脆弱。

中國產業鏈處於全球中下遊,始終跟跑科技領域。自2001年入世中國對美國技術依賴度快速增加,到2016年達到峰值,專利互持差額近2萬件,其中嚴重漠視了集成電路和軟體開發在信息產業和科技變革的龍頭力量與核心作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學技術,其所獲利潤並非傳統觀念的勞動剩餘價值而是依賴基礎研究和基礎教育的持續發明創造與持續作為。

在成功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科學探索的純正性及自然天性追求不會成為功利或者實用主義附屬物或衍生品。國內完善的產業鏈之關鍵環節即創新鏈條。基礎研究是前端,產業開發及應用為中端和末端。只有基礎研究做好了,產業技術才能爆發式突破,踏上自主創新之路。通過產業鏈水平橫向及垂直整合,形成國際競爭力產業集群。儘管政府帶動和財政投入以及產學研合作被視為高效創新模式,但是,只有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相關機制構建才是核心所在,而原始創造力又和基礎教育相提並論。

基礎教育是創新源頭,屬於動態概念,和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基本絕緣。基礎教育是指人們成長過程中為獲取學問先期掌握的各種知識,是造就人才、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它具有獨立的教育價值,而且是不依附於其它類型和層次教育的價值,雖不能否認其承載著為高一級教育機構輸送生源之責,但是強化素質教育,固化育人機制而非層層選拔的獨立價值觀念顯然是深化教育改革之先導。因此改善科教生態環境,釋放原創革新動能,變短板為長板,加快實現從1-100到0-1制式轉換。

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均擅長在科技創新源頭做文章。基礎研究和基礎教育始終一貫成為焦點。芬蘭、以色列、日本因應時代日前廢除教科書及壓縮學科分類,增加跨學科及通識教育,倡導」現象教學」和「情景教學」;國內教育急功近利,南轅北轍。升學率、排名次及超前補習如火如荼,各地重金打造學區房,名校指標強壓天性發展,功利性指揮棒破壞了科技創新大環境,打垮了原創生命力。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無縫對接,基礎理論和人文社科縮水受限,職稱、論文、獎評等不良機制亦扼殺了人文氛圍下創新性培育和扶植。

在不同歷史時期,功利主義之於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以及法律法規均有不同功能和正負作用。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上也一度為國人提高了目標感和存在感,但同時也為人情缺失、人性挑戰帶來困擾或不確定因素。從科教文化角度看,功利主義也始終提供了競爭機制和發展空間,然而,從其義務論和道德原則出發,在人力、物力、財力及智力上相互融合,優化內部佔有結構,辯證地利用功利主義合理方面,巧妙地避免利己主義。

隨著經濟縱深發展,利益最大化、享樂主義甚至鋪張浪費甚囂塵上。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中,功利主義在推動社會發展造福人類社會有其值得肯定的工具性積極作用,但其狹隘性亦註定了只能涉及科學外緣而不能觸及內核。「科學有功利性但更有文化性,二者之間應該始終保持必要的張力」。」科學技術又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技術及人力資源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生存的決定因素。國家科技創新力的第一源泉就是人。所以,以人為本,因果清晰。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潮起又潮落,後浪推前浪。縱觀西方文明和歐美文化,功利主義滲透一切。功利思想在中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亦無處不有。究竟如何在現實中動態地、辯證地對待和利用功利主義,為中國2035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2050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突破自我桎梏進行量的積累,進一步從哲學高度透視和探究更加科學的理論原理和更高層次的審美情趣似乎不可或缺。胡適先生曾提出要」多研究問題,少談點主義「,今天老生常談頗有偶然性,當然亦不乏必然性,畢竟「主義」的探討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及時又策略地引導社會健康發展,促進人類和平進步。(此文原載香港《紫荊》作者有改動)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大海的海流和潮起潮落是相關的
    上期發表過大海的潮起潮落相關的話題,今天就和大家講講大海的潮起潮落和海流的關係。岸上存在著潮起和潮落,海裡面同樣也存在著潮起潮落。海水下面是有海流活動的,海流有很多人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講解吧,東、南、西、北,大家都會知道,同樣的海流也存在著東南西北的方向,不同的海流方向代表著不同潮位。
  • 潮起潮落的原理是什麼?
    不知各位在看潮起潮落景象時,是否有思考過這潮水的來去是依靠什麼動力的呢?或者說這潮水是怎麼做到大漲然後又大退?其實在近代就已經有科學家對潮水來去的奧秘進行了分析。  潮水的漲起是如何而來?  潮起潮落不止是美麗,還有著實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大海每天潮起潮落,可是海水是定量的,那麼多出的水是哪來的呢?
    大海每天潮起潮落,可是海水是定量的,那麼多出的水是哪來的呢?作者:老陳聊科技我們可能會聽到過這樣一句話,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潮起潮落,說起潮水,我們想到的可能是漫天的海浪,接天捲地而來。那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潮起潮落的原因吧。在中國,古人已經很早的注意到這種自然現象,在書中他們將潮起潮落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為潮汐。漲潮和落潮一般是相對發生的,有漲有落。但因為出現的時間不同名字也不同。在白天海水發生漲落叫潮,在夜間海水漲落叫汐,所以叫做潮汐。那麼,潮汐是怎麼產生的呢?
  • 潮起潮落海水來自哪裡?為什麼是岸主動接觸水,而不是水拍打岸?
    一直以來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常常居住在海邊或者去海邊玩的,一定都會有一個疑問,我們常常能看到海水的潮起潮落,然後海水在不停的漲潮,落潮的過程當中,海水究竟從哪裡來?他們又去了哪裡呢?這個問題也是一直以來很讓很多小夥伴困惑的,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也一定想要了解這些潮起潮落過程當中的海水,他們的去向究竟如何?我們需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潮汐是如何產生的?
  • 潮起潮落海水來自哪裡?為什麼是岸主動接觸水,而不是水拍打岸?
    一直以來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常常居住在海邊或者去海邊玩的,一定都會有一個疑問,我們常常能看到海水的潮起潮落,然後海水在不停的漲潮,落潮的過程當中,海水究竟從哪裡來?他們又去了哪裡呢?這個問題也是一直以來很讓很多小夥伴困惑的,想必有不少的小夥伴也一定想要了解這些潮起潮落過程當中的海水,他們的去向究竟如何?我們需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潮汐是如何產生的?
  • 月亮到底是怎麼引起地球潮起潮落的現象?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那為啥潮起潮又落呢?因為地球的自轉。如果暫時忽略月球圍繞地球的公轉。假設月球靜止在地球的上空某個地方,隨著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讓地月引潮力帶著潮水由東向西運動。所以西岸就迎來了一次潮漲,而東岸相反就迎來了一次潮落。伴隨自轉,月球慢慢出現在另一半球,之前受引力潮影響的海水又慢慢回落,東岸又慢慢迎來了潮漲,而西岸又慢慢恢復潮落。而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一個太陽日,所以海邊的人,每天可以看到海水有規律的一次潮漲和潮落。
  • 稅收的功利主義原則
    一、功利主義的一般法律原理  把人的本性歸為自私,每個人都以功利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引,這樣的理論從古希臘就開始了。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就提到過這樣的理論:一枚具有隱身功能的寶石戒指,一個正義之人戴著和一個非正義之人戴著,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會利用隱身術去做有利於自己的壞事。
  • 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在倫理學上的討論,行動的後果應該受到估量
    按照後果的好壞來決定行動之對錯的理論在倫理學中被稱為後果主義。更嚴格地說,後果主義聲稱後果的好壞是判斷造成後果的行動文對錯的唯一標準:如果不與其後果聯繫起來,一個行動本身是無所謂對錯的。乍看起來,後果主義與我們的常識道德有一些牴觸之處。雖然大部分人承認我們在行動決策時應該考慮可能的後果,但很少有人會覺得對後果的考慮是行動決策的唯一考慮。後果主義者恰好就堅持這一點。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墨子·兼愛中》也提到: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這就將"兼愛"變成了一種等價交換,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馬薇薇對於愛情雞湯的批判。
  • 為什麼大海每天有潮起潮落?退潮後的水都去哪了?可算知道了
    導語:為什麼大海每天都有潮起潮落?退潮後的水都去哪了?可算知道了地球是神秘的,有著許多至今還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現象,許多美麗的風景和可愛的生物。這一切都是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在享受這些美好的時候,你會不會對它們產生過思考呢?
  • 阿馬蒂亞森:從功利主義看平等觀念
    功利主義的平等概念,可以從應用於分配問題的功利主義的善的概念派生而來。也許,最簡單的實例就是「純分配問題」,即在一群人中分配一個同質蛋糕的問題。③每個人分到的蛋糕越大,他獲得的功利就越多,而且,他只能從他所分到的蛋糕中獲益。隨著他所分到的份額的增大,他所獲得的功利的增加率會呈遞減趨勢。
  • 鋼琴家孔祥東談音樂教育:功利主義誤人子弟
    面對這樣一位鋼琴家,以及他所展示的音樂,人們似乎都帶著一種敬畏之心。這自然是孔祥東不願意看到的。「其實音樂只有讓普通人去唱去表現,才有生命力。」他對記者表示:「只有讓音樂在老百姓中間生根,才是真正的音樂。」他認為中國的聽眾,對於音樂過於敬畏了。  當下,一些人故意將音樂弄得十分高深,炒作各種概念,以為只有陽春白雪,才是音樂的本質,孔祥東對此一直頗為不屑。
  • 大海潮起潮落,退潮時那些海水都去哪了呢?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
    導語:大海潮起潮落,退潮時那些海水都去哪了呢?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 我們都知道,整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因此地球也被叫做水球。而其中,海水又佔了水資源的絕大部分。
  • 《人生海海》:人生如潮起潮落,要勇敢活出生命的意義
    君子也愛財,但他們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拒之有道。」02朋友是生命中的陽光雨露錢鍾書:「人之間的友誼,並非由於說不盡的好處,倒是說不出的要好。」 上校沒娶媳婦,他在村子也只有父親這麼一位明友。他們同年同月生,從小玩到大,十三歲又一同去拜同一木匠師傅學藝,同吃同睡,不是兄弟,勝似兄弟。
  • 歷史上的理察帕克與功利主義
    19世紀英國哲學家Bentham提出了以結果論為出發點的功利主義觀點,他認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人類活動的出發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才是最根本的原則。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而言,案件中的做法有了其實施的正當性,帕克的死亡便不可以單單的看作一件謀殺案來評判,因為如果沒有人獻出生命,四個人都會遇難。
  • 韓春雨事件暴露的是我們的極端功利主義科學觀—新聞—科學網
    …… 韓春雨的榮譽晉級之速,令人嘆為觀止。這方面的推手,當然不是韓春雨個人,韓春雨不過隨波逐流、樂於配合而已。在人們質疑韓春雨個人的學術道德的時候,似乎對這方面的問題關注不多,討論不深。而恰恰是這一方面所展現的科學與政治、與地方或部門利益、與單位利益的高度緊密結合,是當代中國科學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現象。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關於道德(電車難題)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和德性主義、共同體主義等流派。總體來說,功利主義選擇者佔絕大多數,即人們大都傾向於把電車開到只有1個人的那個軌道上,從而挽救另外軌道上的5個人,說白了,就是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人。但這種功利主義做法就真的對嗎?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對這個命題加以深度反思和討論。
  • 潮起潮落,大連黃渤海一日遊記
    臨近夏家河子海濱浴場,發現浴場西側高速橋下大潮已落,星星點點的趕海人,決定停車下海。迅速換上裝備,奔向大海,海邊淺坑挖蜆子的人可真不少,往裡走海水溫暖清澈。自己也是第一次趟水趕海,不知道能發現什麼好東西,看到旁邊阿姨撿到了不少海螺,看看姐姐發現的寶貝吧。
  • 芝加哥印表機的潮起潮落
  • 體育補習班折射應試功利主義
    這本是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長遠之舉,然而,《意見》一出臺,卻在部分家長中出現了跑偏苗頭。因為《意見》明確「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結果「要不要孩子上體育補習班」成了熱門話題,甚至有些家長開始關心「體育補習哪家強」了。說起來,部分家長對體育補習可謂「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