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理察帕克與功利主義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奇特的影片,它在電影畫面上帶來了多許的震撼,那晚暮之下的螢光島嶼,那雷鳴之中的巨鯨以及那些美麗到不真實的水母群,它在想像力的加持下展示了海洋的壯闊與驚險。這是一部關於信仰和人性的電影,或許每隻動物都射影了一位遊輪上的乘客,又或許這實際上是關於海難中困苦的一種描述。但是今天,我的目光沒有放在信仰之上,本文的主角也不是派而是一隻孟加拉虎——理察帕克。

電影中的理察帕克因為一次名字登記的錯誤而擁有的人類的名字,在電影的結尾,它緩緩踏入叢林,望著派一眼,轉頭前行去獲得了它的自由。李安並不是無理由的在杜撰著一個不存在的名字,他通過這隻孟加拉虎,隱喻了另一個關於人性和道德的故事。

在1884年的11月,一艘英國船隻出發自英國的南安普頓,來到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之時淹沒於暴風雨之中四個人無奈的坐上了救生的敞篷船之中,Thomas Dudley,Edward Stephens,一位布魯克斯人以及一位十七八歲的男孩——理察帕克。剛開始的三天大家都沒有吃東西,不像電影中描述的船上有許多的食物,現實中的四人只擁有兩罐蘿蔔。在第四天他們抓到了一隻烏龜成為了他們支撐到第十二天的食物來源。在第18天的時候,Dudley和Stephens提出了建議,要求抽籤去選取四個人中的一位作為其他三個人的食物,布魯克斯人反對了這樣的提議,而理察帕克卻沒有進入他們的協商之中。兩位提議者告訴布魯克斯人他們有自己的家庭,有回到家庭的必要,在Stephens的同意下,Dudley殺死了帕克,而三位遇難者最終也獲得了救援。

同樣是海難的故事,兩位帕克的命運大相逕庭,真實的帕克被同伴謀殺之後成為了他們的食物。甚至在遇到救援之前,其中一人的日記寫到:「我們正在吃著我們的早餐」。儘管是在極端的情況下,但是一個人的生命被如此剝奪,如同普通的牲畜一般被蠶食,這樣的行為在道德和法律上是否具有可原諒性?

19世紀英國哲學家Bentham提出了以結果論為出發點的功利主義觀點,他認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人類活動的出發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才是最根本的原則。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而言,案件中的做法有了其實施的正當性,帕克的死亡便不可以單單的看作一件謀殺案來評判,因為如果沒有人獻出生命,四個人都會遇難。如果一個人生命的消亡是可以帶來大多數人組成的群體的存活,依照Bentham的觀點,這樣做是存在合理性的。

但是以上的觀點存在諸多的反對的聲音。首先,生命權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生命權的保護不可以以數量來衡量,那麼一個人的生命和多數人的生命便沒有對比的理由。在中國沒有承認安樂死的合法性也不認同自殺的自我選擇,在選擇自由的層次來討論之下,我們不可以因為選擇的自由而放棄生命的自由,freedom沒有所謂的優先級別,當然在人文的層面來看,當一個人已經因為病痛亦或精神疾病而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和最基本的健康狀況,是否可以選擇結束生命這樣的一種結局,這又是另外的一個話題了。其次如果功利主義的發展可以與法治相抗衡,那麼謀殺罪的法益侵犯便可以在這樣的極端情形下有所變化,這是不符合立法精神的。

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在規範倫理學中是一個很大的類別,而中國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其實是走了動機論的方向。我在讀香港學者梁文道的《讀者》一書之時,看到了很有趣的一個觀點:在曹操敗走華容道之時,關羽不顧當初立下的軍令狀而放走曹操。當初立下軍令狀捉捕曹操是大義,理應褒揚,而放走曹操念及過往是義,也應該讚揚。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不論如何去做只要自己問心無愧,過的了內心的那一關,人的行為總歸可以變成正義之舉。缺乏一個道德體系的社會同時會給法治帶來巨大的破壞,當人與人的道德判定不在一個維度的時候,很難有道德倫理方面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法治與社會保障體系的破壞。

第二種觀點是關於「法外之地」的討論。在一場偉大的假象案例《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之中,美國法學家薩伯和富勒給我們展示了十四種不同的假象判例。其中便談到了「法外之地」的概念,在海上的小船之上形成了一個極端的環境,這種環境是不約束於我們社會的法律道德規範的。法外之地是社會規則不能延展到的場景,人類之間是可以恢復本性的殘殺和生存的。那麼在帕克他們面對無盡的絕望的時候,如果引申出這樣的一個概念,我們的法律體系便不可以延展到海上發生的事情上面。

第二種觀點也有反對的聲音。如果「法外之地」是代表了極端的,超乎社會概念的場景,那麼一切等到救援的人群是否都處於這樣的一個境地,那麼對於救援的渴望又是在社會規則制約之中的,是不是代表就沒有一個體系與界定「法外之地」與社會的區別。在這樣的規則之下,當人們心中期盼著能夠被正常社會的救援隊救濟,亦或期待著被救濟之後自己在海上的行為可以不違背法律的規則,那麼法外之地的封閉性便不復存在了。這樣的觀點是很極端的,在實務之中很難運用,不然便會成為最強力的違法阻卻事由,破壞特定場景中法律的適用。

當然,我們可以按照大多數人的思維,運用刑法體系中關於故意殺人罪的法益侵犯去看待這樣的一個海上吃人案件,但是三個人的生還的的確確是由於帕克的犧牲換來的,利益的存續是不可否認的結果。我們是否可以運用新的標準去看待一個殺人的案件呢?

如同1884年R v Dudley and Stephens這件案子的判決書結尾所說:

It must not be supposed that in refusing to admit temptation to be an excuse for crime it is forgotten how terrible the temptation was; how awful the suffering; how hard in such trials to keep the judgment straight and the conduct pure. We are often compelled to set up standards we cannot reach ourselves, and to lay down rules which we could not ourselves satisfy. But a man has no right to declare temptation to be an excuse, though he might himself have yielded to it, nor allow compassion for the criminal to change or weaken in any manner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the crime. It is therefore our duty to declare that the prisoners' act in this case was wilful murder, that the facts as stated in the verdict are no legal justification of the homicide; and to say that in our unanimous opinion the prisoners are upon this special verdict guilty of murder.

我們常常被迫建立我們自己無法達到的標準,並制定我們自己無法滿足的規則。 但是,一個人無權宣布誘惑是藉口,儘管他本人可能已經屈服了,也不能允許同情者以任何方式改變或削弱犯罪的法律定義。

或許,這件案例亦或是《洞穴奇案》的假象案例仍然會被持續的討論下去,李安十分聰明的運用一份壯闊的絢爛場景淡化了那海上的困苦與絕望,但如果你感興趣,不妨多去了解一下,這一份關乎道德與法治,人性與正義的博弈。

相關焦點

  • 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在倫理學上的討論,行動的後果應該受到估量
    因此,目的論理論認為善的觀念在概念上優先於正當的觀念。義務論則相反,它堅持正當的理立性和不可還原性:個行為本身就具有內在的道德價值,不肯它是香導致可欲的或最住的後果。我們可以構想一個經常引起人們爭議的例子來理解這種區分。一位天才的科學家和一位普通工人乘坐的高空熱氣球出現故障如果不跳下一人,熱氣球將墜毀,兩人都將死去。再設想這位科學家是地球上最有可能攻克愛滋病的人選之。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電車難題具體內容:一個瘋子把5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1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杆嗎?電車難題還有許多「變式」。
  • 邢雲超:功利主義之潮起潮落
    經濟學家JS密爾(John Stuart Mill)強調功利主義在行為上的標準幸福是與此有關聯的所有人的幸福而非行為者個人幸福。「當你待人就像期待他人待你一樣,功利主義道德觀就達到理想完成的地步」。2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J.邊沁(Jeremy Bentham)創造了功利主義哲學,用以指導英國法律制度改革,後經濟學家翰穆爾改造成為經濟學基本哲學並滲透社會生活各個維度。
  • 稅收的功利主義原則
    現代西方稅收理論家們較少使用功利主義一詞,但是,現代經濟學中卻充滿了功利主義的詞彙:「幸福」、「快樂」、「效用」、「效率」、「最大化」。稅法的經濟學家們視邊沁為他們的理論先驅,比如波斯納,稅法的契約論者也不否認經濟學中的功利主義本性。布坎南在宣揚「一致同意」的公共選擇理論的時候,也調侃說,經濟學家本性上都是功利主義者。
  • 阿馬蒂亞森:從功利主義看平等觀念
    他因為在福利經濟學上的貢獻獲得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16年,受聘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道德哲學中的討論已經對「什麼樣的平等?」這個問題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答案。功利主義的目標是不考慮分配,而只追求在總體上獲得最大功利,亦即要求使每個人的邊際效用平等,這裡的邊際效用是每個人從多得到的蛋糕份額中所能夠獲得的漸增的功利。④按照一種解釋,這種邊際效用平等體現著對每個人的利益的平等對待。⑤當蛋糕的總體規模與其分配相關時,情況就稍微複雜一點。
  • 鋼琴家孔祥東談音樂教育:功利主義誤人子弟
    孔祥東說,他是「很認真」地穿上這條牛仔褲來給人們作講座的,平時西裝革履的裝束是他作為一個鋼琴家的常態。他想以此告訴聽眾,音樂其實並非那麼不可接近的。  中國聽眾對音樂過於敬畏  孔祥東昨天在現場給他的聽眾,那些最普通的街道居民,放了幾段西方音樂作品片段,然後問他們的感受,可是沒有多少人響應他的問題。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儒家支持禮樂,維護貴族階層的利益,墨子偏要站在下層人民的立場上聚合遊俠,認為任人應該唯賢,打破貴族壟斷。儒家說愛有差別:"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墨子偏要說:兼相愛,交相利。由此也可以看出墨家學說創始之初的目的之一就是"非儒"。 在墨子的諸多思想中"兼愛"是其核心。
  • 體育補習班折射應試功利主義
    因為《意見》明確「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結果「要不要孩子上體育補習班」成了熱門話題,甚至有些家長開始關心「體育補習哪家強」了。說起來,部分家長對體育補習可謂「情有獨鍾」。早在2012年,就有廣州媒體報導《廣州市明年中考體育將變難,體育補習班火了》,文章寫到,「必考項目200米將被800米取代,一些家長急急拼團為子女尋找『體育家教』。
  • 被忽視的先驅——邊沁功利主義輿論思想闡釋
    一 公共輿論的淵源——確定的個人利益 按照邊沁的功利主義原理,公共輿論是「最大程度上最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意見」(Bentham,1989:68),它反映了共同體福祉,在最高程度上符合普遍利益。
  • 香港多數泛民議員想留任,港媒:此舉功利主義考慮太明顯
    有港媒直言,泛民此舉功利主義考慮太明顯,內部分裂也會加劇,未來處境將更加困難。「攬炒(同歸於盡)派」過去一直要求反對派集體總辭,但反對派態度曖昧。據香港《東方日報》18日報導,反對派17日召開近3個小時的閉門會議商討延任事宜。召集人陳淑莊會後發表聲明,宣稱經過「詳細鋪陳」及多番商討後,結果是「大多數議員傾向留守議會戰線」。
  • 北京日報評論:孩子不是功利主義的工具
    有人號稱日均寫詩2000首,有人號稱「5歲開飛機、8歲上大學」,還有人短短一年從「科研小白」直接變身專家寫論文拿大獎……「年少有為」引無數網友競折腰,也招致廣泛質疑。隨著更多信息浮出水面,眾多「神童光環」破碎,被證實不過是「皇帝的新裝」。「神童」故事古已有之。但近些年,隨著社交網絡發達,絕技傍身的「神童」似乎越來越多,而且神得離譜、挑戰常識。
  • 半月談:功利主義的評價體系加重教師負擔,該改改了
    如今,教師群體日益身處兩極分化的鴻溝:一部分是功利主義教育的獲利者,做培訓、做項目、做活動、做策劃和出書,忙得不亦樂乎;另一部分教師負擔加重,背負的職業倦怠感與日俱增。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今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為未來一段時間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綱領性文件。
  • 殖民火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計劃嗎?
    這些不同的故事讓科學家們非常好奇:我們能找到火星上過去曾經的肥沃跡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結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首席科學家、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現任負責人艾倫·斯託芬(Ellen Stofan)預測,我們將在短短10年內找到火星上過去生命存在的證據。其他人則有更大膽的目標。他們認為火星不僅是一個由死去的微生物組成的行星陵墓,而且是人類的下一個行星家園。
  • 川普——功利主義的革命怪獸
    美國的威望正在被川普削弱在這種思想基礎的指導之下,美國總統威爾遜通過在巴黎和會上的努力成立了國聯,《凡爾賽合約》在1920年1月10號正式生效——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一套世界性的規則,威爾遜功不可沒。
  •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的中上階層和中下階層在對繼承人的培養途徑上、對精英的塑造方式上,發生了明顯的分歧。 二代崛起:全球故事 二代的崛起不僅是中國故事,更是一個全球故事。上面我們講了「龜兔賽跑1.0版」是讓跑的慢的烏龜不能明顯地輸給跑的快的兔子。
  • 清華教授吳國盛:功利主義害了中國的創新!
    可真正的原始創新是需要想像力的,基礎研究薄弱,我們的原創能力就始終上不來,就好比別人是從頭做起,而你只能拿過來做一些局部上的改進,但這是暫時的、是不可持續的。當然,在國家一開始的階段,我們需要這種模仿、這種迭代,需要這種「從1到100」的創新。
  • 韓春雨事件暴露的是我們的極端功利主義科學觀—新聞—科學網
    這種體制性的問題由來已久,其根源或在於我們所秉持的極端功利主義科學觀,扭曲了科學精神,誤導了相關政策。 從一百七八十年前魏源、林則徐倡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上世紀末科技體制改革中一度片面強調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屬性,功利主義科技觀在我國根深蒂固。
  • 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10位天才!看看你知道哪個?
    首先,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愛因斯坦沒有被列入這個名單,原因是我用了一個關於歷史天才的IQ表來確定這個列表的成員和排序,而愛因斯坦的智商(大約160)並沒有達到這個分數。儘管如此,在提到天才的時候,很多人會想到他。話雖如此,這裡列出了歷史上十大最偉大的天才。
  • 講座|迦耶:在反功利主義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廣泛的社會科學
    面對在場的許多文學專業的同學,迦耶先生提到,在20世紀初,文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科建制其實並非涇渭分明,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曾多次成為社會學討論的對象,左拉甚至將他的《盧貢-馬卡爾家族》視為一部社會史,除此之外,一位偉大的法語詩人格裡高利也同時是一位社會學家,所以從歷史上說學科分野是晚近形成的,很多學科某種程度上都屬於社會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