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年均濃度較「十二五」末下降47.9%
從2013年起,北京全面加速大氣治理的步伐,向PM2.5宣戰。尤其在「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全力推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 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等重點領域探尋減排空間,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汙染,實現了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資料圖 鄧偉 攝
「十三五」時期北京為大氣治理所做的努力有五個特點:全市空氣品質改善最明顯、體制機制最完善、治理措施最有力、區域協作最密切、全民共治最深入。北京的努力也被世界看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度評價了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認為北京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高級工程師李倩頗有感觸。她2012年底調來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正好趕上北京市治理PM2.5的全過程。李倩還清楚地記得,「那會兒我們盯數據,重汙染一來,峰值濃度能達到三四百微克,而現在超過150的都很少。」李倩從2017年開始還負責寫重汙染報告,頭兩年幾乎隔一段時間就得寫,而到了2019年,她這項工作任務基本上就為零了。
2019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40+」,較「十二五」末下降了47.9%,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濃度最低、降幅最大;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分別為37微克/立方米和68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三年保持在個位數。2019年全年累計的優良天數240天,較2015年增加54天,佔比達65.8%;空氣重汙染日4天,較2015年減少42天,且連續兩年未出現PM2.5嚴重汙染日。北京的空氣品質「優增劣減」特徵突出,藍天的「含金量」大幅提升。
2019年燃煤消費總量降至250萬噸以內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花菲介紹,「十三五」期間,為全面保障大氣治理,北京成立了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專設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修訂《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制訂《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針對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老舊機動車更新淘汰等出臺一系列配套鼓勵優惠政策。還全面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空氣品質監測網絡,把網格化環境監管制度深入鄉鎮(街道)並向社區(村)拓展,成立了「環保警察」,全面實施精準執法、「點穴」執法、全時執法,執法效率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北京的大氣治理力度空前,各項超常規的措施在完成著一項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北京加快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汙染企業、完成「散亂汙」企業分類清理整治,第三產業比重穩定達到80%以上;優化能源結構,基本實現全市無燃煤鍋爐和平原地區「無煤化」,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市燃煤消費總量下降到250萬噸以內,基本解決燃煤汙染問題;「排放大戶」機動車汙染治理實現突破,出臺柴油車治理攻堅行動計劃,綜合運用禁限行、淘汰補貼等政策,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國五」及以上排放車輛佔比超過60%;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並創新「黑名單」、「遠程在線監控」等手段,提高監管效能;揚塵管控更加精細化,依託粗顆粒物監測網絡、揚塵視頻監管平臺、道路走航監測、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推動提高揚塵管控水平,2019年全市降塵量均值為5.8噸/平方公裡·月,同比下降22.7%。
京津冀三地協同應對大氣汙染
這時期,也是京津冀區域協作最密切的幾年,京津冀三地將大氣汙染防治作為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突破口,不斷完善信息共享、結對治汙、重汙染預報會商、應急聯動等機制。三地還共同開展秋冬季汙染攻堅行動,協同應對重汙染天氣,全面加強治汙合力。
隨著減排空間越來越小,北京下一步將以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為重點,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並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能源結構,繼續深入推進區域聯建聯防聯控,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讓「北京藍」常駐。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駱倩雯
流程編輯: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