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不可小覷
連日來,長沙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臭氧已替代PM2.5,成為首要空氣汙染物
藍天白雲與城市建築互相映襯,格外賞心悅目。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劭劼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彭瑋蔚
近年來,廣大市民對於空氣汙染的注意力大多集中於細顆粒物(PM2.5),但有一種汙染物正在悄然作祟,這就是被稱為「隱形殺手」的臭氧汙染。特別是近段時間,臭氧已經取代PM2.5,成為制約長沙空氣品質改善的最大障礙。
什麼是臭氧?它會帶來哪些危害?如何進行有效控制……25日,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市生態環境局聘請的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尤翔宇高級工程師。
A
近地面臭氧是空氣汙染物
記者(以下簡稱「記」):什麼是臭氧?臭氧有什麼危害?
尤翔宇(以下簡稱「尤」):臭氧是一種在環境大氣中天然存在、能強烈吸收紫外輻射、具有較強氧化性、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痕量氣體。
自然界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至50公裡的平流層,被稱為「臭氧層」。平流層臭氧的存在對於地球的生命物質至關重要,它阻止了高能量的紫外輻射到達地面,從而起到保護人類與環境的重要作用,是「地球保護傘」。
臭氧「在天是佛,在地成魔」。近地面臭氧是空氣汙染物,對流層臭氧,特別是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另一方面臭氧還會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葉片膜保護系統、氣孔反應和新陳代謝等產生影響,抑制植物的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
因此,在採取措施保護平流層內的臭氧層的同時,還需防治近地面的臭氧汙染,提高公眾對臭氧的健康防護意識。
B
絕大部分是人為排放汙染物生成
記:近地面臭氧是如何產生的?
尤:近地面臭氧不是汙染源直接排放產生的,除了少量由高空臭氧層輸入外,絕大部分是人為排放的一次汙染物在太陽光照下,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生成的。
大氣本質上是具有氧化性的,如果沒有大氣氧化性,地球表面就會一直排放一氧化碳,轉化不了二氧化碳,人類就無法生存,而引起氧化性的物質也就是大氣裡的自由基也是一直存在的。在太陽輻射下,揮發性有機物、一氧化碳等都會產生一些自由基,增強大氣的氧化性,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氮不斷發生光解,產生一氧化氮和一個原子氧,不穩定的原子氧和空氣中的氧氣快速反應生成臭氧,在沒有揮發性有機物的情況下,臭氧會與一氧化氮作用,重新再生成二氧化氮,在大氣中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但因為有揮發性有機物的存在,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在太陽紫外射線的作用下,揮發性有機物對大氣中的自由基起增殖作用,造成汙染地區自由基的增殖反應速度比乾淨地區快幾十到上百倍,使得大氣的氧化性顯著增強,而臭氧的形成速率和大氣氧化性是成正比的,這也就使得臭氧不斷累積,出現臭氧濃度一直上升的情況。
C
氣象因素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作用
記:氣象因素對臭氧濃度升高的影響有多大?
尤:臭氧濃度升高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為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體物總量大;另一方面就是天氣本身,在汙染物排放不變的情況下,太陽光線越強,產生的臭氧就會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氣象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近年來,太陽輻射強度一直在增高。一方面,這與全球大氣候本身的波動有關;另一方面,與近幾年我們對PM2.5的有效防控有關,大氣更清潔、顆粒物更少,增加了太陽輻射的強度,造成了臭氧量的增加。還有一個氣象因素就是溼度,它也是影響臭氧的一個關鍵因素,它和太陽輻射呈反向關係,大氣中溼度越高,臭氧就越低。
實際上,由於人為活動導致的汙染物排放量是一直在變化的。一個區域裡臭氧汙染的加重,我們現在還是很難區分出來到底是氣象的原因,還是汙染排放量的變化佔主導地位。一般來說,氣象條件變化可以解釋一部分臭氧升高的原因,但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比值變化,以及排放絕對量的增加也是臭氧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由於區域和季節的不同,氣象因素和人為活動因素對臭氧增加的相對作用會有所不同,在氣象因素難以控制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採取更有效的汙染物減排措施來降低臭氧汙染。
D
抓好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減排
記:如何有效控制臭氧汙染?
尤:目前長沙已經編制完成了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基本掌握了區域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構成,開展了揮發性有機物的組分觀測和臭氧來源解析研究。通過空氣品質模型模擬,定期給出不同區域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減排比例,這一系列工作為長沙開展臭氧管控提供了技術支撐。防治臭氧的有效手段就是要抓好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生成的前體物的減排。相關研究和實踐表明:控制臭氧汙染,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協同削減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結合各地汙染狀況、產業特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採取差異化控制策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比值是由當地的天氣和汙染物排放結構造成的。在特定區域和大氣環境下,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存在一個最佳的協同減排比例。如果一個區域的臭氧量是由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的,必須大力減排揮發性有機物才能降低臭氧的濃度,但如果只是單純減排氮氧化物,臭氧量反而還會上升。因此,對一個區域的臭氧進行有效的控制,一定要弄清楚這個地方臭氧的汙染特徵,包括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比例以及這些汙染物的排放強度。
E
儘量待在室內,戴口罩用處不大
記:面對臭氧汙染,我們該如何防護?
尤:個人防護方面首先是儘量待在室內。由於臭氧是氣體,所以戴口罩用處不大。臭氧的高值出現在夏秋晴朗高溫天氣下的室外光照環境,只要這個時候不在室外長時間劇烈運動,就可以大幅降低臭氧危害。在室內,由於缺少了生產臭氧所需的太陽光,臭氧無法持續生成且室內的臭氧濃度一般都比室外低50%(註:機電房、靜電複印機房、計算機機房等是臭氧高發地,反而要注意通風)。其次,如果確需外出需要做好一定的防護措施,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對臭氧汙染更敏感,他們本身免疫力較弱,臭氧汙染所帶來的損害也更大。同時,大家平時應加強體育鍛鍊,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
藍天保衛戰是一場持續的攻堅戰,防控臭氧汙染需要全民參與、全社會共同發力,同時也關係到每個市民的身體健康和切身利益。市藍天辦和市生態環境局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落實責任、強力減排、精準防控;企業要充分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做到達標排放;也倡議市民綠色出行儘可能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少開車多步行,不焚燒垃圾秸稈、不燃放煙花爆竹,從個人做起,做藍天保衛戰的踐行者和監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