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2019年環境公報:臭氧成空氣首要汙染物

2020-12-05 騰訊網

16日,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環境狀況公告。公告顯示,2019年佛山市空氣品質首要汙染物主要為臭氧,佔首要汙染物比例為50.2%;其次是二氧化氮,佔首要汙染物比例為34.9%

城市空氣品質

全市優良天數佔比近八成

2019年佛山市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天數佔比為78.9%,比上年下降7.4個百分點,全市共出現63天輕度汙染,14天中度汙染,無重度汙染和嚴重汙染,詳見圖1-1。

2019年佛山市空氣品質首要汙染物主要為臭氧,佔首要汙染物比例為50.2%;其次是二氧化氮,佔首要汙染物比例為34.9%,詳見圖1-2。

2019年佛山市空氣品質採用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法(參考《城市環境空氣品質排名技術規定》)進行評價,評價項目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一氧化碳及臭氧。2019年全市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4.31,五區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在3.91~4.53之間。2019年度五區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由優至差依次為:高明區、順德區、三水區、南海區、禪城區。

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優於國家二級標準

2019年佛山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10微克/立方米)下降10.0%,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各個國控點位全年日平均濃度範圍在1~34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市日平均濃度均優於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五區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範圍為7~10微克/立方米,均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上年相比,各區的二氧化硫年均濃度有所下降或持平,其中三水區下降幅度最大,為16.7%,詳見圖1-3。

二氧化氮:日平均濃度超標率為4.4%

2019年佛山市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38微克/立方米)上升7.9%,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1微克/立方米。各個國控點位二氧化氮全年日平均濃度範圍在2~159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市二氧化氮日平均濃度超標率為4.4%。

五區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範圍為29~47微克/立方米,高明區和順德區的該指標濃度優於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其他三個區的該指標濃度超標。與上年相比,各區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均有所上升,其中禪城區上升幅度最大,為17.5%,詳見圖1-4。

可吸入顆粒物:禪城年平均濃度有所下降

2019年佛山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55微克/立方米)上升1.8%,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各個國控測點全年日平均濃度範圍在6~213微克/立方米,全市日平均濃度超標率為0.3%。

五區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範圍為52~59微克/立方米,均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上年相比,禪城區的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有所下降,其他四個區的年平均濃度持平或有所上升,其中高明區上升幅度最大,為6.0%,詳見圖1-5。

細顆粒物:比去年下降6.3%

2019年佛山市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32微克/立方米)下降6.3%,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各個國控測點細顆粒物全年日平均濃度範圍在2~115微克/立方米,全市日平均濃度超標率為1.6%。

五區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範圍為27~31微克/立方米,均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上年相比,各區的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三水區下降幅度最大,為11.4%,詳見圖1-6。

一氧化碳:全市日平均濃度均達標

2019年佛山市一氧化碳日均濃度的第95百分位數為1.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1.1毫克/立方米)上升18.2%,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各個國控測點一氧化碳全年日均濃度範圍在0.2~1.9毫克/立方米之間,全市日平均濃度均達標。

五區一氧化碳日均濃度的第95百分位數範圍為1.2~1.4毫克/立方米,均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上年相比,各區一氧化碳日均濃度第95百分位數均上升,其中高明區和三水區上升幅度最大,均為20.0% ,詳見圖1-7。

臭氧:最大超標率達17.8%

2019年佛山市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濃度的第90百分位數為18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158微克/立方米)上升17.1%,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各個國控測點臭氧全年日最大8小時滑動均值範圍在2~331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市日最大8小時滑動均值超標率為17.8%。

五區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濃度的第90百分位數範圍為176~196微克/立方米,各區該指標濃度均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上年相比,各區日臭氧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濃度的第90百分位數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南海區上升幅度最大,為18.8%,詳見圖1-8。

城市降水降塵及環境空氣重金屬

降塵:達到省推薦標準

2019年佛山市降塵年月平均濃度值為2.0噸/(平方公裡•月),比上年下降9.1%,達到省推薦標準。各個國控測點年月平均濃度範圍在0.7~4.1噸/(平方公裡•月)之間,全市年月平均濃度均未超標。

五區降塵年月平均濃度範圍為1.9~2.1噸/(平方公裡•月),均優於省推薦標準。與上年相比,除高明區外,其餘四區年降塵平均濃度大都有所下降,詳見圖1-9。

降水:酸雨汙染總體較上年略有緩和

2019年佛山市降水pH值為5.12,比上年下降0.03個pH單位;全年酸雨頻率40.8%,比上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酸雨汙染總體較上年略有緩和。

2019年佛山市各區降水pH值均值範圍為5.33~4.80,五區降水pH值由小到大排序為:三水區<順德區<禪城區<高明區<南海區。禪城區、順德區降水pH值均值較上年有所上升;南海區、三水區、高明區降水pH值均值有所下降。2019年佛山市各區酸雨頻率範圍為35.4~52.7%,酸雨頻率除順德區和三水區較上年有所下降外,其餘各區均上升。酸雨頻率由大到小排序為:三水區>南海區>高明區>禪城區>順德區,詳見圖1-10及圖1-11。

環境空氣中重金屬:所有站點未檢測出鉛

2019年佛山市重金屬重點防控區環境空氣重金屬專項監測各測點鉛的年平均值為0.125微克/立方米(該項目的方法檢出限為0.25微克/立方米,未檢出的點位監測結果用檢出限的一半表示。),所有站點的環境空氣中的鉛全年均未檢出,各測點濃度值均優於《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一級濃度限值(年均值0.5微克/立方米)要求。

水環境質量

飲用水源:大部分達到Ⅱ類水標準

2019年佛山市共對16個水源地開展監測,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保持優良。除楊梅水廠、合水水廠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外,其餘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

佛山市各飲用水源地水質的綜合汙染指數在0.12~0.25之間,與上年相比,九江水廠、均安水廠和高明水廠水源地水質綜合汙染指數持平,右灘水廠水源地水質綜合汙染指數有所上升,其餘水源地水質綜合汙染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國控、省控斷面:部分汙染指數有所下降

西江幹流:設古勞和下東2個監測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16,同比增長6.25%。

北江幹流:設北江水廠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20,同比下降35%。

順德水道:設楊滘、烏洲2個監測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21,同比下降9.52%。

平洲水道:設平洲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15,同比下降6.67%。

容桂水道:設順德港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17,同比上升17.65%。

東海水道:設海凌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19,同比上升5.26%。

順德支流:設飛鵝山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狀況為良,綜合汙染指數為0.23,同比上升17.39%。

高明河:設滄江水閘斷面,本年度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狀況為優,綜合汙染指數為0.18,同比下降5.56%。

廣佛跨界河流:各項指標同比改善

佛山水道:設橫滘斷面,本年度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綜合汙染指數為0.48,同比下降23.57%,各項指標同比改善。

西南湧:設和順大橋斷面,本年度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綜合汙染指數為0.61,同比下降40.16%,各項指標同比改善。

蘆苞湧:設獨樹崗橋斷面,本年度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綜合汙染指數為0.33,同比下降43.9%,除溶解氧外,其他水質指標同比改善。

水口水道:設西航道入境處、泌衝大橋、黃岐三個斷面。本年度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綜合汙染指數為0.58,同比下降26.51%,各項指標同比改善。

聲環境質量

區域環境噪聲:生活和交通類聲源為主

2019年佛山市區域環境噪聲布設監測點位340個,實際監測點位340個,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8.4dB(A),與上年同比持平,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的晝間三級水平,總體評價為「一般」。晝間區域環境噪聲源的構成以生活和交通類聲源為主,分別佔26.0%和59.0%。與上年相比,順德區、三水區的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略有下降,其餘各區的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略有上升。

道路交通噪聲:達到晝間二級水平

2019年佛山市道路交通噪聲共布設測點位365個,實際監測點位359個,其中6個點位因道路施工未能開展監測,點位數量滿足規範要求。全市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8.4dB(A),較上年下降0.8dB(A),達到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的晝間二級水平,總體評價為「較好」。佛山市監測道路總長度為296.88公裡,其中大於70分貝的路長佔37.7%。與上年相比,南海區的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有所上升,其餘四區的該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功能區噪聲:晝間點次達標率為86.5%

2019年,根據佛山市不同環境噪聲功能區的構成比例進行功能區噪聲監測,分別布設監測點位:1類區3個測點、2類區9個測點、3類區2個測點、4a類區3個測點,共17個測點。全市功能區噪聲晝間點次達標率為86.5%,夜間點次達標率為53.5%。全市功能區噪聲晝間點次達標率較上年有所上升,夜間點次達標率較上年有所下降。

輻射環境質量

輻射安全:無放射性汙染事故發生

全市現共有核技術應用設備2526臺:密封性放射源1583枚,其中Ⅰ類源142枚,Ⅱ類源1枚,Ⅲ類源12枚,Ⅳ、Ⅴ類放射源1428枚;射線裝置數943臺,其中Ⅱ類射線裝置89臺,Ⅲ類射線裝置854臺。核技術應用項目主要分布於輻照加工、金屬壓延、醫療衛生及飲料生產等行業。全市輻射環境安全狀況正常,無放射性汙染事故發生。

【南方日報記者】羅瓊

【通訊員】楊嘉燁

【作者】 羅瓊

【來源】 佛山河長南方號

相關焦點

  • 夏日裡,臭氧成空氣首要汙染物
    本報記者 李 禾  環保部發布消息,受持續高溫影響,7月17日—19日,華北、東北和西北多地出現了臭氧汙染。而在北京,臭氧汙染持續的時間尤其長。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數據,從7月1日開始至今,北京空氣的首要汙染物均是臭氧。而「臭氧爆表」,也成了朋友圈刷屏的新關鍵詞。
  • 臭氧成為夏季多地大氣的首要汙染物 該如何防治?
    近年來,隨著空氣品質標準的修訂,臭氧汙染逐漸為人關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臭氧汙染超標程度相對較輕、總體可控。  臭氧汙染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防治呢?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空氣品質預報,8月27日,華北中南部局地可能出現中度汙染,首要汙染物主要為臭氧和細顆粒物。
  • 莆田PM2.5、PM10濃度驟升 成首要空氣汙染物
    昨日,記者從市環保部門了解到,近期可吸入顆粒物PM2.5、PM10濃度明顯升高,相對9月份上升了兩倍多,多天超過臭氧濃度成首要汙染物。有關專家表示,PM2.5、PM10濃度上升影響大氣能見度,後期有雨水可降低顆粒物濃度。
  • 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不可小覷 臭氧成為首要空氣汙染物
    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不可小覷 連日來,長沙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臭氧已替代PM2.5,成為首要空氣汙染物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劭劼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彭瑋蔚 近年來,廣大市民對於空氣汙染的注意力大多集中於細顆粒物(PM2.5),但有一種汙染物正在悄然作祟,這就是被稱為「隱形殺手」的臭氧汙染。特別是近段時間,臭氧已經取代PM2.5,成為制約長沙空氣品質改善的最大障礙。 什麼是臭氧?它會帶來哪些危害?
  • 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不可小覷 臭氧成為首要空氣汙染物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近年來,廣大市民對於空氣汙染的注意力大多集中於細顆粒物(PM2.5),但有一種汙染物正在悄然作祟,這就是被稱為「隱形殺手」的臭氧汙染。特別是近段時間,臭氧已經取代PM2.5,成為制約長沙空氣品質改善的最大障礙。什麼是臭氧?
  • 臭氧為何成為北京空氣首要汙染物?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35公裡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在常溫常壓下,穩定性較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臭氧具有青草的味道,吸入少量對人體有益,吸入過量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不可燃,純淨物)氧氣通過電擊可變為臭氧。 連日來,臭氧已經超越了PM2.5,成為北京市的空氣首要汙染物。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信息,從2016年5月16日開始,北京空氣的首要汙染物就變為臭氧。
  • 【特別報導】臭氧8小時取代PM2.5成長株潭首要大氣汙染物
    【特別報導】臭氧8小時取代PM2.5成長株潭首要大氣汙染物 來源:紅網 作者:李慧芳 編輯:王娉娉 2014-07-30 18:19:49
  • 澳門公布2019年環境狀況報告 臭氧為主要空氣汙染物
    新華社澳門6月5日電(記者郭鑫)澳門特區政府環境保護局5日公布《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借分析2019年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物,以及近10年環境變化趨勢等,讓公眾了解澳門的環境狀況和趨勢。
  • 新疆2017年環境空氣品質好轉 首要汙染物為PM10和PM2.5
    中新社烏魯木齊6月4日電 (耿丹丹)記者4日從新疆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新疆2017年城市環境空氣品質較上年有所好轉,19個主要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69%,首要汙染物為PM10(可吸入顆粒物)和PM2.5(細顆粒物)。
  • 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09天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今天透露,2019年上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動"四大結構"調整,深化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不斷提升長三角區域大氣協作水平,實現了環境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09天,AQI優良率為84.7%。
  • 「臭氧超標」加劇部分地區空氣汙染
    進入夏季以來,受高溫天氣的影響,「隱形的汙染物」臭氧開始取代PM2.5和PM10,成為一些地區首要空氣汙染物,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我國「臭氧超標」形勢嚴峻,呈現出區域性特徵明顯、濃度和超標率逐年上升、高值濃度明顯增多的三個特徵。
  • 上海「十三五」期間PM2.5濃度下降36%,臭氧已成為首要汙染物
    記者 | 楊舒鴻吉2020年上海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AQI)為87.2%,仍有1天是重度汙染水平,PM2.5汙染天數達17天,臭氧汙染天數有27天。「從現階段的空氣品質狀況來看,上海空氣汙染防治還處在『人努力天幫忙』的階段,稍有鬆懈空氣品質可能會有一些反覆。」
  • 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地下水汙染堪憂,十個嚴重空氣汙染城市...
    空氣品質:PM2.5和PM10汙染有所下降,臭氧汙染加重就空氣品質而言,《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和PM10分別比2016年下降了6.5%和5.1%,但仍有70.7%的城市空氣品質超標,平均優良天數比2016年下降了0.8%。
  • 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優良天數為309天,優良率為84.7%
    央廣網上海6月5日消息(記者周洪)昨天(4日),在2020年六五環境日前夕,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天數為309天,AQI優良率為84.7%。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但是,臭氧汙染較為突出。
  • 上海PM2.5濃度下降趨勢明顯 臭氧取而代之成為大氣汙染的首要汙染物
    據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柏國強介紹,從歷史的軌跡來看,上海的空氣品質已經呈現出持續改善而且比較明顯改善的趨勢。整個「十三五」期間PM2.5濃度下降了36%,從具體的數字來看,2019年PM2.5是達到35微克每立方米,這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2020年PM2.5的年平均濃度是32微克/立方米,又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 深圳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4月27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水平。空氣品質持續向好,但揚塵汙染有所上升2019年,深圳市空氣品質持續向好,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連續7年排名前10,在珠三角地區排名第1。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11月中上旬全國空氣品質預報出爐 PM2.5仍是首要汙染物
    11月中上旬,我國大部分區域空氣品質以良為主,少數地區短時間內有中度汙染,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長三角區域、西南區域首要汙染物為PM2.5;   北京市、汾渭平原首要汙染物為PM2.5或NO2;   華南區域首要汙染物為PM2.5或臭氧;   西北區域首要汙染物為PM10或PM2.5;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一分鐘讀懂《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那些乾貨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2019年大氣環境有啥變化?雖然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01 2019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大氣環境是指生物賴以生存的大氣物理和化學特性,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主要包括空氣的溫度、溼度、風速、氣壓、降水及大氣中氮、氧、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