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6月5日消息(記者周洪)昨天(4日),在2020年六五環境日前夕,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天數為309天,AQI優良率為84.7%。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但是,臭氧汙染較為突出。
《2019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2018年度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已增加地下水環境質量、海洋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市生態環境局機構改革後職能劃轉情況,完善了土壤環境質量、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生態要素內容,補充了「三線一單」編制與管理、應對氣候變化、汙染源普查等工作進展。
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天數為309天,AQI優良率為84.7%。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為7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一級標準;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超出國家二級標準2微克/立方米。臭氧在汙染日中首要汙染物佔比達46.4%,汙染仍較為突出。
在空間分布上,由於上海市主導風向為東南風,PM2.5和PM10受區域輸送和二次生成影響,總體呈西高東低的分布態勢;SO2全面達標,濃度總體較低;NO2總體呈市中心向周邊區域遞減的趨勢,浦西地區濃度總體高於浦東地區,與機動車聚集度基本一致。
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氮磷汙染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仍為主要汙染指標。2019年,上海市地表水環境質量較2018年進一步改善。全市主要河流的259個考核斷面中,Ⅱ~Ⅲ類水質斷面佔48.3%,Ⅳ類斷面佔47.5%,Ⅴ類斷面佔3.1%,劣Ⅴ類斷面佔1.1%,主要汙染指標為總磷和氨氮。與2018年相比,考核斷面中劣Ⅴ類比例下降了5.9個百分點,氨氮、總磷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35.1%和7.3%。上海市4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本市近年來不斷加大截汙治汙力度,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氮磷仍為影響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的主要汙染指標。
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019年,市規劃資源局開展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顯示,上海市13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為Ⅲ類、Ⅳ類、Ⅴ類的數量分別為2個、10個和1個,分別佔15.4%、76.9%、7.7%。上海地區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海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019年,上海市海域符合第一類、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位佔20.5%,符合第三類、第四類標準的監測點位佔10.3%,劣於第四類標準的監測點位佔69.2%,主要汙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長江河口水域水質優良且總體穩定,但由於海水水質標準與地表水水質標準存在較大差異,本市海域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現象較為普遍。
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2017年至2019年上海市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基礎點位的例行監測結果表明,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
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2019年,上海市區域環境噪聲基本保持穩定;道路交通噪聲有所改善。
輻射環境質量總體情況良好。2019年,上海市輻射環境背景值和輻射設施周邊的輻射強度均處於正常水平。
生態環境狀況良好。2018年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62.40,生態環境狀況評價等級為「良」,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
2019年,上海市各項重點工作順利推進並完成年度任務目標。按期完成排汙許可證核發任務,持續推進總量減排工作,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給本市的「十三五」主要汙染物削減目標;持續加強固體廢物管理、輻射安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應對氣候變化、汙染源普查;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作機制的聯動,推動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在持續加大環保投入、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多種執法手段的有效運用。2019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查處案件2427件,處罰金額近3.4億元,作出按日計罰2件,處罰金額共122.7萬元;實施查封扣押121件,限制生產、停產整治11件,移交公安部門行政拘留13件,移交公安部門涉嫌環境汙染犯罪2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