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新春佳節
上海守護藍天白雲的「期末考試成績」出爐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1月15日宣布,2019年,上海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再創「歷史新低」;AQI優良率為84.7%,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
309個「好空氣日」
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天數為309天,即有309個「好空氣日」,保持了自2014年起消除嚴重汙染日的好趨勢。
其中,空氣品質為優的有80天,良229天,輕度汙染48天,中度汙染7天。2019年唯一一個重汙染日出現在5月,首要汙染物為臭氧。
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各級別分布情況
2013年~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各級別天數分布
其他主要汙染物方面,二氧化硫和PM10的年均濃度分別為7微克/立方米和45微克/立方米,分別達到國家一級標準(20微克/立方米)和國家二級標準(70微克/立方米)。
一氧化碳年均濃度為0.66毫克/立方米,日均濃度範圍在0.3毫克/立方米至1.6毫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4毫克/立方米)。
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第90百分位數為151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160微克/立方米)。
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四項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
二氧化氮、臭氧…治理新課題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氣汙染治理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新課題出現了。
PM2.5作為被治理的主角「一家獨大」的日子已經過去,在防止其「反撲」的同時,二氧化氮和臭氧的問題開始突出。
因為複雜的原因,這些汙染物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壓住了PM2.5的濃度,另一頭臭氧等汙染物的濃度就悄悄抬高了,業內形象地比喻為「蹺蹺板」。
數據也顯示了這種趨勢。2019年,上海共有56個空氣汙染日。其中,26天以臭氧為首要汙染物,佔比高達46%,佔比超過了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空氣汙染日(25天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佔比為45%)。
2013年~2019年上海市臭氧濃度及達標率情況
2019年上海市汙染日首要汙染物佔比情況
2013年~2019年上海市汙染日首要汙染物佔比情況
與此同時,以年均濃度評價的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中,上海2019年只有二氧化氮未達標,為42微克/立方米,超出國家二級標準(40微克/立方米)。
2019年,二氧化氮也是上海環境空氣6項汙染物中,唯一沒有達標的。
2013年~2019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四項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變化情況
此外,冬季空氣汙染頻發的挑戰仍難一舉擊破。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在月度變化上,2019年四項主要汙染物的月均濃度值總體呈現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的趨勢。其中,2019年5月至11月連續7個月的PM2.5月均濃度均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
2019年四項主要汙染物月均濃度變化情況
在空間分布上,2019年上海PM2.5、PM10和二氧化硫的濃度呈現西高東低的梯度分布特徵;二氧化氮則呈現市區高、郊區低的空間分布特徵。
過去一年,上海如何治理大氣汙染?
「藍天白雲」變多的背後,是上海持之以恆地投入汙染防治攻堅戰。
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上海去年在幾個主要領域,取得了大氣汙染治理的顯著成效。
能源領域,進一步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嚴控鋼鐵、石化工業用煤,重點用煤企業煤炭消費總量同比下降3.3%;在確保燃煤電廠全面超低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淘汰低效燃煤機組;完成中小燃油、燃氣鍋爐提標改造3851臺;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外來電量同比增加3.1%,天然氣發電量同比增加16.1%。
產業領域,完成產業結構調整1081項和「散亂汙」企業整治204家;啟動新一輪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深化治理,完成治理252家;實施工業爐窯專項治理方案,已完成治理37臺;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寶鋼股份近50%產能的超低排放改造。
交通領域,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提前實施輕型汽車國6b階段排放標準,2019年新增新能源汽車6.3萬輛(累計推廣約30.2萬輛),累計投放新能源公交車和純電動新能源物流車各1.1萬輛,更新1877輛新能源計程車;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高排放禁止使用區,完成近5萬臺機械的申報登記;持續推進公交優先戰略,軌道交通總運營裡程達705公裡,新增25公裡公交專用道,貨櫃水水中轉比例提升至47.9%,貨櫃鐵水聯運同比增長90%,基本完成滬通鐵路一期上海段建設,並開工滬通鐵路二期工程;率先實施綠色港口和第二階段船舶排放控制區,推進提升港口岸電和機場橋載電源覆蓋率和使用率。
建設領域,加強源頭過程控制,擴大揚塵在線監測布點,監測覆蓋點位超過3600個。
生活領域,開展商業綜合體油煙汙染集約化治理試點,構建以餐飲服務單位、商業綜合體和生態環境部門三級管理體系,形成三方溝通反饋機制。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陳璽撼
微信編輯: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