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記者與流沙河先生的一場對話:凡有趣的 終歸有益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作家流沙河先生今天在成都逝世了。他88年的人生長河中有諸多詩作,但他拒絕被稱「著名詩人」,「又沒有做統計,你咋個曉得你著名」。中年扎進古文字研究,探秘漢字「生成的道理」,別人問他這有啥子用,他說「就覺得很好耍」。

事實上,從年幼記事起,一直到他老去,流沙河一生都在做自己認為有趣的事情。2014年4月,中國青年報記者王鑫昕曾在成都與他進行了一場對話,漫談他童年以來的往事。

當時已經83歲的老先生談得興起,原定一小時的訪談時間,一口氣聊了兩個多小時。臨別時,他留下墨寶作為致青年朋友的寄語:「凡有趣的,終歸有益。」

今天,流沙河先生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站,5年前的這場對話清晰如昨。我們把對話整理出來,與讀者分享他的人生趣味。

2014年4月,流沙河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黃國兵/攝

記者:今天的孩子課業負擔、課外補習負擔都很重,您小時候是怎樣度過的?

流沙河:人的一輩子有一個階段的學習重要得很,那就是中學。打基礎、發奮都在那個時候。我們那個時候,上世紀40年代,沒有老師規定必須上晚自習,但是學生自己壓力大。假如等這學期考試完了你的成績通知單上面寫:「下期勿用來校。」下學期你就不用來了,等於開除,所以學生壓力大。

今天的學生課程更多,又要學鋼琴、學書法、學美術,讀書就很苦了,太不好耍了。所謂耍,就是學生還能有些文化性質的業餘愛好,不是娛樂性質的。課堂以外找點心愛的書來讀,可以讓精神緩和一點,釋放壓力,這樣才一張一弛才有點味兒。

孔夫子教學生的時候都還要找點其他話來擺龍門陣,談點課堂以外的東西,帶他們江邊走走、耍耍,帶他們唱歌跳舞。現在這樣的情況很少。

想起我當小學生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坐著船到非常遠的地方去耍,讓小娃娃長了很多見識,長大後能夠想起這些快活的事。

記者:您的大學呢?

流沙河: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前最末一批考進四川大學的。我的大學生活簡直不要提了,我就不承認我是大學生。上世紀80年代,川大說要給我發個畢業文憑,我說我怎麼好意思來領,我只是個高中生。

但我的中學母校辦得很好,學生非常勤奮,對功課本身有興趣。老師非常優秀,他們真正讓同學對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

我的一位老師是北師大數學系出來的,他教我們的時候已經將近60歲了,身體不好,穿得非常破爛,嗓子也嘶啞了。他把教科書往講臺上一放,翻都不翻,就曉得從哪兒開始。他一講就把學生吸引進去了,深入淺出,沒有多餘的話。

我回到母校時寫過一副對聯:「正當花朵年齡君須有志,又見課堂燈火我已無緣」,說的是現在的同學要有志向,要努力,而我這輩子不會再有發奮讀書的時候了。

其實古人早就有這些感慨。有一副對聯這樣說:「何物可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說的就是古代學生的發奮。

記者:既學得勤奮,又玩得開心。怎麼做到的?

流沙河:我小學畢業的時候,非常愛好書法,愛到什麼程度呢?縣城裡有三個書法家,一看字我就知道是誰寫的。

我上學時用毛筆寫字,家裡院子天井、走廊、正廳掛了很多匾額,寫滿了大字,童年時期,一天到晚就接觸這些,所以我對書法的漢字之美,有種說不出的喜愛。

這些有趣的東西是我作為小學生的精神追求。我曾用零花錢買了一把折刀,做各種手工,做風箏、做笛子、雕刻竹筒,把蟋蟀養在裡面。我還會做火藥槍,把廢棄的重機槍子彈殼鑽個眼,底下用木頭包起,兌上火藥……比例我都知道。

文革時期我在家鄉勞動,給七八歲的娃娃做滑輪車……現在市面上有賣的,最初我還以為是我發明的。

製造這些本身就是樂趣,還能練得很靈巧。這樣的娃娃就算以後升不了學,也可以去當高級技工。大家不可能都去當什麼專家、學者、藝術家,也可以當技術員、工程師,上職業學校。

社會不能一切都靠晶片解決,還有一些事是晶片解決不了的。

記者:從小就想當作家嗎?

流沙河:我的少年青春記憶很鮮明,但有一點我沒想過——當作家。想過要從事的一個職業是記者。放了學,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燈下去看報紙,了解發生的各種事情。看了報紙以後,最佩服、最崇拜的就是記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我進了報社,第一個職業就是在《川西農民報》當見習記者,學著採訪,後來當編輯,就與文字結緣,這中間就寫詩、寫短篇小說,後來就混成了作家。寫作幾十年,退休以後又去研究歷史文化、古代文學、古文字。

人的一輩子就是這樣幹來幹去,少年人比較感性,做事首先要有趣味,沒有刻意規劃自己的人生。

流沙河應邀給《中國青年報》的讀者題字。王鑫昕/攝

記者:您為什麼轉向研究文字了?

流沙河:我現在正寫一本書,就是研究文字的,看看從古文字到漢字的演變有什麼意義。我已經83歲了,好生要把這件事情做了。

幾十年來,大學文字學的功課缺失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第一部著作。告訴我們漢字的常識,一個字這樣寫,道理究竟是在哪裡。

「中國青年」這四個字我們誰都認識,但如果解字,作為文字學,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四個字要怎麼樣寫。「中」字首先是一個口,然後一豎下去,是把一根筷子插進嘴巴裡嗎?道理在哪裡。讓文字學就來告訴我們。

「中」在古文字裡是橢圓形的,「圓」和「營」在古代是一個字,部隊的營盤怎樣擺?所有的戰車圍繞這個圓,軍旗插在正中間。「中」字就是一支旗杆立在兵營的圓心。

最早的「國」是一個城。「國」在甲骨文裡寫得很簡單,畫個方塊就是城市,另一邊是戈。一個武器守著城市就是一個國。

「青」是土地上一棵草的顏色。跟植物一樣,人老了就枯黃了,小時候是青色的,英語中把童年叫green years。

「年」的古文寫法就是「黏」,在古文字中,指的是莊稼,高粱的一種,黃而且粘,可以做成餈粑。這種高粱是華北平原、黃河流域最晚熟的一種莊稼,到它成熟的時候已經進入冬季。最後收的這個莊稼就拿來做成食品,供奉鬼神、祖先,祭一次,就叫一年。「年」字包含了好多遠古中國的生活方式、宗教觀念。

漢字都有它生成的道理,這就是漢字的文化,是拼音不能取代的。必須保留它的形態,給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講解,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有道理的,包含歷史知識、祖先文化積累、歷史文化觀念。

記者:所以您在文字研究裡找到了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流沙河:認識漢字,可以增長很多知識。我們熱愛它,尊重它,也是一種愛國。所謂國,跟文字分不開。剛才講的「中」,不但有書法內涵,歷史之美,有中國古代作戰的常識。這就是漢字文化。

成都市初中生漢字聽寫比賽請我去當裁判,我馬上就答應了,全省決賽也請我去裁判,我樂意去做,因為漢字的教育是重要的。要讓大家明白,任何一個字都有它的來源。

記者:您的選擇也許對今天青年人的學業、職業的選擇是一個啟發。

流沙河:我26歲那年當了大右派,啥子都搞不成了,跟文學說拜拜了,勞動去了。我就想,總要找一門學問,好好做下,不然光陰就廢了,所以就去研究甲骨文、古文字、古代文字學。

同時也在鑽研中國古代典籍,沒想到學的這些,將來還有用。我研究是覺得很好耍,做學問也是一種娛樂。

算我運氣好,中國幾十年以後開闢了新時代,國門打開,大家覺得古文化不應該切斷,古文化有它的道理,我從前學的東西就有了用處。等於一個撿破爛的老太婆,撿了那麼多沒人要的東西,過了幾十年,人家說這些東西還有用,於是老太婆就把東西拿出來。

以前並沒有這樣想過,只是覺得一切知識和文化都要和興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如果弄得枯燥無味,人們就不願意去學了。有一句諺語,「有趣必有益」,凡有趣,最後都是有益的。

(舒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化副刊部編輯)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鑫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你使我認識了文化的臺灣(外二首)一一悼恩師流沙河先生
    《流沙河啊流沙河》出自《尚書.禹貢》「東至於海,西至於流沙」你的一生便成了滄海桑田你是一粒流動的沙向西而去可你終歸於海啊那裡是你永遠的家你的生命與詩結緣1952年創辦的《星星》便在廣袤的中國種下了詩意的種子
  • 中國青年報
    熟知《中國青年報》的每一個讀者,都能體會辛勤耕耘的幾代青年報人的酸、甜、苦、辣……   所以,我說咱《中國青年報》———是一份摺疊起來的呼喚時代永遠面向未來輝煌的圖書館。這不,現在我都退休了,還每天把第一時間,放在一睹《中國青年報》上,以感受當代青年的風採。   從年輕氣盛到年逾花甲,你我心心相印。我讀著《中國青年報》心中不禁升騰起一股崇敬與親切之情。
  • 穿越時空 對話古今!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亮相鳳凰中心
    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出版過多部理論著作。吳為山先生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此次藝術大展以「超越時空的對話」為主題,展示了吳為山先生近三十年以來創作的120餘套(件)經典作品。
  • 那一聲「炒米糖開水」——懷余光中先生
    譚 楷(成都)1996年5月底,我應邀赴臺出席「百年來中國文學研討會」。從大陸、美國、法國來的作家和部分臺灣作家住在六福客棧,這是很有中國味的古色古香的五星級酒店。頭一天,剛住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余光中夫婦,因為我懷揣著流沙河先生給余光中先生的信和照片。
  • 中國青年報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度)
    奮鬥者」「記者再走長徵路」等系列報導、系列評論,講好中國故事,突出宣傳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以及發生的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  此外,中國青年報社主動創新,精心策劃製作了《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我和我的祖國》青春版MV、「70秒70年?
  • 中國青年報2019年度照片
    去年,《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報導《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也讓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這所運用網絡直播教學的中學廣受關注。2016年9月,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3名記者通過攝影、文字、視頻等方式報導了上少寨紅軍橋的現狀,在攝影版刊發專題《寨子有座紅軍橋》,在微信公號「守候微光」為紅軍橋旁的孩子發起募捐。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攜手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石化集團決定為上少寨新建公路橋。兩年後的今天,上少寨當地村民幾十年的架橋夢終於實現了。
  • 極限大挑戰 《蜀緣》首測終極副本「流沙河」全解析
    今日,《蜀緣》首測終極副本——「流沙河副本」揭開神秘面紗,玩家將來到危機四伏的沙之海,挑戰最終BOSS九天,現在就讓我們一睹為快吧!測試時間:2018年1月22日14:00測試區服:封測刪檔大區【蜀緣】流沙河副本是《蜀緣》首測中的終極副本,玩家需要在等級達到45級後方可開啟。
  • 中超三強形成一個有趣的「食物鏈」,三強對話 平分秋色 各勝一場
    隨著恆大客場「爆冷」擊敗上港,中超三強形成一個有趣的「食物鏈」:恆大勝上港,上港勝國安,國安勝恆大。聯賽上半程的三強對話,以各勝一場告終,而魯能雖然涉險追平斯威,但已在奪冠軍團的爭奪中徹底掉隊。國安開局十連勝,其中包括第8輪客場1球小勝恆大,一度遙遙領先,但在第11輪客場輸給上港,那也是他們本賽季聯賽的唯一一場敗局,冠軍之爭懸念又起;恆大輸給國安之後,一度落後了榜首8分,但近期狀態回升,迎來一波四連勝,尤其是本輪客場擊敗上港,升至積分榜第二,距離領頭羊國安還差5分;上港原本近期迎來聯賽六連勝,尤其是終結了國安的全勝之後,一度看到了反超國安的曙光,但本輪輸給恆大後,與國安的分差再次被拉大到5
  • 「中國經驗」為波赫應對疫情提供有益借鑑
    「中國經驗」為波赫應對疫情提供有益借鑑 2020-09-11 15:13:59   來源:新華社
  • 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原標題:文明對話,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看電影、品美食、逛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活動在多地舉行,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也開啟一場美的發現之旅。 這場文明對話,既包括國家外交行動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細微肌理,更激蕩起思想的共振和鳴,凝聚起命運與共的強烈共識。
  • 子蘭生活裝飾:翰墨·無界 一場藝術與家居美學的對話
    如果有一個既遠離人山人海,還可以直接讓您與居家美學對話,您會考慮去看看嗎?「翰墨·無界——書畫品鑑會」步入「翰墨·無界——書畫品鑑會」現場,一幅幅精美裝裱的藝術作品映入眼帘,心中的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這場作為貴陽家門口的藝術品鑑會主要分為兩個系列:朝鮮功勳畫家的油畫精品展、貴州著名藝術家「鄉愁」書畫展。
  • 唐三藏九世輪迴均敗在流沙河,沙僧身上掛的骷髏,竟是自己師傅人頭
    據悉,唐僧所謂的前九世都私自去西天取經,但總是敗在流沙河,只有第十次才渡過。流沙河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鵝毛浮不起,蘆花定底沉。鎮守流沙河的沙僧吃人無數,唯獨河面上飄著九個人頭,而這九個人頭就是他師父的前身,唐僧。觀音菩薩告訴沙和尚,好好收藏這九個頭顱備用。最後,唐僧就是靠著九個骷髏頭渡過流沙河的。
  • 流沙河底有玄機《七十二變》帶你來揭秘
    但是這最出名恐怕是那「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流沙河了。由上海遊族出品的Q版RPG頁遊《七十二變》,帶你觀覽這流沙河底的奇觀!一同探尋不得不說的特色之處! 師徒四人 琉璃盞碎,遁流沙河底以自居 《七十二變》以《西遊記》為故事背景,將經典劇情再做創新。
  • 【中國青年報】一朵小花改變古植物學研究
    今年3月,題為「中國侏羅紀的完全花」的研究論文在英國《歷史生物學——國際古生物學雜誌》在線刊物上發布。  別看這朵潘氏真花直徑只有12毫米,人們與它的相遇對植物學研究來說卻意義重大。此前,全世界尚未在白堊紀之前的地層中發現典型的花,最早的典型花是產自1.25億年前遼寧義縣組的迪拉麗花。
  • 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範曾與法蘭西學院總院長德布羅意對話...
    原標題: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範曾與法蘭西學院總院長德布羅意對話:中法語言各有千秋 德布羅意 範曾   12月15日下午,一場主題為「語言之美範曾則強調中國語言的「模糊性」,以中文「駢儷」的這一獨特文法為例,從中文的「一字多音」「迴文詩」等可以體現出中國文字語言的哲學性——陰陽二元,使得中文成了詩性的語言文字,中文是人類文化史無可替代的瑰寶。在談到文字韻律時,範曾以其父親範子愚先生的「迴文詩」舉例,「詩歌文字中的詞性轉換、一字多意、意蘊的對稱與交融,都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精髓,體現了中文獨有的文字韻律。」
  • 300餘AI學者在虛擬世界裡開了一場沉浸式會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林)穿越到宋代,參加一場國際人工智慧學術大會是種什麼體驗?10月24-27日,第二屆國際分布式人工智慧學術會議就實現了這個效果。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ohn E. Hopcroft教授等300餘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學者「穿越」到古色古香的虛擬世界中,沉浸式暢談前沿AI技術。
  • Soul靈境藝術展火熱開展,這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
    【Soul靈魂奇境藝術展火熱來襲】 有趣的靈魂自由引力▲近距離感受「孤星」的視覺和觸感的雙重體驗▲ ▲設有三個「靈魂實驗室」方便用戶來一場與靈魂的對話
  •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受邀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1月22日晚,由南京市委創新委指導,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承辦,以「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為主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活動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作為產業界領軍人物、創新發展的推動者、思謀會核心成員,再次受邀參與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穿越時空的一場對話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頭是湖北省來鳳縣95歲離休老幹部張富清,另一頭是新疆軍區某團的90後官兵。穿越時空的一場對話——張富清老英雄與老連隊官兵視頻通話側記■唐繼光 董雲傑 本報記者 安普忠 柴 華
  • 【中國青年報】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仙逝
    今天,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敖慶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舉行。告別儀式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沒有主持人,願意來的人就三鞠躬送別先生。93歲的唐敖慶院士穿著他最喜歡的中山裝,靜靜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叢中,仿佛剛剛睡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