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範曾與法蘭西學院總院長德布羅意對話:中法語言各有千秋
德布羅意
範曾
12月15日下午,一場主題為「語言之美」的中法語言文化高端對話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範曾與法蘭西學院總院長加布裡埃爾·德布羅意,分別就中文與法文的特點和歷史演變以及對各自國家的文字發展、語言互融、文化交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
德布羅意和範曾指出,「清晰性」和「模糊性」是法中兩國語言各自的精妙所在。在對話中,德布羅意表示,法文之美在其表達方式及文法的「清晰」,「法文的優勢在法律、教育、科研、行政等多個領域都有體現,在字裡行間表達出的意思準確且不容易產生歧義,十分有利於文件的傳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法語一直在全世界被作為官方交流語言也正是因為它的這一特點。範曾則強調中國語言的「模糊性」,以中文「駢儷」的這一獨特文法為例,從中文的「一字多音」「迴文詩」等可以體現出中國文字語言的哲學性——陰陽二元,使得中文成了詩性的語言文字,中文是人類文化史無可替代的瑰寶。在談到文字韻律時,範曾以其父親範子愚先生的「迴文詩」舉例,「詩歌文字中的詞性轉換、一字多意、意蘊的對稱與交融,都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精髓,體現了中文獨有的文字韻律。」德布羅意說,法語獨有的樂感並不在一字一詞,而是體現在整段文字或文章的字裡行間。他以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舉例,其文章的特點是通篇的長句,有時甚至一個段落只有一句話,但整段文字所體現出的節奏和樂感是法語獨特的魅力所在。
語言文字的現狀是德布羅意和範曾在對話中共同關心的話題。作為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德布羅意在開場就表示自己對法語是充滿感情的,同時也對中文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法語正在逐漸變得抽象化,尤其在年輕人中,語言表達的方式變得越來越簡單。法文語彙的數量變化也折射出了這一現狀。如何增加法語的語彙,豐富人們日常的表達方式是目前法語面臨的問題。範曾認為,目前中文所面臨的問題則是市井、粗鄙、庸俗的語言大行其道,經常在公開的報紙或媒體上出現。相對於法語的創新,中文的守成則顯得更加重要。中國文字在近百年來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
在對話中,德布羅意和範曾都表現出對雙方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德布羅意說:「法中兩國的文字都創造出諸多的文學作品,我們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都感到由衷的自豪,這是建立在兩國悠久的歷史之上的。」範曾談道:「中國並不缺少文字,康熙字典就收錄了4萬多個字,但目前的常用字只有兩千個,即使是知識分子或精通文字學的人,往往也只能運用5000字左右,這對於文字乃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相當不利的。對語言文字的保護,就是對中法兩國各自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保護,無論是創新還是守成都是我們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德布羅意說:「法語的詞語達到8萬個,我能運用5000個左右,與範曾先生講的一樣。普通法國人能運用1000個左右。」
對於這場對話,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巖松面對100多位師生和來自各界的人士給予了評價,他說:「法蘭西學院擁有近400年歷史,是法國最重要的文化機構,擁有全法國科學、文化、藝術界最傑出的精英學者。今天兩位大師就兩國語言之美所進行的對話,將大大有助於提高我校師生的人文素養、拓寬我們的眼界。」
(本報記者 黃昊 肖連兵 光明網記者 邱曉琴)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