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一朵小花改變古植物學研究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朵小花。

  這可不是一朵普通的小花。在它盛開的年月裡,恐龍還是地球上的統治者,無脊椎動物還在海洋佔據著重要位置。松柏參天、銀杏搖曳的大陸剛剛開始分裂:印度準備向亞洲靠攏,非洲告別南美洲,大西洋還只是地殼上一道縫隙。

  上世紀70年代,我國著名古植物學者潘廣在遼寧西部葫蘆島收集到幾件植物化石,並在2013年交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進行研究。

  在一堆「老古董」裡,這朵無名小花的化石最受科學家青睞。

  經過一年多研究和國外同行評審,王鑫和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確認了它的身份——被子植物的典型花朵,生活在1.62億年前的侏羅紀。

  根據發現者的名字和花的屬性,他們將小花命名為「潘氏真花」。今年3月,題為「中國侏羅紀的完全花」的研究論文在英國《歷史生物學——國際古生物學雜誌》在線刊物上發布。

  別看這朵潘氏真花直徑只有12毫米,人們與它的相遇對植物學研究來說卻意義重大。此前,全世界尚未在白堊紀之前的地層中發現典型的花,最早的典型花是產自1.25億年前遼寧義縣組的迪拉麗花。

  國際主流觀點認為在白堊紀以前沒有被子植物,而潘氏真花1.62億年的高齡則顛覆了這個論斷,為植物學理論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證據。

  人類與這朵花的相遇,並非「風花雪月」般輕鬆浪漫。

  當潘廣從遼西侏羅紀地層中發現潘氏真花時,它已經在地下沉睡了上億年,世界早已天翻地覆。

  它重見天日,卻也許只能在博物館裡瞻仰下「朋友」的遺體。科學家推測,或是由於猶加敦半島遭小行星撞擊,或是因為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總之,一場大災難為小花所處的中生代劃上了句號。此後新生代開啟,哺乳動物登上舞臺,小裂縫佔據地球近五分之一的表面成為大西洋。也許,小花最有資格發出這樣一句感慨:「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而在這世事變幻的億萬年間,它小小的遺體中有機物逐漸分解,留下碳質薄膜,然後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石化,才耐得住寂寞,穿得過時光,將原來的形態和結構保存到今天。

  「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質條件,」王鑫介紹說,「需要恰當的時間,在恰當的地層沉積下來,才能為今天比較幸運的研究者所見。」

  小花的家鄉遼西就是擁有優越沉積物地質條件的福地——研究成果多、成熟度高、文獻也多,研究對話更容易獲得認可。

  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見的人」,於億萬年之後,找到你想找的花。

  上百年來,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焦點,而尋找世界上最早的花也是古生物學家重要的科學研究目標之一。劉仲健介紹說,花朵的出現標誌著地地道道的被子植物已經出現。人類的祖先從被子植物那裡獲得果實,得以生存,而後建立農業文明。「只有了解植物的遺傳密碼,我們才能對其加以利用,繼而才有培育新品種的可能。」

  這是一場困難重重的前行。與其他的生物器官相比,花朵形成化石保存下來的機會更加渺小。在兩位研究者看來,這次發現的潘氏真花還只是到現在為止已經被人類發現的化石中最早的典型花,並非是現代花朵的「祖先」。尋找花朵真正「祖先」,依然路漫漫兮其修遠。

  人類錯過了不可計數的花朵們芬芳美豔的時辰。比如此前發現的迪拉麗花,擁有著不同於現代花朵的球形雄蕊,被科學家推測為花的一個孤立屬種。它在1.25億年前開放,然後又悄無聲息地凋零了。

  對於這朵更加資深的潘氏真花,相比於惋惜它曾經的嬌媚,人們更應當感謝它化為石頭之後穿越黑暗的堅強。

  正是因為這些古老時代的遺留,科學家才有可能觸碰億萬年前的世界,探尋地球與生命的奧秘。

  對普通人來說,收穫簡單的驚喜就足夠——原來早在遙遠的侏羅紀,世界上就擁有這般柔軟的美麗。

  (原載於《中國青年報》 2015-06-17 11版)

相關焦點

  • 生活應該有陽光,愜意和一朵可愛的小花
    導語:「生活應該有陽光,愜意和一朵可愛的小花」秋意漸濃,早起時候冷風吹來,已有一絲透骨之意。涼意之下,陽光也顯得更加的溫暖,暖烘烘的陽光灑在身上, 頓時增添幾分愜意。生活僅僅是生活著是不夠的,你應該追求陽光、愜意和一朵可愛的小花陪伴著你,唯有更多的追求,才會有更多的熱情去追求生活中的小美好。今天,小編給你帶來的是幾種可愛的小花草,給你的生活增添一絲絲美好。 波斯菊:還有個名字叫秋英。是很出名的一種花卉,原產地是在墨西哥,現在在中國的栽培也已經很廣泛了,在四川省和雲南省種植的面積是最多的。
  • 中國青年報
    熟知《中國青年報》的每一個讀者,都能體會辛勤耕耘的幾代青年報人的酸、甜、苦、辣……   所以,我說咱《中國青年報》———是一份摺疊起來的呼喚時代永遠面向未來輝煌的圖書館。這不,現在我都退休了,還每天把第一時間,放在一睹《中國青年報》上,以感受當代青年的風採。   從年輕氣盛到年逾花甲,你我心心相印。我讀著《中國青年報》心中不禁升騰起一股崇敬與親切之情。
  • 甄嬛傳:難怪宜修晚年佩戴一朵藍色小花,甄嬛讀懂,才動了殺機
    宜修殺害了姐姐純元,拿到屬於自己的帝後之位,但是本人配不上母儀天下的稱號,多次害死皇帝的子嗣,恰巧甄嬛也是被陷害過的,皇帝又是愛著甄嬛的,皇帝最後知道是宜修殺了自己喜愛的女子,失去了心中的白月光,皇帝下令讓皇后到死都只是皇后的頭銜,皇帝死後,甄嬛看到宜修佩戴的小花,本是太后的甄嬛還是將她氣死,這是為何?且聽小編細細道來。1.
  • 吸管變廢為寶,做一朵可愛的小花,最強暑假手工課作業,附教程
    將一根吸管剪開捲起來, DIY 了一朵小花,簡單(附教程)01 吸管小雛菊1、用剪刀底部將吸管刮一刮,把它刮扁。將剩下部分圍著三角繞一圈第六步,像第三步一樣,把上面的那根向後折去第七步,邊卷邊折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要折多少層,折好後第八步,用靠外的一根多在外側繞幾圈第九步,用膠條固定一朵用吸管折的玫瑰花就完成啦
  • 創造與魔法 藍色小花&青色小花
    以前覺得藍色小花沒什麼用,現在瘋狂採集系列,真香!為了做星空大房,藍色小花和青色小花用到一朵都不剩,所以我打起了蹲這兩種小花位置的主意。34個藍色小花,每次採集1朵,共可收集34朵。這邊可以收集33個藍色小花,刷新時間30分鐘。
  • 國際植物學「奧林匹克」上的「中國面孔」
    新華社深圳7月27日電(記者陳立新)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23日至29日在深圳舉行。與以往各屆相比,更多的中國植物學家登上這一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向世界展示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成果。  按照慣例,每屆植物學大會的全會報告以最近6年全球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植物科學成就為內容。
  • 中國青年報2019年度照片
    去年,《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報導《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也讓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這所運用網絡直播教學的中學廣受關注。2016年9月,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3名記者通過攝影、文字、視頻等方式報導了上少寨紅軍橋的現狀,在攝影版刊發專題《寨子有座紅軍橋》,在微信公號「守候微光」為紅軍橋旁的孩子發起募捐。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攜手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石化集團決定為上少寨新建公路橋。兩年後的今天,上少寨當地村民幾十年的架橋夢終於實現了。
  • 【中國青年報】中國蛋白質組研究站在了全球制高點
    這是「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重點專項繼肝癌、胃癌研究之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作為該成果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首席科學家賀福初給出這樣的評價:「該成果再次證明了蛋白質組學的成熟度,足以幫助解決認識一系列的重大醫學問題,也再度證明了中國的蛋白質組研究,不僅站在了全球的制高點,也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  說起「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不得不提「人類基因組計劃」。
  • 舊衣服舊床單甚至再小的碎布,只需簡單做成一朵神奇的小花,拼起來...
    把布剪成大大小小的圓布,用針線在邊緣疏縫一圈,就成一朵萬能的YOYO花了,既能做玩偶,又能做各種各樣的家居用品,餐墊,抱枕,包包,窗簾,床罩,衣服……只要有YOYO花,一切都成為可能! ▼ 居家小用品DIY 如果不知道頭飾應該做什麼款式,不如來試試幾朵YOYO花?會鉤編的媽媽還能鉤幾朵小花在中心處點綴。
  • 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他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自己內心的深度,「我將把我的餘生用來研究我自己……」同時,他的步伐則不斷邁向毫無掩飾地向他敞開的大自然,在看到田野間作物凋零的悽涼景象時,他開始傷悼自己年華早逝:「精神仍然飾有幾朵小花,不過已因憂傷而凋謝、因煩惱而枯萎了。」顯然,盧梭在自身的命運與自然的興衰之間找到了必然的關聯。
  • 甄嬛傳:難怪皇后年老是戴著一朵藍色小花,你看它是幹啥用的?
    無論如何,皇后已經登上巔峰了,當初偏袒純元的太后,現在也不得不偏心宜修多一點,但是她不懂得看透和放手,管理好自己的惡念,一次次將毒手伸向嬪妃,最終得到如此下場,被囚禁在冷宮中,只是很多人至死不明白,皇后為何在年老的時候,還要佩戴一朵小花呀。
  • 化石裡的地球故事:1.45億年前第一朵花開
    化石裡的地球故事:1.45億年前第一朵花開化石標本。 世界上第一朵花開在哪裡?46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有多高?達爾文進化論真的靠譜麼? 地球上那些遙遠的歲月,人類未曾經歷,卻又真實存在。 中龍化石的分布佐證了大陸漂移說,不同時期的珊瑚外壁環紋數量則為地球自轉速度不斷變慢提供了旁證。
  • 鮮鮮歷史丨無花果不僅有花,還不止一朵
    事實是,無花果堪稱植物中的「偽裝者」,它不僅有花,花還不止一朵。吃過無花果的人都知道,對半撕開成熟的無花果時,會發現其內部充滿了鮮紅泛白的絲狀「果肉」,事實是,這不是果肉,而是無花果的花蕊,那些聚集在球狀果實中部吃起來磕磣磕磣的籽才是無花果真正的果實。或者說,被人們叫做無花果的那個球狀果從植物學角度來說並不是果實,而是無花果花的花託,只不過它的花託膨大變形成球的樣子。
  •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2020-07-03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揭曉「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安化古樓也有紫雲英(草子花)欣賞
    安化古樓鄉很多人聽過,但不知道在哪裡,不知是什麼樣子的。古樓鄉位於湖南安化縣柘溪庫區中遊,周邊鄉鎮有煙溪鎮、南金鄉、平口鎮等,並與新化縣榮華鄉毗鄰!▲紫雲英又名草子花每年3-4月,這些靈秀而精緻的小花從泥土中鑽出,粉紫色的花兒在風中搖曳生姿,清新而誘人。紫雲英的花語是:幸福,沒有愛的期待。據說它的花箴言是:幸福不是必然的,只要你懂得珍惜,幸福唾手可得。陽光下的紫雲英異常美麗,雖個兒極小,然一朵連著一朵,一束挨著一束,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 全球首個植物學獎——吳徵鎰植物學獎啟動評審
    6月27日,全球首個植物學專業獎項——吳徵鎰植物學獎首屆評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評審。本次評審會議評選出傑出貢獻獎一名,青年創新獎兩名。  吳徵鎰植物學獎由中國植物學會和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於2016年7月12日開展吳徵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時聯合設立。
  • 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不少人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但對這些研究所屬的學科似乎並不了解。民族植物學是什麼民族植物學,簡單來說是一門研究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人類如何認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如何保護和管理植物及其環境,以及植物如何影響人類的經濟、語言、文化等,都屬於這門學科的探討範疇。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歷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這是一場舉辦地點特別對的新書發布會。8月17日下午,中國古動物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在此舉辦新書發布會。
  • 龍春林: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不少人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但對這些研究所屬的學科似乎並不了解。民族植物學是什麼民族植物學,簡單來說是一門研究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人類如何認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如何保護和管理植物及其環境,以及植物如何影響人類的經濟、語言、文化等,都屬於這門學科的探討範疇。
  • 一朵太平花,半部中國史,從故宮回成都的千年奇花開了
    太平花,就是出自青城山中的一朵奇葩。枝葉茂密,花乳黃而清香,5~9朵聚集成一束,看上去高貴典雅,非常漂亮。「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山坡、林地、溝谷或溪邊向陽處。喜光,稍耐蔭,較耐寒,耐乾旱,怕水溼,水浸易爛根。產自中國內蒙古、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湖北。」看來看去,太平花產地中居然沒有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