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2020-12-04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中科大陳仙輝小組最新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國際學術期刊《自然》5月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1987年發現的銅氧化合物超導體打破了這一極限,被稱為高溫超導體。最近,在鐵基磷族化合物中發現的超導電性其超導臨界溫度可達55k,同樣突破了傳統bcs理論預言的麥克米蘭極限。這是第一個非銅基的高溫超導體,掀起了高溫超導研究的又一次熱潮。

 

理論研究表明,傳統的超導機理——電—聲子相互作用並不能解釋鐵基超導體如此高的超導臨界溫度,因此人們提出了與磁性相關的超導機制。但是,實驗顯示,鐵基超導體的超導電性與磁性對晶體結構非常敏感,這表明體系可能仍然存在重要的非傳統電—聲子相互作用。同位素交換研究是研究電—聲子相互作用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反映體系中電—聲子相互作用對超導溫度的影響,從而判斷其超導機制。

 

陳仙輝小組通過氧和鐵同位素交換,研究鐵基超導體釤氧氟鐵砷化合物和鋇鉀鐵砷化合物中超導臨界溫度和自旋密度波轉變溫度的變化,發現氧同位素效應非常小,但是鐵同位素效應非常大。令人驚奇的是,該體系鐵同位素交換對超導和自旋密度波轉變具有相同的效應。這表明在該體系中,電—聲子相互作用對超導機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並不是簡單的電—聲子相互作用機理,其中自旋與聲子的耦合也很強。國際上對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已表明,超導臨界溫度的同位素效應對摻雜非常敏感,在最佳摻雜,同位素效應幾乎消失,而在磁性漲落很強的欠摻雜區,隨著降低摻雜逐漸增大並在超導與反鐵磁態的邊界上達到最大值。這表明在銅氧高溫超導體中,同位素效應與磁性漲落也有著密切聯繫。這種反常的同位素效應表明,電—聲子相互作用在銅氧化合物中也同樣很強。

 

陳仙輝小組的上述發現表明,探尋晶格與自旋自由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理解普適的高溫超導電性機理非常重要;鐵基高溫超導體同位素效應可能具有和銅氧高溫超導體同位素效應類似的物理起源,這為普適的高溫超導機理研究開闢了新的思路。

 

由於同位素交換實驗是十分精細的實驗,需要對實驗樣品有非常嚴格的控制,因而實驗難度非常大。《自然》雜誌審稿人對陳仙輝小組的同位素實驗給予了高度肯定,指出:「實驗結果十分精確,表明在兩種材料有大的鐵同位素效應」,並認為該結果的意義非常重大。(楊保國)

 

《科學時報》 (2009-5-14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陳仙輝小組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新華網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5月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
  • 什麼是鐵基高溫超導體
    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翻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最先發現的LnFeAsO(1111體系,Ln為鑭系元素)家族,之後相繼發現了以BaFe2As2為代表的122體系,LiFeAs為代表的111體系以及FeSe為代表的11體系.這四個體系構成鐵基超導體的基本結構類型,它們均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母體普遍認為是反鐵磁的Mott絕緣體,超導電性的產生是通過摻雜引入載流子,壓制反鐵磁態導致的絕緣體-超導體轉變而實現的。
  • 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2008年,傅亮等人指出,當把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放在一起時,這個系統就具有類似p波超導體的性質。
  •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
    探索和發現新型高溫超導體並研究其物理機制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項目團隊基於共同的興趣和科學目標,在趙忠賢院士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和帶領下,在中科院、基金委和科技部等有關方面項目持續支持下,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合作,在鐵基超導體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科學家在奇異的超導體中發現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直接觀察到了高溫含鐵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的,這使得超導體在遠距離輸電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10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基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如此重要的領域,中國科學家自然不能缺席。自2008年以來,他們將目光逐步對準了鐵基高溫超導體。這種超導體以鐵為關鍵化學元素,與1986年歐洲科學家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相比,在工業上更加容易製造,同時還能夠承受更大的電流,具有更廣泛的應用。
  • 中科院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天使粒子魅影,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
    國際物理學界追尋正反同體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已有80多年,近日,它的魅影出現在鐵基超導體上。這意味著,人類距離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一步。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相關論文當天凌晨在線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理論上,鐵基超導體則普遍認為是s波配對,由於存在多重費米面,自旋共振模通常出現在連接布裡淵區中心Γ點(由空穴費米口袋包圍)到頂角M點(由電子費米口袋包圍)的波矢Q附近。然而針對鐵基超導體自旋共振色散關係的研究還非常少,僅在122體系中觀測到了朝上型色散,與自旋激子圖像的預言吻合。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理論上,鐵基超導體則普遍認為是s波配對,由於存在多重費米面,自旋共振模通常出現在連接布裡淵區中心Γ點(由空穴費米口袋包圍)到頂角M點(由電子費米口袋包圍)的波矢Q附近。目前,幾乎所有的鐵基超導體系都觀測到了自旋共振現象,自旋共振能量ER與超導臨界溫度Tc基本成正比關係:ER=4.9kBTc,略低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中的比值(ER=5.8kBTc)(圖1(h))。然而針對鐵基超導體自旋共振色散關係的研究還非常少,僅在122體系中觀測到了朝上型色散,與自旋激子圖像的預言吻合。
  • 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
  • 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鐵基超導體的發現極大地鼓舞了超導材料探索者的信心,正如發現二硼化鎂的日本科學家豪言:「我相信世界上所有材料都有可能成為超導體,只要達到足夠多載流子或足夠強的壓力或足夠低的溫度等外界條件,就有希望實現超導!」
  • 物理所等揭示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的馬約拉納零能模是當前人們關注的前沿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洪、中科院院士高鴻鈞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Liang Fu通力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Te0.55Se0.45單晶樣品上發現了伴隨馬約拉納零能模出現的渦旋束縛態能級序列半整數嬗移,反映了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 陳根:鐵基超導體?一個區分過去和未來式的奇異材料
    在物理學上,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中自然的基本力相對於它們的時間發展是對稱的:向前或向後都沒有區別,科學家將其稱為時間反演對稱性。簡單來說,宏觀上,無法進行"時間反演」是因為物理規律本身對時間箭頭的定義及熱力學第二定律決定的,而宏觀上的時間平移對稱性即能量守恆定律,沒有時間的分立對稱性(空間的分立對稱性即對應所謂左右手等價)。
  • 物理所等發現與「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新型稀磁半導體
    他們發現一類新的具有「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的稀磁體(Ba,K)(Zn,Mn)2As2,得到居裡轉變溫度(Tc)高達180K以上的稀磁半導體。在半導體中引入自旋,在信息存儲中同時利用電子的電荷和自旋雙重屬性,將有望為解決Moore定律帶來的瓶頸效應提供重要解決方案。
  • 進展 | 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丁洪研究員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As4單晶樣品上發現了拓撲非平庸的狄拉克表面態,並在超導渦旋中觀察到了伴隨著整數量子化能級序列的渦旋束縛態的馬約拉納零能模。
  • 進展|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丁洪研究員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As4單晶樣品上發現了拓撲非平庸的狄拉克表面態,並在超導渦旋中觀察到了伴隨著整數量子化能級序列的渦旋束縛態的馬約拉納零能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