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之謎原來如此?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2020-11-27 騰訊網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十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鐵基材料中超導電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一個謎,特別是因為鐵的磁性似乎與超導電性的出現相衝突

鐵基超導體等非常規材料的更深入研究,可能最終促使下一代節能技術的新應用。科學家們探索了添加雜質(即鈷原子)時鐵基超導體的行為,以探索超導性是如何形成和消散的。其發現使科學家們對60年前關於超導行為的理論有了新認識,其研究成果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物理學教授M·扎希德·哈桑(M.Zahid Hasan)領導了該研究團隊:添加雜質是了解超導體行為的一種有用方法,這就像通過投擲石頭來探測湖中水的波浪行為。

超導特性對雜質的反應方式揭示了它們量子級細節的秘密。一個由來已久的想法被稱為安德森定理預測,雖然添加雜質可以將無序引入超導體,但在許多情況下,它不會破壞超導電性。這個定理是1959年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提出,他也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約瑟夫·亨利(Joseph Henry)物理學教授,榮休。但總有例外:鈷似乎是這些例外之一,與理論相反,鈷的加入迫使鐵基超導體失去超導能力,變得像普通金屬一樣,電以電阻流動,並以熱的形式浪費能量。

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這是如何發生的,為了探索這種現象,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被稱為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對單個原子進行成像,以研究一種由鋰、鐵和砷製成的鐵基超導體。將鈷原子形式的非磁性雜質引入超導體,以觀察它的行為。科學家們在極低的溫度下測量了大量樣品,約為零下237.78攝氏度(400毫開爾文),比外太空低近10華氏度。在這些條件下,研究人員定位並測量了晶格中的每個鈷原子。

然後直接測量了它在原子局部尺度和樣品全局超導性質上對超導電性的影響。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在這些極低的溫度下,以原子水平的解析度研究了超過30個不同濃度的晶體。該研究的第一作者Songtian Sonia Zhang說:不能保證任何給定的晶體都會提供所需要的高質量數據。作為這個廣泛實驗的結果,研究小組發現每個鈷原子都有一個有限的局部影響,在距離雜質的地方消失了一個或兩個原子。然而,隨著鈷濃度的增加,通過相變進入正常的非超導狀態,有一個強大的系統演化,通過引入更多的鈷原子,超導電性最終被完全破壞

超導性是由於兩個電子配對形成一個量子態,這種量子態由一種稱為波函數的性質描述。這種配對使得電子可以快速穿過材料,而沒有日常金屬中發生的典型電阻。散射電子和打破電子對所需的最小能量稱為「超導能隙」。當加入鈷原子時,散射強度可以用兩種方式來描述:強極限和弱極限。以物理學家Max Born命名的玻恩極限散射具有最弱幹擾電子波函數的潛力,這些電子波函數對電子-電子相互作用以及電子配對至關重要,通過取代鐵原子,鈷原子表現為出生極限散射體。

雖然玻恩極限散射體具有相對較弱破壞超導電性的潛力,但當許多散射體結合在一起時,它們會破壞超導電性。科學家發現,對於砷化亞鐵鋰材料,在玻恩極限的散射顯然能夠違反安德森定理,導致從超導狀態到非超導狀態的量子相變。超導材料可以用稱為隧穿光譜的特徵來描述,該特徵提供了對材料中電子行為的描述,並充當電子的能量分布剖面。砷化亞鐵鋰材料具有所謂的「S波」間隙,其特徵是超導能量間隙中的平坦「U」形底部,完全打開的超導間隙表示超導材料的質量。

令人驚訝的是,鈷雜質不僅抑制了超導電性,還改變了性質,因為它從U形演變為V形。超導帶隙的形狀通常反映了描述超導性質的「序參數」。這樣的形狀是有序參數的特徵,這些有序參數只出現在唯一數量的高溫超導體中,並且暗示著極非常規的行為。通過改變序參數(例如,通過改變超導帶隙的形狀而反映在測量中)的表觀轉變只會增加量子之謎。這種演變是不尋常的,並促使科學家深化他們的研究,通過將理論計算與磁性測量相結合,能夠確認鈷散射的非磁性性質。

由於安德森定理指出,非磁性雜質對這種類型的超導體幾乎沒有影響,研究人員意識到必須開發另一種理論。在鐵基超導體中,科學家們推測,在不同的「費米口袋」(由於電子佔據規則晶體結構而形成的能量計數)超導有序參數的相位有符號變化。Hasan團隊的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合著者Ilya Belopolski表示:區分常規超導和符號改變超導需要對超導序參數進行相敏測量,這可能是極具挑戰性的,研究實驗的一個好的方面是,通過考慮違反安德森定理,可以繞過這一要求。

事實上,科學家們發現,通過在超導電性的序參數中引入這種符號變化,能夠複製鈷雜質的奇數演化。除了這些最初的計算之外,還採用了另外三種最先進的理論方法來證明非磁性鈷散射體對這種符號變化超導體的影響。三個不同的理論模型都指向同一個解釋的事實表明,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結論,在尋求解決超導之謎的過程中,開發出了並不總是彼此一致的複雜模型。在這種情況下,與模型無關的結果明確地指出,這是一種符號變化的奇異超導體,最初並沒有被安德森的研究考慮到。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奇異的超導體中發現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直接觀察到了高溫含鐵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的,這使得超導體在遠距離輸電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10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
  • 研究觀測到特殊超導材料的量子效應
    一個國際研究組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直接觀測到一種特殊超導材料中令人意外的量子效應,並發現了特定雜質如何摧毀其超導性能。傳統超導材料都需要在很低的溫度下實現,約十年前科研人員發現一種含鐵材料在相對高一些的溫度下也可實現超導,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員的關注。
  • 物理所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費米口袋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周興江研究組利用超高解析度的真空紫外雷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在對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實驗上不僅直接觀察到費米口袋的存在,而且觀察到費米口袋和費米弧的共存。
  • 發現量子相變與超導共存,超導相保護量子臨界行為不受無序影響
    艾姆斯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成功地在一個重要但難以到達的區域對鐵基超導體進行了測量,在這個區域,臨界量子漲落主導著物理過程。使用一種新的傳感技術,研究人員準確地繪製了超導狀態深處的量子相變,即一種理論上與超導緊密耦合的現象。這種創新的實驗裝置,被稱為氮空位(NV)磁鏡,具有高靈敏度,實際上是非侵入性的,比以前用於探索超導材料中類似物理的實驗裝置更精確。
  • 發現量子相變與超導共存,超導相保護量子臨界行為不受無序影響!
    文章來自:(www.bokeyuan.net)艾姆斯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成功地在一個重要但難以到達的區域對鐵基超導體進行了測量,在這個區域,臨界量子漲落主導著物理過程。使用一種新的傳感技術,研究人員準確地繪製了超導狀態深處的量子相變,即一種理論上與超導緊密耦合的現象。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與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不同,鐵基超導體的母體雖然也大多具有反鐵磁結構,但卻表現為導電性較差的金屬特性。因此,關於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關聯的強弱以及Mott絕緣體圖像是否仍然適用於鐵基超導體,一直存在著爭議。
  • 美研製奇特拓撲超導材料 表面金屬內部超導體
    兩年來,科學家經過不斷探索,完全扭轉其性質,使之成為表面是金屬、內部卻具有 超導性的拓撲超導體。這種新材料的發現有望發展出新一代電子學,使當前的信息存儲與處理方式完全改觀。實 驗中,為了評價新晶體材料的性能,研究人員利用X光譜進行分析,通過研究X射線轟擊出來的單個電子來確定晶體的真實屬性,測試發現生成的是一種拓撲超導 體。研究人員進一步在晶體的表面發現了不同尋常的電子,其表現得像輕子。
  • 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超導庫玻對直接證據
    根據庫玻對中兩個電子自旋的取向不同,庫玻對又被分成自旋單態(自旋反對稱)和自旋三態(自旋對稱)兩種模式。目前發現的絕大多數超導體具有自旋單態電子配對形式。在傳統的BCS超導理論中,兩個動量相反、自旋相反的電子通過原子晶格的幫助而形成庫玻對。這些庫玻對發生類玻色凝聚,形成宏觀尺度量子相干效應,從而實現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因為具有這些特別的性質,可以開發出很多重要的應用,為世界各國所重視。
  • 超導體的新突破,離室溫超導又近了一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員島康幸和他的合著者展示了他們可以更近距離地觀察「奇怪」金屬中發生了什麼。這些「奇怪」金屬是在電阻中表現出不尋常溫度行為的特殊材料。這種「奇怪的」金屬行為在許多不處於超導狀態的高溫超導體中被發現,這使得它們對科學家研究某些金屬如何成為高溫超導體非常有用。
  • 有機成分源氫化物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2020-10-15 07:13:56 來源:科技日報有機成分源氫化物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最優效率電力系統有望邁進一步科技日報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 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1987年發現的銅氧化合物超導體打破了這一極限,被稱為高溫超導體。最近,在鐵基磷族化合物中發現的超導電性其超導臨界溫度可達55k,同樣突破了傳統bcs理論預言的麥克米蘭極限。
  • 超導電子對在物理上是分開的,但卻通過量子糾纏「連接」在一起!
    RIKEN物理學家認為,一種可以分離和重組電子對的儀器設備,可能會提供一種研究一種不尋常形式的超導電性方法。這種超導狀態將包括一種叫做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奇異粒子,這種粒子可能會被證明對發展量子計算機很有用。在傳統超導體中,由於電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庫珀對」,電流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流動。
  • 電荷條紋或將揭開高溫超導體之謎!
    自從3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由於其在磁懸浮列車和長距離電線等技術上具有革命性的潛力,使得人們對高溫超導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明白高溫超導體的原理是什麼。其中一個謎團是,電荷密度波(在材料中運行的電子密度高低的靜態條紋)已經在高溫超導體的主要家族之一銅基銅酸鹽中發現。但這些電荷條紋是增強超導性,抑制超導性,還是起到了其他作用?
  • 神奇的超導——超導體的前世今生
    導體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它們可以在電場的作用下作定向運動,形成電流;絕緣體中的電子被束縛在原子周圍,不能自由移動;半導體則介於二者之間。即便是導體,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也會與晶格碰撞發生散射,這就是電阻。自然界中有沒有電阻為0的物質呢?答案是肯定的。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一些物質會進入一種神奇的狀態——超導態。
  • 超導效應是什麼,絕緣體如何轉變為超導體?一位帶你了解
    超導效應超導效應的發現則來源於 1911 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的一次意外之舉,1908年,得益於低溫技術的發展,來自荷蘭萊頓大學萊頓低溫實驗室的昂內斯教授以極大的精力改善了實驗室裝備,通過採用壓縮氮氣節流預冷氫、氫壓縮節流預冷氦,最終用壓縮節流的方法將氦液化,獲得了4.2K的低溫。
  • 石墨烯(帶有扭曲)正在幫助科學家理解超導體
    由此產生的雙層石墨烯是一種超導體:當溫度降到臨界閾值以下時,這種材料根本沒有電阻。單個原子厚度的層自然很輕,但也出奇地堅韌和靈活。這使得石墨烯最初被認為是未來理想的建築材料或防彈衣。然而,正是石墨烯的電學特性,導致了石墨烯在傳感器中的首次應用。石墨烯的電學特性源於電子在如此薄的一層中的獨特行為。超導性,在其他一切之上,是這種非凡材料的錦上添花。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室溫超導之路,漫漫其修遠兮。近年來,儘管已經陸續有不少科學家聲稱實現了「室溫超導體」,但國內外絕大多數的超導科研者往往都持如上態度。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
  • 室溫超導問世 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自由如導體,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原子的散射,產生電阻。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一些物質會進入一種奇妙的狀態——超導態。此時電阻消失了,電子在其中無阻礙地運動。這個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超導體中的電子對就可以越過絕緣層,產生超導電流。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自由如導體,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原子的散射,產生電阻。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一些物質會進入一種奇妙的狀態——超導態。此時電阻消失了,電子在其中無阻礙地運動。這個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超導電力懸浮系統 | 圖片來源約瑟夫森效應是指兩個超導體間隔很近,中間可以視為絕緣層,當距離近至原子尺度時,超導體中的電子對就可以越過絕緣層
  • 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
    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嚴格來說,是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