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條紋或將揭開高溫超導體之謎!

2021-01-12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

與傳統超導材料相比,高溫超導體在溫度高得多的條件下,承擔著零電阻導的電。自從3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由於其在磁懸浮列車和長距離電線等技術上具有革命性的潛力,使得人們對高溫超導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明白高溫超導體的原理是什麼。其中一個謎團是,電荷密度波(在材料中運行的電子密度高低的靜態條紋)已經在高溫超導體的主要家族之一銅基銅酸鹽中發現。

但這些電荷條紋是增強超導性,抑制超導性,還是起到了其他作用?在獨立研究中,兩個研究小組報告了在理解電荷條紋如何與超導相互作用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這兩項研究都是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用x射線進行的。在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研究人員利用SLAC的Linac相干光源(LCLS)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觀察了銅超導體中電荷密度波的波動。

用傳統雷射的脈衝幹擾電荷密度波,然後使用x射線共振非彈性散射(RIXS),觀察這些波在幾萬億分之一秒內的恢復,這個恢復過程遵循一個普遍的動態縮放定律:在所有的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就像分形圖案在放大或縮小時看起來是一樣的。有了LCLS,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精確地測量電荷密度波波動的距離和速度。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小組發現,波動並不像鈴聲或蹦床的彈跳;相反,它們更像是糖漿的緩慢擴散:一種在固體中從未見過的液晶行為的量子模擬。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彼得·阿巴蒙特教授團隊的博士後研究員馬泰奧·米特拉諾(Matteo Mitrano)說:我們在LCLS的實驗建立了一種研究電荷密度波波動的新方法,這可能促使對高溫超導體如何工作的新理解產生。這個團隊還包括來自史丹福大學、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另一項研究,利用史丹福大學同步加速器輻射光源的x射線,發現了兩種電荷密度波的排列方式,在這些波與高溫超導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

在SLAC科學家李俊錫(Jun-Sik Lee)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利用共振軟x射線散射(RSXS)來觀察溫度如何影響銅超導體中的電荷密度波。這解決了之前實驗數據的不匹配問題,並為全面繪製這些奇異超導材料中電子行為的圖譜開闢了新道路。相信,探索新的或隱藏排列方式,以及它們相互交織的現象,將有助於我們對銅酸鹽高溫超導性的理解,這將為研究人員設計和開發在更高溫度下工作的新超導體提供信息。

博科園|研究/來自: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參考期刊《科學進展》DOI: 10.1126/sciadv.aax3346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電荷漲落!又發現超導體中的新性質
    超導優異性能的應用無疑我們所夢寐以求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線路必須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以至於目前大規模使用超導體是不經濟的,也不現實。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新的超導材料,新的超導材料可以在不那麼令人望而卻步的溫度下發揮作用。希望寄托在所謂的銅酸鹽,銅和氧基化合物,也被稱為高溫超導體,科學界正在集中精力研究。
  • 又發現超導體中的新性質:電荷漲落!超導科學將迎來新突破?
    希望寄托在所謂的銅酸鹽,銅和氧基化合物,也被稱為高溫超導體,科學界正在集中精力研究。一項實驗在歐洲同步輻射設施(ESRF)(歐洲同步輻射設施)進行,該設施是歐洲同步加速器產生的光源,在格勒諾布爾,由米蘭理工大學物理系與來自國家研究理事會、羅馬薩皮恩扎大學和哥德堡查爾默斯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協調進行,揭示了這些材料的一個新性質:存在各種電荷密度波,稱為動態電荷密度漲落。
  • 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
    超導現象的發現要追溯到1911年Onnes將金屬汞冷卻到4.2K附近時,其電阻突然跳躍式下降到儀器無法測量到的最小值。Onnes聲稱發現了一個新的物質態,他稱之為超導態。然而在隨後的研究中所發現的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始終不高,直至1986年Bednorz和Muller發現了La-Ba-Cu-O氧化物,其臨界溫度在35K,揭開了超導電性研究的新篇章。隨後朱經武、吳茂昆和趙忠賢等為代表的研究組分別獨立做出了臨界溫度在90K左右的Y-Ba-Cu-O,掀起了高溫超導的研究熱潮。
  • 發現電荷密度波順序會被「記住」,或將為超導體研究帶來新突破!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在超導材料擁有以電阻幾乎為零的導電能力,所謂的高溫超導體(HTSC)是新一代先進技術的可能候選者。其中之一的「銅酸鹽」是基於氧化銅平面的晶體材料,特別有前景。但在主流的室溫應用之前,科學家們仍然需要對這些材料有更多的了解。
  • 超導體:電阻抵抗是徒勞的!室溫超導體將成為固態物理學的聖杯!
    找到一種在室溫下表現得像超導體的材料,將是一項具有難以置信的概念和技術重要性的科學突破。它可能會帶來廣泛的新應用,從懸浮列車到醫學的新成像技術。尋找高溫超導體極其困難,因為許多與超導有關的量子效應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固體物理學教授Bariic用銅酸鹽進行實驗,一個類材料的行為作為一個超導體在記錄溫度高達140 k在環境壓力。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高溫超導體,實現無損輸電將不是夢
    將超導材料保存在此溫度下,非常困難且非常昂貴,​這讓它們無法在實際中應用。他們將碳、硫和氫結合起來,生成碳質硫化氫。在15攝氏度、2670億帕斯卡的高壓下,這個碳質硫化氫​出現了超導性。雖然溫度達到了要求,但是在這麼高的壓力之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仍然是不切實際的​。並且樣品是微小的,其大小介於25到​35微米之間。
  • 《自然-物理》: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的新證據
    該研究結果發現了此類行為的有力證據:當銅酸鹽超導體在低溫下朝超導狀態調諧到量子臨界點時,量子漲落的擴散逐漸融化了電荷條帶(從左上方開始),體現材料中強弱電子密度交替的條帶。史丹福大學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人員、李維生(Wei-Sheng Lee)表示:「量子臨界點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問題,對許多領域也很有趣。」
  • 什麼是鐵基高溫超導體
    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翻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最先發現的LnFeAsO(1111體系,Ln為鑭系元素)家族,之後相繼發現了以BaFe2As2為代表的122體系,LiFeAs為代表的111體系以及FeSe為代表的11體系.這四個體系構成鐵基超導體的基本結構類型,它們均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科學家、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Wei-Sheng Lee說:「QCP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與黑洞非常相似。
  • 超導之謎原來如此?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科學家、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Wei-Sheng Lee說:「QCP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與黑洞非常相似。在QCP附近,科學家可以發現各種奇怪的電子行為。」
  • 終於證明:存在雙密度波的物質狀態,實現高溫超導體或許不遠了!
    多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破譯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細節,高溫超導體材料可能會給能量傳輸和電子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高溫超導體能夠在冷卻到一定溫度以下時攜帶電流,而不會造成能量損失。
  • 鐵基超導體電導率變化之謎,源於電子軌道切換現象
    日本的大阪大學研究生院基礎工學研究科的細井優助教、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芝內孝禎教授、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的青山拓也助教和大串研也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梯子結構的鐵基超導體硫化鐵化合物BaFe2S3發現,此前一直不清楚原因的電導率略微增加的現象源於從一個電子軌道切換為另一個電子軌道的「軌道切換」現象。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存在量子漲落
    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科學家、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Wei-Sheng Lee說:「QCP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與黑洞非常相似。在QCP附近,科學家可以發現各種奇怪的電子行為。」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確實存在量子漲落
    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科學家、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Wei-Sheng Lee說:「QCP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與黑洞非常相似。
  • 高溫超導30年,新技術或將攻破未解之謎
    高溫超導材料的原理是近代實驗物理學最大的難題之一。超導現象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當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時電阻突然消失,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體。高溫超導體並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幾百幾千度的高溫,只是相對原來超導所需的超低溫高出許多,通常是指在液氮溫度(77 K)以上超導的材料。
  • 讓科學家瘋狂的條紋之謎!
    02條紋可以幫助交流後來,有科學家發現每頭斑馬的條紋圖案都跟其它斑馬不太一樣,就有了另一種猜想,認為條紋可以幫助斑馬與同類交流。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我們常見的馬都是通過臉的長相和聲音來分辨誰是誰的,不依賴條紋。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因此,對於高溫超導而言,第三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前兩個問題依然還是個謎。這就是高溫超導機理研究所面臨的困難。前兩個問題之所以難解決,是因為這兩個問題不僅和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性質有關,而且還與高溫超導體的正常態(非超導態)的性質有關。而高溫超導體正常態的物理性質非常不正常,其中許多性質在已有的固體量子框架下都得不到基本的解釋。
  • 《自然》確鑿證據:實驗揭開石墨烯「魔角」超導體的奧秘!
    一種新材料中超導性的驚人發現讓科學界議論紛紛,這種材料通過將一層碳片疊在另一層碳片上,並以「魔角」的角度扭曲頂部碳片,使電子能夠毫無阻力地流動,這一特性可以顯著提高能源效率的電力傳輸,並引入一系列新技術。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