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確鑿證據:實驗揭開石墨烯「魔角」超導體的奧秘!

2020-10-18 博科園

一種新材料中超導性的驚人發現讓科學界議論紛紛,這種材料通過將一層碳片疊在另一層碳片上,並以「魔角」的角度扭曲頂部碳片,使電子能夠毫無阻力地流動,這一特性可以顯著提高能源效率的電力傳輸,並引入一系列新技術。現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的新實驗揭示了這種被稱為「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物質是如何產生超導性的,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其研究2019年7月31日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證明超導行為源自電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從而對電子在超導出現時遵循的規則有了深入了解。物理學教授、該研究的高級作者阿里·亞扎尼(Ali Yazdani)說:這是物理學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材料,就是兩片碳,把一塊放在另一塊上面,它就顯示出超導性。超導性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是一個謎,全世界的實驗室都在競相解開。這個領域甚至有一個名字「twistronics」。令人興奮的部分原因是,與現有超導體相比,這種材料很容易研究,因為它只有兩層,而且只有一種原子——碳。

專攻解釋複雜材料理論的物理學教授安德烈·伯納維格(B. Andrei Bernevig)說:這種新材料的主要特點是,它是過去40年來人們一直在思考各種物理問題的遊樂場。這種新材料的超導性似乎是通過一種與傳統超導體截然不同的機制發揮作用。傳統超導體目前被用於強力磁鐵和其他有限的應用領域。這種新材料與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基高溫超導體銅酸鹽有相似之處。銅酸鹽的發現,成就了198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種新材料由兩片原子厚度的碳組成,即石墨烯。石墨烯也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獲獎原因。

石墨烯有一個扁平的蜂窩狀結構,就像一根鐵絲網。麻省理工學院的Pablo Jarillo-Herrero和團隊在第一層石墨烯上放置了第二層石墨烯,然後將第一層石墨烯旋轉了大約1.1度的「魔角」角度。早些時候,物理學家曾預測這個角度會導致新的電子相互作用,但當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展示出超導性時,這個角度令人震驚。從上面看,重疊的絲網圖案產生了一種閃爍效果般的波紋,被稱為「摩爾紋」,當兩個幾何規則的圖案重疊時就會出現這種效果,這種圖案曾在17和18世紀的皇室成員織物和時裝中流行。

這些「摩爾紋」圖案產生了普通材料所沒有的新特性,大多數普通材料都屬於從絕緣到導電的階段。絕緣體把電子困在能阱或能級中,使它們保持固定,而金屬則含有能使電子從一個原子飛到另一個原子的能態。在這兩種情況下,電子佔據不同的能級,不相互作用,也不參與集體行為。然而,在扭曲石墨烯中,莫爾晶格的物理結構會產生能量狀態,阻止電子分開,迫使它們相互作用。這是在創造一種條件,使電子無法相互離開,相反,它們必須處於相似的能級,這是創造高度糾纏態的首要條件。研究人員提出的問題是,這種糾纏是否與其超導性有關。

許多簡單的金屬也具有超導性,但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高溫超導體,包括銅,都顯示出電子間相互排斥引起的高度糾纏態。電子之間強相互作用似乎是實現更高溫度超導性的關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非常靈敏,可以成像表面上的單個原子。研究小組掃描了「魔角」扭曲石墨烯的樣品,通過向附近的電極施加電壓來控制電子數量。該研究提供了扭曲雙層石墨烯中電子行為的微觀信息,而迄今為止大多數其他研究只監測了宏觀導電。

通過將電子數量調到非常低或非常高的濃度,觀察到電子幾乎是獨立的行為,就像它們在簡單金屬中的行為一樣。然而,在該體系中發現超導電子的臨界濃度時,電子突然顯示出強相互作用和糾纏的跡象。在超導性出現的濃度處,發現電子能級變得出乎意料地廣泛,這些信號證實了強相互作用和糾纏。儘管如此,雖然這些實驗為進一步的研究打開了大門,但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詳細了解正在發生的糾纏類型。關於這些系統,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甚至還遠未觸及通過實驗和理論建模可以學到東西的皮毛。

博科園|研究/來自:普林斯頓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

DOI: 10.1038/s41586-019-1422-x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這重磅消息瞬間引爆全球。印證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句話。為此他日夜待在實驗室,克服了樣品無法承受高熱等,各種極端困難,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後,他依舊信心滿滿地說:「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心態平和地對待失敗就沒什麼壓力。」「吃一塹長一智,做的多了,慢慢有經驗了,自然就攻克了。」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一次實驗中,奇蹟發生了!當他將兩層石墨烯,旋轉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疊加時,它們可以在零阻力的情況下傳導電子,成為超導體!
  • 「魔角」石墨烯織造「高溫」超導
    更多的實驗證據,如磁場下朗道能級劈裂、費米面大小等測量,說明體系和常規的二維超導電性非常相似。而「魔角」石墨烯的超導電性也相比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Tc/TBEC≈0.1)更加接近這條線((Tc/TBEC=0.37),暗示其中低載流子濃度的超導電性非常接近BCS-BEC cross over(圖10)。
  • 22歲在讀博士生發現石墨烯「魔角」,榮登Nature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北京時間12月19日零時,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22歲的天才少年、麻省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生曹原名列榜單首位。2018年3月5日,《自然》連續刊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這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最新的兩篇背靠背文章,探討用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其他二維材料體系,繼續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於 「魔角石墨烯」 的一系列發現,有望在未來應用到諸如能源、電子、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產業等領域。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最新的兩篇背靠背文章,探討用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其他二維材料體系,繼續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於 「魔角石墨烯」 的一系列發現,有望在未來應用到諸如能源、電子、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產業等領域。
  • 還記得石墨烯「魔角」嗎?最新譜學實驗來了
    在過去幾年中,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通過旋轉單原子厚度的材料(如碳原子構成的二維蜂窩狀晶格,也就是石墨烯)在原子尺度上實現和設計莫爾條紋。在2018年的兩篇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兩片石墨烯之間的轉角達到約1°時,整個系統的物理性質會發生急劇的變化【1,2】,變得類似於高溫超導體。
  • 《自然》同期兩論文解密魔角石墨烯,95後曹原再做貢獻
    6月11日,世界頂尖學術雜誌《自然》第三次同期發表兩篇有關魔角石墨烯的論文。「天才少年」曹原的名字再次出現。雖然這次他沒有出現在第一作者的醒目位置,但這反映出曹原參與開闢的這個新興方向確實吸引不少材料學同行加入,不斷有拓展成果湧現。
  • 美國開發新型「魔角石墨烯」有望用於軍用夜視領域
    近年來關於石墨烯的研究已由單層的二維結構拓展到雙層結構,即雙層石墨烯。通過將雙層重疊石墨烯進行微量的角度偏移可得到「魔角石墨烯」,該結構可實現與單層石墨烯顯著不同的電學性能。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證明了將兩層石墨烯層扭曲1.1度可產生二維超導體,該超導體是一種無電阻且無能量損失的導電材料。201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當偏移0.93度時,「魔角石墨烯」可同時顯示超導狀態與絕緣狀態。
  • 美國開發新型「魔角石墨烯」有望用於軍用夜視領域
    近年來關於石墨烯的研究已由單層的二維結構拓展到雙層結構,即雙層石墨烯。通過將雙層重疊石墨烯進行微量的角度偏移可得到「魔角石墨烯」,該結構可實現與單層石墨烯顯著不同的電學性能。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證明了將兩層石墨烯層扭曲1.1度可產生二維超導體,該超導體是一種無電阻且無能量損失的導電材料。201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當偏移0.93度時,「魔角石墨烯」可同時顯示超導狀態與絕緣狀態。
  • 當魔角石墨烯遇到量子力學,高溫超導!
    兩年前,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少年曹原等人展示了如何將兩張彼此疊置並以直角扭曲的薄片變成超導材料,從而使材料失去其電阻率,當時《Nature》雜誌來不及排版就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中科大少年班校友Nature連發兩文)。
  • 中國學生在麻省理工研究石墨烯超導獲重大發現 登上《自然》
    12月18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曹原。早在2018年3月5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以背靠背的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
  • 石墨烯超導性越發誘人!最新發現:石墨烯中「魔角」範圍比預期大
    這個角度比之前研究中計算的「魔角」角度(1.1°)小15%。這項研究顯示,扭曲雙層石墨烯的「魔角」範圍比之前預期的要大。 本研究中,在扭曲雙層石墨烯(TBLG)中,實驗觀察到超晶格第一個微帶(結構特徵)在「魔角」處半填充時的絕緣相。研究小組確定這是一種莫特絕緣體(一種具有超導特性的絕緣體),在略高和低摻雜量下表現出超導電性。相圖顯示高溫超導體在超導轉變溫度(Tc)和費米溫度(Tf)之間。
  • 即是絕緣體,又是超導體,中國天才少年與石墨烯上神秘的魔角
    96年出生的中國天才少年與石墨烯上的神秘魔角2018年3月5日,《自然》連續刊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其中提到的材料石墨烯,讓那些擔心摩爾定律極限的人曹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石墨烯論文原因是曹原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 2020年沃爾夫獎授予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等領域
    Macdonald 教授和 Rafi Bistritzer博士,以表彰他們在扭轉雙層石墨烯方面開創性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到了2017年,實驗取得了成功,他們發現,在溫度為1.7K(絕對零度以上1.7度),將兩層石墨烯彼此扭轉錯開1.1°的「魔角」時,它們表現為絕緣體,而只要施加微弱的門電壓注入載流子,這種材料就會轉變為超導體,正如MacDonald 和Bistrizer之前所預言的那樣。
  • 觀察到「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和類莫特絕緣態
    本研究中,在扭曲雙層石墨烯(TBLG)中,實驗觀察到超晶格第一個微帶(結構特徵)在「魔角」處半填充時的絕緣相。研究小組確定這是一種莫特絕緣體(一種具有超導特性的絕緣體),在略高和低摻雜量下表現出超導電性。
  • 沃爾夫獎下的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和幾何拓撲學
    Macdonald 教授和 Rafi Bistritzer博士,以表彰他們在扭轉雙層石墨烯方面開創性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到了2017年,實驗取得了成功,他們發現,在溫度為1.7K(絕對零度以上1.7度),將兩層石墨烯彼此扭轉錯開1.1°的「魔角」時,它們表現為絕緣體,而只要施加微弱的門電壓注入載流子,這種材料就會轉變為超導體,正如MacDonald 和Bistrizer之前所預言的那樣。
  • 石墨烯再成風口?華人科學家發明一個新技術,產生神秘的超導體
    去年,當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發現將兩片材料以很小的角度扭曲並堆疊在一起時,石墨烯重新出現在物理學研究領域。它開創了一個新領域:旋翼機。一個周三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需要在這種材料被稱為最詳細看看魔角扭曲的雙層石墨烯。國際科學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調節石墨烯的溫度,磁場和能夠自由移動的電子數量,材料從行為像絕緣子(電流不流動)轉變為絕緣子。
  • 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曹原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他與其博士生導師巴勃羅·賈裡洛·埃雷羅連發兩篇《自然》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這是繼2018年後曹原第二次實現《自然》「背靠背」發文世界頂級期刊簡言之,曹原在自己「一戰成名」的石墨烯「魔角」領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曹原《自然》最新發文其一曹原《自然》最新發文其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曹原第一次「徵服」《自然》了。令他名聲大噪的是2018年3月6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就是曹原。
  • 常溫超導體的劃時代意義
    常溫超導體的意義2018《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評選出爐,居十大人物之首的是22歲中國天才科學家曹原。2018年3月5日,《自然》背靠背發布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關於「魔角」石墨烯的重磅論文。《自然》封面以魔角石墨烯概念設計《自然》雜誌是全球最頂尖的科學雜誌,能在自然發布論文,是很多國內外科學家一生的夢想
  • 轟動一時的魔角之謎,被解開了?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兩片呈蜂窩狀晶格的石墨烯薄片堆疊在一起,然後將其中一片相對於另一片扭轉了1.1°,石墨烯突然便失去了電阻,變成了超導體。這一發現讓理論學家們措手不及,因為他們完全沒有預測出過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為了彌補理論上的缺失,理論學家們發展了一系列的理論來解釋這個神奇的「魔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