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在讀博士生發現石墨烯「魔角」,榮登Nature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2020-12-04 界面新聞

北京時間12月19日零時,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22歲的天才少年、麻省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生曹原名列榜單首位。

2018年3月5日,《自然》連續刊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這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這位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

《自然》周刊稱曹原為「石墨烯駕馭者」,他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最終實現能源利用率與能源運輸效率的提高。

曹原於1996年出生於成都,後隨父母遷入深圳,2007年就讀於深圳耀華實驗學校,僅用三年時間就讀完了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課程。2010年,他以高考理科總分669分的成績,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18歲時,他在合肥完成了中國科技大學的本科學位,並榮獲中國科技大學郭沫若獎學金,隨後赴美讀博。曹原稱自己並不特別,大學還是讀滿了4年,只是跳過了中學階段的一些「無聊的東西」。

2014年,曹原加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當時實驗室正在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堆疊、旋轉碳原子層,曹原負責的工作是研究壘在一起的兩層石墨烯彼此間輕微角度偏轉會發生什麼現象。

按照理論預測,輕微的偏轉就會讓材料屬性產生劇變,然而還沒有人能夠證實,所以許多物理學家對此心存懷疑。

曹原搭成微妙偏轉的石墨烯層後,他發現當把材料置於一個小型電場,且溫度降至絕對零度以上1.7度時,可以導電的石墨烯竟然變成了絕緣體,這個發現非常令人吃驚。

然而,更好的還在後面。曹原稍微調整一下電場,偏轉的石墨烯層就變成了超導體,電流無阻穿過。進行重複試驗後,得到了同樣的現象,曹原的發現被確認。

把平行的兩層石墨烯旋轉成約1.1°的「魔角」並不容易,需要很多試錯,但曹原很快就能操作成功。「他的實驗技巧至關重要」,他的導師Jarillo-Herrero說道。

曹原開創了一種撕出單層石墨烯的方法,以制出具有相同角度的雙層堆疊,並能微調校準。他還通過調整到低溫,使超導性得以更清晰地顯現。

曹原動手能力超強,總喜歡把東西拆開再重裝。他會用自製的照相機和望遠鏡拍攝夜空,享受自己的時光,相關的零件撒滿了他的辦公室。Jarillo-Herrero說:「他是個「修補匠」,每次我走進去,裡面都亂糟糟的,計算機被拆開了,桌上滿是望遠鏡零件。」

曹原年輕又靦腆,但實驗室的同事們認為曹原的成熟表現在了堅持不懈上。比如曹原曾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研究生項目失之交臂,但他沒有放棄,另闢新徑通過電氣工程項目進入了Jarillo-Herrero的課題組,堅持繼續做物理。

在博士開局階段,曹原曾花了六個月時間研究出了一份看似令人激動的數據,但最終卻發現那只是實驗中的巧合,曹原也沒有氣餒。「他雖然不開心,但也只是捲起袖子繼續幹了。」Jarillo-Herrero說道。

每年《自然》十大人物的封面圖片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10」,只是具體樣式和底紋的設計會融入當年的科技熱點。如2016年的封面圖片形如漣漪,暗示當年最大的科學成果引力波的發現。被外界評為「人工智慧元年」的2017年的封面圖片則融入了計算機代碼的元素。

封面圖片暗示曹原發現的石墨烯「魔角」 圖片來源:能見Eknower

今年的封面圖片明顯指向曹原的發現,數字「10」中的「0」被處理成一個正六邊形,宛如構成石墨烯的碳環結構。仔細看可以發現,數字「10」都是由二層蜂窩狀的小正六邊形填塗而成,分別為紅色和藍色,兩層之間有微小的夾角,使得圖像出現了重影。這點出了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

曹原的發現讓學界認識到簡單的旋轉就能讓碳原子薄膜進入複雜的電子態,如今物理學家們都爭著要在其他扭轉的二維材料上尋找激動人心的發現,希望通過石墨烯揭開複雜材料高溫超導的奧秘。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Cory Dean說:「這下我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我都要被機會淹沒了。」

今年22歲的曹原,尚不明確自己的科研生涯會走向何方。他表示,關於魔角石墨烯,我們還要做很多工作。

然而,曹原在中科大的研究生導師、物理學家曾長淦表示,世界範圍的大學已經對他青眼有加,不僅拋來博士後工作,還有教職。曾長淦說:「現在,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界,人人都知道了曹原的名字,中科大也樂讓他回來。不過曹原目前應該還是會留在美國,畢竟在那裡,更容易看到璀璨群星。」

相關焦點

  • 22歲成為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曹原
    他14歲參加高考,成績699分,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被麻省理工錄取為博士生,22歲就在石墨烯超導體領域有重大突破。因為他解決了物理領域107年沒有解決的難題!他叫曹原,中國人,學者,麻省理工博士,成都人,生於1996年。
  •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這重磅消息瞬間引爆全球。印證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句話。緊接著, 一個重磅消息瞬間引爆全球,讓全世界學者都望塵莫及的《Nature》,竟然一天之內連續刊登了兩篇,關於石墨烯超導的論文!此時距離發現超導體,已過去足足107年了,世界終於迎來了這個領域的重大突破!而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就是中國人,曹原!  2019 年 1 月 17 日,中科大教授吳明衛在微博上講了兩件事。
  • 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
    當地時間5月6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10少校友)再次連發兩篇《自然》(Nature),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兩篇論文中曹原分別作為第一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微博熱門話題 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Nature同天刊發兩篇論文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2018年3月5日,《自然》背靠背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這名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
  • 魔角石墨烯,又一篇Nature
    發展了一種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局域譜學技術,可以在磁場中檢測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Chern數和拓撲相。2. 打破傳統認知,發現強相關體系中,莫爾平帶體系也可以產生拓撲相,超出了弱相互作用模型的範圍。 大量研究表明,器件的幾何形狀會破壞石墨烯系統的空間對稱性。在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其與六方氮化硼(hBN)襯底對齊將破壞C2對稱性,科學家發現了具有拓撲特徵的扁平電子帶。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強相關性的存在,產生了弱相互作用理論無法預料的拓撲狀態,為尋找強相關的拓撲相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Nature 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現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師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 Pablo Jarillo-Herrero。Pablo Jarillo-Herrero 教授同樣因其 「魔角石墨烯」 研究獲得 2020 年巴克利凝聚態物理獎(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 2020 年沃爾夫獎。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即是絕緣體,又是超導體,中國天才少年與石墨烯上神秘的魔角
    96年出生的中國天才少年與石墨烯上的神秘魔角2018年3月5日,《自然》連續刊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其中提到的材料石墨烯,讓那些擔心摩爾定律極限的人曹原值得一提的是,論文作者曹原1996年出生於成都,22歲時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生。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自然》同期兩論文解密魔角石墨烯,95後曹原再做貢獻
    這兩篇論文本質上在討論同一個問題:之前研究已經發現,把兩層上下堆疊的石墨烯扭出魔角(約1.1度)偏移,材料就會在低溫下呈現出一系列奇妙的電子學狀態,如超導體、關聯絕緣體、拓撲體。那麼,該如何從微觀機制上理解這些相是如何出現的?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Nature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
  • 中科大天才再發2篇Nature,發現魔角石墨烯名噪全球
    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期刊Nature曾評選出2018年度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一位1996年出生的中國少年位居榜首,這位驚豔全世界的中國少年天才就是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畢業生曹原。兩年後的今天,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震驚世界!
  • 「魔角」石墨烯獲評《物理世界》2018十大突破之首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張瑩)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雜誌近日公布由其評出的2018年十大突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團隊用「魔角」石墨烯實現超導位居榜首,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等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這一年,曹原還登上了Nature「2018年度十大人物」榜單榜首,被Nature稱作「石墨烯駕馭者」。也就是說,今年年僅24歲的曹原,已經有4篇一作Nature論文傍身。這兩項研究都是對魔角石墨烯的進一步拓展。第一篇論文,曹原為第一作者,與谷口尚(Takashi Taniguchi)及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同為通訊作者。
  • 「魔角」石墨烯織造「高溫」超導
    ,兩人也因在單層和雙層石墨烯體系中分別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及常溫條件下的量子霍爾效應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些角度就稱之為「魔角」(magic angles),以「魔角」疊套在一起的石墨烯,就是所謂「魔角石墨烯」,其中第一個「魔角」出現的地方,大約是1.1°。在疊套石墨烯情形下,原本六角對稱的結構對應石墨烯的菱形元胞,將會因為疊套產生的「摩爾紋」(moiré pattern)而形成尺度更大的「擴展元胞」。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兩年前,2018年3月6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也是曹原。因為這兩篇論文巨大的影響力,Nature雜誌發布的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時年僅22歲的中國學者曹原位居榜首,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不過中科大除了這些偽天才外,真正的天才也很多,比如這個張亞勤,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先後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和微軟移動全球副總裁。
  • 出手就是8篇Nature,石墨烯還是當年那個石墨烯嗎?
    Nature:在屈曲結構石墨烯中發現平帶和強相關相在石墨烯等二維原子晶體中產生平帶,賦予了材料更多新奇的性質和功能。平帶促進了電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導致強相關相的出現,譬如超導。實現平帶的一種常見的方法是通過控制魔角石墨烯的扭曲角度,然而其操作要求過於嚴格和精準,不利於廣泛使用。
  • 深圳人才故事:「95後」科學家曹原登《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
    深圳新聞網12月25日訊 (記者吳 英敏)"95後"「科學家」「石墨烯」「深圳孩子」,這些關鍵詞是否讓你想到這位科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呢?沒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來自深圳的青年科學家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