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同期兩論文解密魔角石墨烯,95後曹原再做貢獻

2020-12-03 澎湃新聞

6月11日,世界頂尖學術雜誌《自然》第三次同期發表兩篇有關魔角石墨烯的論文。「天才少年」曹原的名字再次出現。

雖然這次他沒有出現在第一作者的醒目位置,但這反映出曹原參與開闢的這個新興方向確實吸引不少材料學同行加入,不斷有拓展成果湧現。

第一篇論文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曹原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MIT)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合作完成,第二篇則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這兩篇論文本質上在討論同一個問題:之前研究已經發現,把兩層上下堆疊的石墨烯扭出魔角(約1.1度)偏移,材料就會在低溫下呈現出一系列奇妙的電子學狀態,如超導體、關聯絕緣體、拓撲體。那麼,該如何從微觀機制上理解這些相是如何出現的?

以色列和MIT合作的論文通過測量局域電子壓縮性,發現這些相起源於一個擁有很多能帶的高能態,當載流子加入系統中,電子並非均等填充,而是通過一系列尖銳的級聯相變完成,在莫爾晶格整數層附近表現出強烈的非對稱躍遷。論文認為,這種電子偏好對稱性的強烈破壞和狄拉克電子特徵的回覆,形成了魔角石墨烯的母態。

普林斯頓的研究則使用高解析度掃描隧道顯微鏡,確定隨著電子填充魔角石墨烯會出現一系列光譜躍遷。每填充完整一個莫爾帶,其化學勢都會明顯變化,低能激發發生重排。這種光譜特徵是庫倫相互作用造成的,且對垂直磁場的存在非常敏感。

研究認為,這種級聯躍遷描述了魔角石墨烯是如何從高溫下的母態演變出低溫下各種奇妙的相。

可以看出,這兩項成果針對魔角石墨烯的電子微觀機制形成了互補的研究。因此,兩篇論文草稿於去年12月同日上傳到預印本網站,又在《自然》上同日正式發表。

魔角石墨烯

超導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

1908年,荷蘭科學家翁內斯(Onnes)成功製備液氦,並在液氦溫度下研究物質的熱力學和電學性質。1911年,翁內斯發現汞的電阻在溫度降到4.2K(-269℃)以下時變為0。他將此特性命名為超導性,並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石墨烯是一種以單層碳原子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材料。此前,科學家就發現了石墨烯的超導電性,但那隻發生在它與其它材料接觸時,而且可以用常規的超導電性解釋。

曹原與其博導Jarillo-Herrero嘗試將兩層石墨烯的角度發生偏轉後,發現在特定的「魔角」下,石墨烯出現了不尋常的超導現象。

為此,他們於2018年3月在《自然》上背靠背發表兩篇論文介紹這項新奇的發現,並引發材料學界的關注。

此時,曹原21歲,成為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自然》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今年5月,Jarillo-Herrero和曹原再次在《自然》上同期發表兩文,報告關於魔角石墨烯的後續研究。

在一篇論文中,他們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獲得了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首次為魔角石墨烯結構繪製圖像,其角解析度達到極高的0.002度。

在令一篇論文中,他們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研究結果將為探索多平帶雙扭超晶格中扭角和電場控制的相關物質相提供理論依據。

曹原1996年出生於成都,14歲時以669分的高考成績進入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後,曹原獲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並前往MIT攻讀博士學位,進入Jarillo-Herrero課題組。

他的導師評價道,曹原的實驗技巧在研究中至關重要。發現魔角石墨烯後,曹原入選《自然》評選的2018年度影響世界十大科學人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這重磅消息瞬間引爆全球。印證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句話。為此他日夜待在實驗室,克服了樣品無法承受高熱等,各種極端困難,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後,他依舊信心滿滿地說:「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心態平和地對待失敗就沒什麼壓力。」「吃一塹長一智,做的多了,慢慢有經驗了,自然就攻克了。」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一次實驗中,奇蹟發生了!當他將兩層石墨烯,旋轉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疊加時,它們可以在零阻力的情況下傳導電子,成為超導體!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魔角石墨烯」 上的研究,曹原分別為一作和共同第一作者。>Pablo 、曹原團隊將兩層石墨烯在疊加並使其碳原子圖案偏移 1.1° 的角度,最後製備的材料竟然具有超導特性。(參加報導:《21歲MIT中國科學家連發兩篇《Nature》論文:室溫超導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石墨烯揭開其中「魔法」 | 獨家》) 當時,馬德裡材料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 Elena Bascones 就表示,「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可能對理解高溫超導十分重要」。
  • 海嘯級「後浪」!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曹原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他與其博士生導師巴勃羅·賈裡洛·埃雷羅連發兩篇《自然》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這是繼2018年後曹原第二次實現《自然》「背靠背」發文世界頂級期刊另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們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簡言之,曹原在自己「一戰成名」的石墨烯「魔角」領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Nature 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圖 | 曹原和他的導師 Pablo Jarillo-Herrero (來源:MIT)近日,Pablo 團隊再度於 Nature 發表他們在 「魔角石墨烯」 上的研究,曹原分別為一作和共同第一作者。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再發2篇Nature,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當地時間5月6日,24歲少年天才曹原又實現《Nature》兩連發,這已經是他第二次雙發《Nature》。說起曹原這個名字,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幾乎無人不曉。2018年《Nature》贈與他石墨烯駕馭者稱號,一些報導還稱其為「中國潛在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曹原在《自然》再連發兩篇論文:具體是什麼?有什麼重大意義?
    最近人們在熱議,我國赴美留學生、年僅24歲的曹原,早在2018年22歲的他就連續兩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四篇,最近同一天又在《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曹原具體是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重大意義?下面就他的成就及其意義做最簡要的介紹。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曹原曾因發現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
  • 環球時報 | 「天才少年」曹原再發兩篇Nature!
    上周五,現年24歲、被人們稱為「天才95後」的中國科學家曹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他於5月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與他人合著的有關魔角石墨烯的研究論文。這是他第二次在《自然》雜誌上連發兩篇論文了。曹原是其中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共通訊作者,同時也是另一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這也是在繼2018年3月5日在 Nature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後,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
  • 2018新知人物(1)曹原:少年天才!兩篇論文「驚」世界
    後科學家曹原火了,跟那些靠某檔真人秀節目或出演某部電視劇而走紅的娛樂明星不同,他依靠的是知識的力量!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曹原,籍貫四川成都。他在全球頂級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連發兩篇論文,因其發現了使石墨烯能夠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的方法,破解了困擾物理學界107年的世界難題。科學界認為,曹原的這一發現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該方法將會使能源的使用和運輸更為有效。
  • 誰是曹原?
    文 | 謝芳來源|瞭望智庫倫敦時間5月6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其實,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網站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並專門配發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曹原也因此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誰是曹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其實,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網站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並專門配發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曹原也因此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不過進介紹的是另一位天才-曹源。曹源在這個頂級雜誌發論文那是易如反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Nature論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來自中國。
  • 最接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95後天才少年手握4篇Nature論文
    《Nature》是周刊,每周大概有150多篇來自世界各地頂尖人才投放的論文,而斃稿率高達90%,這也讓許多科研工作者望而生畏。而在5月6日,來自中國的一位95後天才少年分別以第一作者以及合作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在《自然》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他就是中科大少年班天才——曹原,一位95後博士。相信經常關注石墨烯技術的朋友,對於曹原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
  •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石墨烯研究新突破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最近又出了一個讓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事情,我國「天才少年」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同天刊發兩篇論文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