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基超導體電導率變化之謎,源於電子軌道切換現象

2021-02-15 客觀日本

本文根據大阪大學成果發布資料編譯整理而成。

日本的大阪大學研究生院基礎工學研究科的細井優助教、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芝內孝禎教授、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的青山拓也助教和大串研也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梯子結構的鐵基超導體硫化鐵化合物BaFe2S3發現,此前一直不清楚原因的電導率略微增加的現象源於從一個電子軌道切換為另一個電子軌道的「軌道切換」現象。

2008年日本發現了鐵基高溫超導體,現在業界仍在大力研究其形成超導的原理,電子的磁性和軌道被認為對解開這個謎團至關重要。除高溫超導外,電子的磁性和軌道還會形成磁序及軌道序等各種新的量子現象。此次研究著眼於鐵基高溫超導體中的硫化鐵化合物BaFe2S3,該化合物的結構特點是,鐵原子沿直線排成兩排,呈梯子狀。有研究顯示,這種物質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強,電導率本來接近於絕緣體,但施加壓力後會變成金屬,產生高溫超導性。BaFe2S3在-90℃左右的溫度下會出現電導率提高的跡象,表明電子狀態發生了某些變化。不過,無論磁性還是晶體結構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雖然推測其電子的軌道狀態發生了某些變化,但並不清楚是為什麼。

細井助教等人的研究團隊詳細調查了向各個方向施加磁場,以及使物質變形時的響應。由此發現,在存在未知電子狀態變化的區域,對磁場的方向和應變的響應會變小,說明電子狀態發生了變化。另外還通過這種現象發現,本來像鐵陣列一樣向梯子腿方向延伸的電子軌道,逐漸切換成了也向其垂直方向延伸的四葉草型電子軌道(圖1)。這應該也可以解釋電導率為何會提高,因為通過這種軌道切換,電子軌道的空間擴展,會使電導率提高。

圖1:此次明確的梯子型超導體的軌道切換現象示意圖。

該研究成果表明,隨著電子軌道的切換,材料的物理特性會發生改變。在現代社會,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等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電子產品,但主要還是利用電子的電荷和磁特性。此次研究發現了軌道切換的存在,今後有望通過控制電子的軌道來設計新的功能性產品。

【論文信息】
題目:Dichotomy Between Orbital and Magnetic Nematic Instabilities in BaFe2S3
期刊: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URL:journals.aps.org/prresearch/abstract/10.1103/PhysRevResearch.2.043293


編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理解高溫超導體中的「贗能隙」現象被認為是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關鍵之一。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材料家族的發現,為研究高溫超導機理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那麼,在鐵基高溫超導體中是否也有「贗能隙」現象以及其來源又是什麼?回答這一問題對於建立一個統一的高溫超導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與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不同,鐵基超導體的母體雖然也大多具有反鐵磁結構,但卻表現為導電性較差的金屬特性。因此,關於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關聯的強弱以及Mott絕緣體圖像是否仍然適用於鐵基超導體,一直存在著爭議。
  • 超導之謎原來如此?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傳統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十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鐵基材料中超導電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一個謎,特別是因為鐵的磁性似乎與超導電性的出現相衝突。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的中國科學家不僅首先使鐵基超導體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40K,約零下233攝氏度),創造了鐵基超導體臨界轉變溫度的世界紀錄,並且在鐵基超導的電子結構、物性和機理研究方面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形成了強大的中國超導團隊。
  •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
    探索和發現新型高溫超導體並研究其物理機制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項目團隊基於共同的興趣和科學目標,在趙忠賢院士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和帶領下,在中科院、基金委和科技部等有關方面項目持續支持下,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合作,在鐵基超導體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基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什麼是鐵基高溫超導體
    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翻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最先發現的LnFeAsO(1111體系,Ln為鑭系元素)家族,之後相繼發現了以BaFe2As2為代表的122體系,LiFeAs為代表的111體系以及FeSe為代表的11體系.這四個體系構成鐵基超導體的基本結構類型,它們均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
  • 物理所預測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基因
    ——銅基和鐵基超導體。基於這一結論,他們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非常規高溫超導會是如此稀有的現象,即這兩類材料都具有其他化合物不具備的特殊電子環境。在該環境中,參與反鐵磁超交換耦合的d電子軌道獨立於其他軌道單獨出現在費米能級附近。在銅基高溫超導體,由於是由八面體配位構成,這種環境只能由在d 原子殼層填充9個電子的過渡金屬陽離子Cu2+中實現。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 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1987年發現的銅氧化合物超導體打破了這一極限,被稱為高溫超導體。最近,在鐵基磷族化合物中發現的超導電性其超導臨界溫度可達55k,同樣突破了傳統bcs理論預言的麥克米蘭極限。
  • 中國科大陳仙輝小組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新華網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5月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朝下的自旋共振模聯同朝上的自旋波一起形成「沙漏型」色散,是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重要共性特徵(圖1(a)(d))。理論上,鐵基超導體則普遍認為是s波配對,由於存在多重費米面,自旋共振模通常出現在連接布裡淵區中心Γ點(由空穴費米口袋包圍)到頂角M點(由電子費米口袋包圍)的波矢Q附近。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過去,在許多非常規超導體的中子散射實驗中,磁性激發模被發現在特定能量值受超導配對影響得到顯著增強,這一現象被學界稱為中子自旋共振,其共振能量和超導臨界溫度也被發現呈線性標度關係,使得中子自旋共振模被認為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普適機理的一個關鍵。
  • 物理所等揭示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的馬約拉納零能模是當前人們關注的前沿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洪、中科院院士高鴻鈞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Liang Fu通力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Te0.55Se0.45單晶樣品上發現了伴隨馬約拉納零能模出現的渦旋束縛態能級序列半整數嬗移,反映了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 南京大學《Nature》子刊:鎳基新超導體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08年至今,鐵基超導體家族的發現和壯大也為超導機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從僅有的兩大非常規超導家族出發,實際上人們很難直接得到普遍的規律和共識。如果出現一個除銅基,鐵基之外的第三家族的超導體,這一情況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 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隨著實驗研究的鋪開,人們很快認識到,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或稱銅基超導體)不能用傳統的BCS 超導微觀理論來描述。要獲得如此之高的臨界溫度,僅僅依靠原子熱振動作為中間媒介形成配對電子是遠遠不夠的。由於銅基超導體在非常規超導體中最為特殊,因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研究價值,高溫超導電性的微觀機理,成為凝聚態物理學皇冠上的明珠之一。挑戰遠遠比想像中的困難,人們發現高溫超導體裡很多新奇物理現象可能超出了目前物理學理論體系所能理解的範疇,其中最為麻煩的就是,這類材料中電子之間存在很強的相互關聯效應,成為強關聯體系。
  • 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和機理的統一認識(一)
    在BCS圖像下,電子通過一定的庫侖屏蔽,使得排斥勢有效降低,而後電子之間通過交換虛聲子達到配對的目的。鐵基高溫超導體自從2008 年被發現後,已經有近10 年時間,但其超導機理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如上所述,超導機理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關於電子庫珀對的成因,也就是兩個電子因為什麼而配對凝聚進而形成超導的。
  • 科學家在奇異的超導體中發現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直接觀察到了高溫含鐵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的,這使得超導體在遠距離輸電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10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中自旋向列相的中子散射研究獲重要進展
    物理學研究中把從高對稱性到低對稱性的變化稱之為對稱性破缺。例如四重對稱(旋轉90°後重合)的正方形拉伸後成為二重對稱(旋轉180°後重合)的長方形。在凝聚態物質中,材料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組態也將發生類似的對稱性破缺,從而形成新的結構形態或電子相,理解這些電子態的微觀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核心課題。
  • 復旦大學揭示新型高溫超導體奇特電子結構
    本報訊 日前,復旦大學物理系應用物理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先進材料實驗室的封東來教授課題組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他們運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率先揭示了2010年末發現的新型鐵基高溫超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