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鐵基超導體中自旋向列相的中子散射研究獲重要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物理學研究中把從高對稱性到低對稱性的變化稱之為對稱性破缺。例如四重對稱(旋轉90°後重合)的正方形拉伸後成為二重對稱(旋轉180°後重合)的長方形。在凝聚態物質中,材料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組態也將發生類似的對稱性破缺,從而形成新的結構形態或電子相,理解這些電子態的微觀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核心課題。鐵基高溫超導材料母體結構在高溫下屬於四重對稱的四方相(正方稜柱),隨著溫度的降低到Ts以下,其晶軸將沿著a方向略微伸長而發生結構相變,形成低溫下的二重對稱正交相(長方稜柱),造成ab面內的結構對稱性破缺。相應地,其自旋結構也將從高溫下無序的順磁態轉變為低溫下有序的反鐵磁態,其自旋排列沿a軸為反鐵磁(反向排列),沿b軸為鐵磁(同向排列),對應磁相變溫度為反鐵磁奈爾溫度TN(見圖1)。在退孿晶的鐵基超導單晶中,低溫下沿a方向的電阻要比b方向的電阻小得多,即面內電阻存在很強的二重對稱性,這種電阻的各向異性度要遠大於晶格畸變帶來的差異,說明其物理本質來源於電子態自身。更重要的是,這種二重對稱的電子態特徵持續到了結構相變溫度Ts之上,在四重對稱的四方相晶格結構中形成了電子態對稱性破缺。這種保持平移對稱而破壞旋轉對稱的電子態被稱為電子向列相,其微觀機理是理解高溫超導材料中複雜電子態相圖及新奇量子行為的基礎之一。儘管已有實驗從電荷的角度揭示鐵基超導材料中電子向列相從母體到最佳摻雜附近樣品均普遍存在,但其他實驗和理論表明從軌道的角度也同樣可以造成類似的電子態對稱性破缺。此外,一些實驗證據則表明雜質散射造成的局域各向異性同樣可以出現類似特徵。因此,有關鐵基超導材料中電子向列相的物理起源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從自旋的角度給出電子向列相的決定性證據也一直處於空白,許多物理機制仍待深入理解。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魯興業、碩士生張睿、羅會仟副研究員、戴鵬程研究員等人利用非彈性中子散射實驗手段,首次從自旋角度針對電子型摻雜鐵基超導體BaFe2-xNixAs2中電子向列相問題開展了相關研究。原則上,在未加偏置壓力的孿晶樣品中,其a方向和b方向將無法區分,兩類具有90°對稱的晶體疇區將在二重對稱的低溫正交相下形成四重對稱的低能自旋漲落(見圖2 A),和高溫四方相下的對稱性完全相同(見圖2 C)。因此,要從自旋角度揭示電子向列相的存在必須在退孿晶樣品上進行測量。他們首先發展了一套適合中子散射實驗的退孿晶實驗裝置,通過在結構相變溫度Ts之上沿著晶體b軸加偏置壓力,單晶樣品在Ts之下將保持單疇區形態,這構成了研究電子態平面內各向異性的技術基礎 (見圖2 D)。通過選取樣品和中子束流的相對位置,就可以研究兩個位於四重對稱位置的倒空間點Q=(1, 0, 1)(對應實空間a方向)和(0, 1, 1)(對應實空間b方向)處的低能自旋漲落。他們首先確認母體材料BaFe2As2在低溫正交相中低能磁激發僅存在於Q=(1, 0, 1)反鐵磁點,即是二重對稱的(見圖2 B)。隨著溫度升到Ts=TN=138 K之上,Q=(0, 1, 1)點的磁激發也開始出現,但其強度要遠小於Q=(1, 0, 1)點,兩者的差異持續到了160 K左右(見圖3),遠遠高於結構相變溫度,這種自旋激發態的對稱性破缺是自旋向列相的典型特徵。接下來他們在欠摻雜樣品BaFe1.915Ni0.085As2(Ts=58 K,TN=44 K)中同樣觀測到了高溫四方相下具有二重對稱性的自旋激發並發現其持續到了 80 K,說明自旋向列相在欠摻雜樣品中也同樣存在。最後他們在不存在結構相變和磁相變的過摻雜樣品BaFe1.88Ni0.12As2(一直是四方相)中開展了類似的實驗,證實該樣品中自旋激發差異已經完全消失,即自旋激發恢復了四重對稱態。通過對比電阻各向異性的測量結果,他們發現自旋激發差異產生的溫度點和摻雜區間與電荷角度揭示的向列相結果高度一致(見圖4),這說明電輸運測量觀測到的電子向列相和中子散射觀測到的自旋向列相之間具有相同的物理起源。這一系列中子散射研究首次從自旋角度確證了電子向列相的存在,並為其微觀物理起源解釋提供了重要實驗依據,對理解高溫超導體中電子向列相乃至贗能隙的形成有重要參考意義。該項研究工作於2014年7月31日在美國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詳見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51853】。

  上述研究工作中的非彈性中子散射實驗與德國慕尼黑的Heinz Maier-Leibnitz Zentrum (MLZ) 研究所的J. T. Park博士合作完成,在理論方面與美國萊斯大學的斯其苗教授和A. H. Nevidomskyy教授開展了密切合作。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美國相關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圖1. BaFe2-xNixAs2晶體結構及ab面內磁結構

圖2. 零壓力和有限偏置壓力下BaFe2As2母體的磁激發分布,其中D為退孿晶實驗裝置

 

圖3. BaFe2As2母體低能自旋激發在Q=(1, 0, 1)和(0, 1, 1)處差異持續到160 K並與電阻結果對應

圖4. 自旋向列相與平面內各向異性電阻在相圖中的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性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高溫超導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目前已發現的銅氧化物和鐵砷化物兩大高溫超導家族中,母體均具有長程反鐵磁序,隨著空穴/電子摻雜的引入而壓制靜態反鐵磁序並出現高溫超導電性,而動態的反鐵磁漲落則存在於整個相圖區域。這一圖像促使人們相信反鐵磁漲落在高溫超導微觀機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何理解磁激發與超導電性之間的關係卻存在許多疑問。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為理解高溫超導機理提供新角度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趙俊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鐵硒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非常規超導體包括銅氧化物、鐵基、重費米子以及部分有機超導材料等,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磁性相互作用,且超導機制不能用傳統的基於聲子媒介形成的庫伯電子對凝聚圖像(簡稱BCS理論)來解釋,至今仍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的難題之一。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過去,在許多非常規超導體的中子散射實驗中,磁性激發模被發現在特定能量值受超導配對影響得到顯著增強,這一現象被學界稱為中子自旋共振,其共振能量和超導臨界溫度也被發現呈線性標度關係,使得中子自旋共振模被認為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普適機理的一個關鍵。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基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周興江研究組和其他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系統,對鐵基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及超導能隙對稱性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鐵基超導體發現後不久,他們率先研究了鐵基超導體的能帶結構和費米面。
  •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
    完成人:趙忠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仙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楠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聞海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超導是21世紀能源領域戰略性的技術儲備之一。探索和發現新型高溫超導體並研究其物理機制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 物理所合作研究取得對唯一尖晶石氧化物超導體的最新認識
    目前沒有高質量的LTO單晶,多晶樣品上獲得的比熱數據以及Andreev反射譜表現出傳統BCS電-聲相互作用超導體的實驗特徵,但軟X射線散射和核磁共振等測量發現該體系中存在較強的電子-電子關聯。那麼是否類似於其它高溫超導體,自旋/軌道漲落在LTO超導機制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LTO的另一個典型特徵是它的Ti原子晶格基本單元呈四面體構型,不利於長程反鐵磁序的出現。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 中科大陳仙輝小組最新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陳仙輝小組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新華網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5月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
  • 《科學》: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孫聞)「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此為題發表評述,報導了我國物理學家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中所開展的富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中國人獨領風騷。    成果井噴源於自由探索和跨界關注    超導是物理世界中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 物理所等發現與「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新型稀磁半導體
    近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實驗室靳常青研究組在基於自旋和電荷分別注入機制的稀磁半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一類新的具有「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的稀磁體(Ba,K)(Zn,Mn)2As2,得到居裡轉變溫度(Tc)高達180K以上的稀磁半導體。
  • 進展| 新型CuAs基超導體探索取得進展
    自2008年鐵砷基超導體(LaFeAsO1-xFx)被發現後,(Ba1-xKx)Fe2As2,FeSe和KxFe2Se2等高溫超導體的湧現極大地推動了超導物理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在鐵基超導體中,超導物性決定單元是反螢石型的[Fe2X2]2-(X=As, Se)層,當其中的Fe原子被Ni或Co替代後,自旋密度波或磁相變和結構相變等被抑制,出現超導,並且Tc先增加後減小,表現出dome形狀的超導相圖。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摻雜區域會出現量子臨界相變、nematic(向列相)和線性電阻率等新奇物性。
  • 物理所等揭示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的馬約拉納零能模是當前人們關注的前沿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洪、中科院院士高鴻鈞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Liang Fu通力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Te0.55Se0.45單晶樣品上發現了伴隨馬約拉納零能模出現的渦旋束縛態能級序列半整數嬗移,反映了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 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和機理的統一認識(一)
    上述工作統一了對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的認識,即超導電子配對均可能來自於排斥勢引起的電子配對,在弱耦合情況下可以理解為電子之間交換了反鐵磁自旋漲落,這一統一的物理圖像對鐵基超導機理的解決將起到推動作用。然而這個方法只有在存在一套費米面系統中才有用,對於鐵基超導體並不適用,因為鐵基超導體具有多套費米面,而且每套費米面是近似對稱的圓形,費米速度一致而且能隙符號相同。對於S±模型,前期有一些實驗證據,如直接通過準粒子相干散射(quasiparticle interference,簡稱為QPI)斑紋強度在磁場下的變化,以及非直接的非彈性中子散射實驗觀察到的磁共振峰。
  • 什麼是鐵基高溫超導體
    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翻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最先發現的LnFeAsO(1111體系,Ln為鑭系元素)家族,之後相繼發現了以BaFe2As2為代表的122體系,LiFeAs為代表的111體系以及FeSe為代表的11體系.這四個體系構成鐵基超導體的基本結構類型,它們均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與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不同,鐵基超導體的母體雖然也大多具有反鐵磁結構,但卻表現為導電性較差的金屬特性。因此,關於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關聯的強弱以及Mott絕緣體圖像是否仍然適用於鐵基超導體,一直存在著爭議。
  • 新超導體研究國際領先
    本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物理學家在新超導材料――鐵基超導體研究中開展了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的3個研究小組和中國科技大學的1個研究小組不僅分別製備出了鐵基超導材料,同時物理所對這一新材料的超導機理進行了探究。
  • 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孫聞)「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此為題發表評述,報導了中國物理學家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中所開展的富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這表明,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中國人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