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video:20180817日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對量子計算機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該成果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於816日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1937年,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預言了自旋為1/2的中性費米子,其反粒子是它本身,並認為是一種基本粒子。之後人們把這種神奇的粒子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並猜測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有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目前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帶電荷,理論上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是由粒子及其反粒子構成。近年來,理論研究表明在凝聚態物質中也可能存在遵守馬約拉納性質的準粒子,被稱為「固體宇宙」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當一個馬約拉納費米子被束縛在一「點」上時,會變成兩個馬約拉納任意子,具有奇特的非阿貝爾統計,可用來構造拓撲量子比特,應用於自容錯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相較於傳統計算機具有更快的運行速度與更大的計算量。然而,制約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傳統的量子比特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而發生退相干,從而導致計算的失敗;而基於馬約拉納的任意子的拓撲量子計算機對於環境的這種局部擾動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自身帶有高容錯的秉性。因此,在材料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對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在凝聚態物質中,人們在多種系統中嘗試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但具有非常大的難度和挑戰性,也是國際科技界激烈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之一。理論上預言在p波超導體的激發態中可以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然而至今仍缺少直接證據證明p波超導體的存在。2008年,傅亮等人指出,當把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放在一起時,這個系統就具有類似p波超導體的性質。基於該思想,2012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Kowenhoven研究組,201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Yazdani研究組,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研究組,2016年丹麥玻爾研究所Marcus研究組,分別宣稱找到了馬約拉納任意子的證據。2017年美國加州大學王康隆、史丹福大學張首晟等人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體系發現了半個量子電導,提供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證據。然而,這些馬約拉納任意子/費米子存在的體系都需要構造異質結構,其工藝複雜,並且需要極低溫(小於1K)條件。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丁洪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鐵基超導體(FeTe0.55Se0.45Tc=15K)中發現超導拓撲表面態,其中最有力的證據發表在20183月的《科學》上。 

  這次關於馬約拉納零能模探索的重大突破,物理所、國科大高鴻鈞研究組博士研究生王東飛、範朋等與丁洪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孔令元等,利用高鴻鈞研究組自主設計、集成研製的超高真空-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分子束外延-低能電子衍射聯合系統,對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顧根大研究組提供的高質量FeTe0.55Se0.45樣品展開了系列探索,並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傅亮進行了理論合作。研究發現,在該樣品的磁渦旋中心「點」存在不隨空間位置劈裂的零能束縛態,變溫以及變磁場的數據最終確定位於磁渦旋中心的束縛態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並且不與其它的準粒子態混合,馬約拉納成分純度很高。進一步實驗發現該馬約拉納任意子在6T以下磁場以及4K以下溫度都能穩定存在。 

  這是首次在單一塊體超導材料中發現高純度的馬約拉納任意子,能在相對高的溫度下實現,不容易受到其他準粒子的幹擾。同時,這也預示著在其它的多能帶高溫超導體裡也可能存在馬約拉納任意子,為馬約拉納物理的研究開闢新的方向。該馬約拉納零能模具有高純度、高溫度的特點且結構簡單,更容易實現對馬約拉納任意子的編織操縱,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王東飛、孔令元和範朋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高鴻鈞、丁洪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支持。 

  論文連結 

1.FeTe0.55Se0.45樣品表面的磁通渦旋以及在磁通渦旋中心觀察到的零能束縛態

2.零能束縛態的空間分布與理論上關於馬約拉納束縛態的空間分布預言一致

3.零能束縛態的隧穿電導以來與溫度依賴實驗符合馬約拉納束縛態的相關性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對未來量子計算機...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研究和構建高度穩定、高容錯的量子計算機具有極其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7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任意子,即馬約拉納零能模,對於未來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 馬約拉納任意子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被發現
    本報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吳月輝)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 中科院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天使粒子魅影,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
    國際物理學界追尋正反同體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已有80多年,近日,它的魅影出現在鐵基超導體上。這意味著,人類距離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一步。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相關論文當天凌晨在線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 物理所等揭示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的馬約拉納零能模是當前人們關注的前沿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洪、中科院院士高鴻鈞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Liang Fu通力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Te0.55Se0.45單晶樣品上發現了伴隨馬約拉納零能模出現的渦旋束縛態能級序列半整數嬗移,反映了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與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不同,鐵基超導體的母體雖然也大多具有反鐵磁結構,但卻表現為導電性較差的金屬特性。因此,關於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關聯的強弱以及Mott絕緣體圖像是否仍然適用於鐵基超導體,一直存在著爭議。
  • 進展 | 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近幾年來,在拓撲非平庸的鐵基超導材料中研究馬約拉納零能模是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丁洪研究員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As4單晶樣品上發現了拓撲非平庸的狄拉克表面態,並在超導渦旋中觀察到了伴隨著整數量子化能級序列的渦旋束縛態的馬約拉納零能模。
  • 進展|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近幾年來,在拓撲非平庸的鐵基超導材料中研究馬約拉納零能模是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丁洪研究員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As4單晶樣品上發現了拓撲非平庸的狄拉克表面態,並在超導渦旋中觀察到了伴隨著整數量子化能級序列的渦旋束縛態的馬約拉納零能模。
  •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
    探索和發現新型高溫超導體並研究其物理機制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項目團隊基於共同的興趣和科學目標,在趙忠賢院士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和帶領下,在中科院、基金委和科技部等有關方面項目持續支持下,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合作,在鐵基超導體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什麼是鐵基高溫超導體
    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翻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最先發現的LnFeAsO(1111體系,Ln為鑭系元素)家族,之後相繼發現了以BaFe2As2為代表的122體系,LiFeAs為代表的111體系以及FeSe為代表的11體系.這四個體系構成鐵基超導體的基本結構類型,它們均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然而針對鐵基超導體自旋共振色散關係的研究還非常少,僅在122體系中觀測到了朝上型色散,與自旋激子圖像的預言吻合。他們發現儘管該材料具有類似其它鐵基超導體的多帶特徵,但其能帶結構、費米面組成和超導能隙卻比較獨特。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目前,幾乎所有的鐵基超導體系都觀測到了自旋共振現象,自旋共振能量ER與超導臨界溫度Tc基本成正比關係:ER=4.9kBTc,略低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中的比值(ER=5.8kBTc)(圖1(h))。然而針對鐵基超導體自旋共振色散關係的研究還非常少,僅在122體系中觀測到了朝上型色散,與自旋激子圖像的預言吻合。
  • 中國科大陳仙輝小組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新華網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5月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
  • MIT首次在金中發現馬約拉納粒子,有助於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研發
    麻省理工團隊首次在金中發現馬約拉納粒子,有助於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研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日前成功在一種常見金屬——「金」(沒錯,就是金子的金)的表面,實際觀察到了馬約拉納粒子,證明了其存在。論文共同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的 Patrick Lee 認為,鑑於他們已經成功發現,並在一定程度了探究了「馬約拉納粒子的可拓展性」,下一步的有關研究方向或是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比特開發。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如此重要的領域,中國科學家自然不能缺席。自2008年以來,他們將目光逐步對準了鐵基高溫超導體。這種超導體以鐵為關鍵化學元素,與1986年歐洲科學家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相比,在工業上更加容易製造,同時還能夠承受更大的電流,具有更廣泛的應用。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