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首次在金中發現馬約拉納粒子,有助於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研發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團隊首次在金中發現馬約拉納粒子,有助於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研發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日前成功在一種常見金屬——「金」(沒錯,就是金子的金)的表面,實際觀察到了馬約拉納粒子,證明了其存在。這為高 「容錯」 型量子計算機研發開啟了新的可能。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費米粒子(Fermions)是物理學中的一種基本粒子,一切自旋(Spin)為 1/2 的粒子,比如電子、質子和中子,其實在分類上都是費米粒子。費米粒子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物理學家保羅 · 狄拉克(Paul Dirac) 提出,認為每個費米粒子在宇宙中都存在著一個與之相對的反粒子。

後來到了 1937 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艾託爾 · 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認為費米粒子中有些粒子,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馬約拉納粒子,與其反粒子在各項性質上其實是無法區分的。這後來在物理學界掀起了一股尋找馬約拉納粒子的熱潮,甚至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此前已有理論認為,中微子就是馬約拉納粒子的一種,但沒有實證。除此之外,也有理論提出,馬約拉納粒子或能在一些特殊條件下在固體中被觀察到。而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給出了實證。

圖 | 此次研究中,「金」表面的馬約拉納粒子想像概念圖。(來源:stock images)

該研究通過設計並培養在超導材料 「釩」 上生長的納米級金絲,在金絲上層表面檢測電導率確認材料的超導區域,然後再觀察在這些金絲上所分布的,具有 「磁性」的微型硫化銪(Europium Sulfide,其磁性能提供產生馬約拉納粒子的磁場)「小島」,並最終成功在能譜中檢測到了代表著 「馬約拉納粒子存在」 的接近零的能量特徵信號。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資深研究員 Jagadeesh Moodera 說:「很久以來,我們都在想盡辦法想在實驗中實際檢測到馬約拉納粒子的存在,而現在我們做到了,且證明了它們可被以一種穩定的方式輕鬆拓展。」

論文共同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的 Patrick Lee 認為,鑑於他們已經成功發現,並在一定程度了探究了「馬約拉納粒子的可拓展性」,下一步的有關研究方向或是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比特開發。

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過程中,此前就曾有人提出過 「將馬約拉納粒子當做量子比特」 的想法,即一個量子比特由一對馬約拉納粒子構成,計算中可能出現的 「噪聲」 只會影響兩個馬約拉納粒子中的一個,從而使另一個正常工作,讓量子計算機免受 「噪聲」 影響,持續計算。

然而,雖然人們以前一直致力於在半導體,或超導材料中尋找因材料超導而導致的粒子分裂所可能會產生的馬約拉納粒子,而且就在此次研究發表前,科學家們還很難將這種超導材料的大小按量子計算所需的比例在材料生長過程中放大,以確實地觀察到馬約拉納粒子並對其加以利用。

Patrick Lee 在大概 10 年前帶一個研究生做項目的時候,萌生了 「或許我們也可以從常見類金屬材料中試試看能不能找到馬約拉納粒子」 的想法,其背後的邏輯在於,金屬在與超導體相鄰時會變得超導,而在實驗中,科學家們也經常會將包括金在內的各種金屬製成超導材料,而如果我們能將金制為超導材料,並檢測其表面(材料頂層)的原子狀態,金就有可能能被作為一個 「乾淨」 的、用以檢測馬約拉納粒子是否存在的精確原子系統。而根據 Jagadeesh Moodera 此前在鐵磁絕緣子上研究,如果這種絕緣子被放在超導金的表面,研究人員就很有可能能在其中發現馬約拉納粒子存在的證據,而這也最終讓發現了這一點的 Patrick Lee 和 Jagadeesh Moodera 走到了一起。

Jagadeesh Moodera 說:「除了確實發現馬約拉納粒子的存在,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我們在此次研究中的材料製備方法較傳統的『基於半導體生成量子位』的方法更為穩定,材料本身只是一個將金放置在鐵磁體與超導體間的『三明治』結構,而這也使其在造價上具有相對來說更可能被商業化的優勢。」

論文共同作者,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現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工作的 Peng Wei 認為,研究的下一個方向或將主要針對如何掌控和利用馬約拉納粒子。Peng Wei 說:「能實際在常見金屬這樣的通用性更高的平臺中觀察到馬約拉納粒子十分重要,這為我們以後對其加以利用打下了基礎,而現在我們既然已經成功做到了這一點,研究的下一個目標就要考慮該如何用馬約拉納粒子構建量子比特了,而我們目前對此也已經有了一些構想。」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對未來量子計算機...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研究和構建高度穩定、高容錯的量子計算機具有極其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7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 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video:20180817日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對量子計算機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之後人們把這種神奇的粒子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並猜測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有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目前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帶電荷,理論上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是由粒子及其反粒子構成。近年來,理論研究表明在凝聚態物質中也可能存在遵守馬約拉納性質的準粒子,被稱為「固體宇宙」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任意子,即馬約拉納零能模,對於未來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 馬約拉納任意子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被發現
    本報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吳月輝)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 量子粒子大觀:狄拉克、外爾和馬約拉納
    美國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這種神秘莫測的粒子,這不僅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還有助於科學家們進一步弄清暗物質的性質。」其實當時普林斯頓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的並不是馬約拉納費米子,而是馬約拉納零能模。(到底有沒有真的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目前還有爭議。)馬約拉納零能模有助於量子計算,但和暗物質毫無關係。而馬
  • 中科院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天使粒子魅影,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
    這意味著,人類距離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一步。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相關論文當天凌晨在線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量子計算機首次模擬高能粒子碰撞實驗
    【圖注】研究人員實現量子模擬時所用的離子阱。物理學家首次在量子計算機上完整模擬了一次高能物理實驗,重現了粒子和反粒子對的產生。量子計算機仍處於研發的最初的階段,它們可以利用物體能夠同時處於多個狀態的的物理特性,將信息編碼在「量子比特」裡,而不是只有開啟或關閉兩種狀態的經典比特。一臺由量子比特構成的計算機可以同時進行多個計算,在完成某些任務時要比普通計算機快得多。
  • 麻省專家首次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人類或迎來量子時代
    趣味探索訊 好消息,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在金屬表面發現了神秘馬約拉納費米子,一種尋找了近百年的粒子,這是馬約拉納費米子首次被證實在金屬表面。如果約拉納費米子被成功應用在量子計算機上,那麼人類或迎來量子計算機時代。在粒子物理學中,費米子是一類基本粒子,包括電子,質子,中子和夸克,所有的這些粒子構成了物質的基礎。
  • 「天使粒子」馬約拉納,80年苦尋,中國科學家終於抓住它的尾巴
    但上述實驗中沒有一個能為無中微子過程提供正面的結果。就這樣兜兜轉轉 80 年,科學家對於證實馬約拉納粒子存在的研究還是處於原地踏步階段,直到清華大學薛其坤的一項重大成果讓馬約拉納粒子的研究出現了突破口。那就是薛其坤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華裔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可用來構建超強量子計算機
    當粒子和反粒子相撞時,它們會相互湮滅,進而釋放出能量。果不其然,幾年後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反物質粒子(即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反物質很快就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在1937年,另一位著名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他預測在一個名為費米子(包括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和夸克)的粒子類別中,應該存在一類自身沒有反粒子的粒子。
  • 中國科大首次量子模擬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韓永建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自主研製的光學量子模擬器研究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交換特性,實現了具有拓撲特性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並演示了拓撲量子計算的普適量子門操作。
  • 「天使粒子「再現有力證據,我們距造出量子計算機近在咫尺了嗎?
    根據已經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的研究,目前已明確的證據表明Majorana費米子(馬約拉納零模)的存在。它是一種基本粒子,並是自己的反粒子,也被稱為「天使粒子」。圖丨微軟研究所中為納米級電路而建的無塵室Majorana費米子的獨特性質意味著它們可以被用以製造錯誤率更低的量子計算機,甚至是製造出可以推向市場的成品。
  •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新華社舊金山7月20日電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科學家張首晟等人20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對量子計算也具有重要意義。
  • 馬約拉納:是未來物理的天使還是幽靈?
    直到1937年應聘那不勒斯大學理論教授的位置,才在朋友的催促下發表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篇文章[1],然後神秘失蹤。 馬約拉納在這篇文章中預言了一種可能的自然界組成的基本單元,現在習慣稱為馬約拉納粒子。這是一種中性無任何(電)荷的、滿足相對論量子力學、自旋1/2的粒子,可以看作是狄拉克粒子的一半。迄今為止,實驗上也沒有這種粒子存在的確切證據。
  • 張首晟發現天使粒子?那麼誰是馬約拉納?……
    這個重要發現是: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這個新發現的粒子,被張首晟院士命名為「天使粒子」。  這裡瞬間就出現了兩個物理學家的名字:「費米」與「馬約拉納」。其中對於費米大家都比較熟悉,他是實現人工核反應堆(原子彈)的首席科學家,也是李政道先生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時候的博士論文導師,那麼,問題來了——  誰是馬約拉納?
  • 科學家首次發現「天使粒子」!存在沒有反粒子的粒子,顛覆正反對立的世界觀
    這一題為《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超導體結構中的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式》的論文宣稱,成果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馬約拉納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
  • 五種「並不存在」卻能改變世界的粒子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列出了5種「並不存在」卻能改變世界面貌的準粒子。 聲子:電動牛仔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它是其他粒子的質量來源。至此,62種基本粒子已經全部被發現,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也得以完善。 但如果沒有聲子(phonon),這一切不可能發生。
  • 中國科大利用量子模擬揭示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統計特性
    該實驗室李傳鋒、許金時、韓永建等與其合作者利用線性光學量子模擬器,首次實驗揭示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非阿貝爾量子統計特性,並進一步演示了編碼到馬約拉納零模的量子信息對局域噪聲的免疫特性,為實現拓撲量子計算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該研究成果於10月2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文章第一作者為許金時。
  • 馬約拉納:從「天使粒子」回溯天才頭腦—新聞—科學網
    隨即,「發現天使粒子」刷爆了媒體圈,然而,這一提法在「行家」眼裡卻並不準確—— 在答應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徐飛虎建議記者先閱讀「果殼科學人」的一篇原創文章《馬約拉納費米子被發現?論文作者和凝聚態物理學家們沒這麼說》,文中說,「現在所有的發現都不是真正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而是發現了符合馬約拉納費米子性質的激發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