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可用來構建超強量子計算機

2020-12-05 TechWeb

華裔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可用來構建超強量子計算機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1日消息,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及其團隊今天凌晨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的存在。

張首晟

改變世界基礎物理

1928年,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做出了一項驚人預測,即宇宙中每個基本的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當粒子和反粒子相撞時,它們會相互湮滅,進而釋放出能量。果不其然,幾年後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反物質粒子(即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反物質很快就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1937年,另一位著名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他預測在一個名為費米子(包括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和夸克)的粒子類別中,應該存在一類自身沒有反粒子的粒子。

一個包括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小組如今表示,他們已經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確鑿證據。史丹福大學與加州大學聯手在實驗室對奇特的物質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最終獲得了這一發現。

這一研究小組由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副教授夏晶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領導,他們根據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及其同事提議的計劃實施了這項研究。該小組在7月2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作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這篇研究論文的高級作者之一,張首晟表示:「我們的團隊準確地預測了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地方,以及尋找哪些東西作為這種粒子存在的確鑿證據。這一發現終結了基礎物理學領域最全面的科學探尋之一,而這種探尋跨越了80年。」

張首晟還表示,對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尋找更多是出於知識層面的考慮,但這種探索對開發性能可靠的量子計算機具有現實意義,儘管這種未來距離我們還十分遙遠。

張首晟研究團隊觀察到一種被稱為「手性」費米子的特殊馬約拉納費米子,因為它僅沿著一個方向的一維通路移動。研究人員表示,儘管產生「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實驗非常難以設計和實施,但它們產生的信號是準確無誤的。

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下屬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主任湯姆·德沃勒烏克斯(Tom Devereaux)表示:「這項研究標誌著對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多年探尋達到了高潮。」張首晟是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首席研究人員。

張首晟團隊提出的搜尋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實驗平臺

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弗蘭克·威爾茨克(Frank Wilczek)表示:「這似乎是對全新事物的清晰觀察」,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物理學家已經思考很長一段時間了,即馬約拉納費米子可能存在於這項實驗使用的材料中。但是,他們把以前從未被放在一起的幾個元素結合了起來,以這種清晰且可靠的方式來觀察這種新型量子粒子,稱得上是真正的裡程碑。」

尋找「準粒子」

馬約拉納的預測僅適用於不含電荷的費米子,如中子和中微子。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子的反粒子,但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微子可能就是自己的反粒子,目前還有四個實驗正在進行中,包括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濃縮氙觀測站(Enriched Xenon Observatory)實施的EXO-200項目。但是,這些實驗的難度非常大,估計十年內都不會有答案。

大約10年前,科學家意識到在探索材料物理學的一些實驗中,也可能會產生馬約拉納費米子,於是一場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競賽開始了。他們一直在尋找的是「準粒子」——由超導材料中電子的集體行為產生的粒子式激發,其以100%的效率傳導電力。

根據愛因斯坦著名的E = mc2方程式,產生這些準粒子的過程類似於能量在真空中變成短命「虛擬」粒子並再次變回能量的方式。雖然準粒子不像自然界中發現的粒子,但它們仍然被認為是真正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在過去五年裡,科學家通過這種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功,並且報告說他們在涉及超導納米線的實驗中看到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籤名。但張首晟表示,在這些情況下,準粒子遭到「束縛」——被固定在一個特定的地方,而不是在空間和時間上傳播,因此很難判斷其他作用產生的影響是不是研究人員看到的信號。

發現確鑿證據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最新實驗中,研究小組將兩個量子材料(超導體和磁拓撲絕緣體)的薄膜堆疊在一起,並將電流通過它們全部導入冷藏真空室。

最上面的薄膜是超導體,底部則是一種拓撲絕緣體,它僅沿著表面或邊緣傳導電流,而不是通過中間。將它們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超導拓撲絕緣體,電子沿著沒有阻力的材料表面的兩個邊緣活動,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車。

張首晟的想法是通過添加少量磁性材料來調整拓撲絕緣體。這使得電子沿著表面的一個邊緣單向流動,然後再沿著相反的邊緣反向流動。然後,研究人員在堆疊的薄膜上掃過一塊磁鐵。這使得電子的流動變慢,停止並改變方向。這些變化並不穩定,但發生在陡峭的臺階上,就像是樓梯上的相同臺階一樣。

在這種循環的某些階段,馬約拉納準粒子出現了——成對出現在超導層之外,像電子一樣沿著拓撲絕緣體的邊緣傳播。每對準粒子中都有一個成員偏離軌道,使得研究人員可以輕鬆測量單個準粒子的流動。像電子一樣,它們的速度突然減慢,停止並改變了方向。這些恰恰是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的確鑿證據。

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希奧爾希奧·格雷塔(Giorgio Gratta)曾在設計和規劃EXO-200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表示這些實驗結果不太可能對確定中微子是否是其自身反粒子的努力產生影響。

格雷塔說:「他們觀察到的準粒子基本上是在一種表現為馬約拉納粒子的材料中的激發。但是它們不是基本粒子,而是以人造的方式在一個專門準備的材料中製造出來的。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在宇宙中。另一方面,中微子無處不在,如果它們被發現是馬約拉納粒子,我們將會用行動證明,大自然不僅使得這種粒子成為可能,而且已經用它們填滿了宇宙。」

他補充說:「更令人感興趣的是,物理學中的類比已經證明是非常強大的證據,即使它們是非常不同的東西、非常不同的過程,也許我們可以用其中一個來理解另一個,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些我們也覺得有趣的東西。」

「天使粒子」

張首晟,將來馬約拉納費米子可以用來構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而這些量子計算機沒有被環境噪聲所淹沒。由於每個馬約拉納費米子基本上只相當於亞原子粒子的一半,所以一個量子位的信息量可以存儲在兩個獨立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中,進而減少了一些可能擾亂它們的機會,同時也使得它們丟失了自身所攜帶的信息。

張首晟暫時參考2000年暢銷書《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內容,將其團隊發現的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angel particle)。在這部暢銷書中,一個秘密組織計劃用定時炸彈炸毀梵蒂岡,而這顆炸彈的威力來自於物質與反物質湮滅產生的反應。張首晟指出,與書中情節不同的是,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編譯/清辰)

相關焦點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06 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 2007 年 「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科學家首次發現「天使粒子」!存在沒有反粒子的粒子,顛覆正反對立的世界觀
    今天凌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裔科學家王康隆、史丹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寇煦豐等團隊合作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重大發現。這一成果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何慶林實驗團隊主導。
  • 楊振寧弟子、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首晟突然離世,發現「天使粒子」,多...
    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史丹福大學校友透露,「(張首晟教授)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也就是周五他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研究論文的資深作者之一及理論物理學家張首晟說,「這個發現總結了基礎物理學中最密集的搜索之一,跨越了80年。」儘管對著名的費米子的搜尋似乎比實際更加智能化,但他補充說,誠然這還在遙遠的未來,但它對構建穩健的量子計算機具有現實意義。研究團隊觀察到的特別類型的馬約拉納費米子被稱為「手性」費米子,因為它沿著一個方向在一維通路移動。
  •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7.22 星期六     新華社舊金山7月20日電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科學家張首晟等人20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對量子計算也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天使粒子魅影,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
    丁洪 新華網 資料圖主導此項研究的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單一材料,在比其他複合材料都要高的工作溫度中觀測到了更純的馬約拉納費米子模。目前,丁洪團隊正在嘗試利用這種準粒子編織拓撲量子比特,一旦成功,拓撲量子計算機將走向現實,無疑是諾獎級別的成果。
  • 「天使粒子」被發現?80年前的預言成真
    理論物理學家,同時也是該論文的作者之一的張首晟說,「這個發現令基礎物理學最熱門的探索之一終於告一段落,而我們為了找到它已經努力了八十年。」儘管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發現看起來應該是理論意義多於實踐意義的,但張首晟說,它可能對構建穩定的量子計算機有所幫助,當然,這是非常遙遠的以後的事了。
  • 天使粒子被他發現,人類偉大進步,楊振寧都被嚇到了!
    新華社舊金山7月20日電(記者 馬丹)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裔科學家王康隆、史丹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寇煦豐等團隊合作在《科學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張首晟以「天使粒子」為團隊新發現的這種獨特費米子命名。他說,過去學界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張首晟說。  影響  具重要應用價值 使量子計算成現實  神秘「天使粒子」的發現有怎樣的價值?
  • 「天使粒子「再現有力證據,我們距造出量子計算機近在咫尺了嗎?
    它是一種基本粒子,並是自己的反粒子,也被稱為「天使粒子」。圖丨微軟研究所中為納米級電路而建的無塵室Majorana費米子的獨特性質意味著它們可以被用以製造錯誤率更低的量子計算機,甚至是製造出可以推向市場的成品。而目前,其他公司的設計都存在因計算錯誤率過高而無法被實用的情況。微軟目前正在嘗試用Majorana費米子來製備量子位。
  • 「上帝粒子」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在北京舉辦記者招待會宣布了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將這種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該發現刊登於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上海7月25日電 題: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王琳琳、周琳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告說,多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首次發現了被稱為「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證據
  • 「天使粒子」,是夢幻還是現實
    2017年,王康隆、張首晟等多位華人科學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首次報導,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也被稱為「天使粒子」,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在粒子物理領域,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粒子,對應的反粒子就是其本身。因為其獨特的性質可以用來建造拓撲量子計算機,所以物理學家對馬約拉納費米子有著極大的興趣。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楊振寧弟子、55歲華裔科學家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家人稱其生前長期與抑鬱症鬥爭 2007年,其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7年,其發現的「天使粒子」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在楊振寧先生創辦的高等研究院工作。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新聞—科學網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上帝粒子」之後 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王康隆等實驗團隊依照張首晟的理論預測,成功發現了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為持續了整整80年的科學探索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丹.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張首晟說:  「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過去我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
  • 物理學家張首晟因抑鬱症意外去世,曾發現天使粒子 | 獨家視頻
    除了科學家身份以外,張首晟也是一名投資人,他於2013年創立了丹華投資,專注於投資最具顛覆性的創新科技和商業模式,並搭建起斯坦福、矽谷和中國的橋梁。2017年7月,張首晟與其他幾位華人科學家宣布發現「天使粒子」,這是繼「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量子物理的又一裡程碑發現。
  • 「天使粒子」是不是真實的粒子
    【科普小博士】  作者:李劍龍  日前,有媒體報導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在京宣布,他和何慶林、王康隆等共同發現「天使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但旋即有多位物理學家指出:此粒子非彼粒子,這次發現的並不是一種基本粒子,而是通過設定各種外部條件讓電子按照某一特殊的方式運動,使其看起來像一種新的粒子。    自然界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但是基本粒子太多了。為了區分清楚,物理學家根據粒子的不同性格,將其分成兩大類:可以相互擠在一起也不抱怨的,叫作玻色子,比如光子;不喜歡扎堆、愛各走各路的,叫作費米子,比如電子。
  • 張首晟團隊發現號稱「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改變世界基礎物理1928年,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做出了一項驚人預測,即宇宙中每個基本的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當粒子和反粒子相撞時,它們會相互湮滅,進而釋放出能量。果不其然,幾年後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反物質粒子(即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反物質很快就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