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粒子」,是夢幻還是現實

2020-12-03 觀察者網

【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2017年研究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也被稱為「天使粒子」,可能僅僅是虛驚一場。

2020年1月3日,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常翠祖領導的團隊在《科學》期刊發表文章,該團隊研究了超過36種類似於2017年成果報告中用於產生「天使粒子」的設備樣本,卻得到不同的結果,在相似的實驗平臺中觀測的結果並非由於「天使粒子」導致。

「天使粒子」的概念由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張首晟提出。2017年,王康隆、張首晟等多位華人科學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首次報導,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也被稱為「天使粒子」,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在粒子物理領域,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粒子,對應的反粒子就是其本身。因為其獨特的性質可以用來建造拓撲量子計算機,所以物理學家對馬約拉納費米子有著極大的興趣。

馬約拉納費米子 正反同體

物理學中,構成物質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理屬性前提下最小體積物質。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現有最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也不能觀察到。

1928年,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宇宙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反粒子——電荷相反的「雙胞胎」。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他們會湮滅,同時釋放出能量。幾年後第一個反物質——電子的反粒子被發現。從此,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認為是絕對真理。

不過,會不會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說正反同體的粒子?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猜測,在費米子這類粒子中,應該有一些粒子,自己就是自身的反粒子,即我們今天所稱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

馬約拉納費米子一直有個「最佳嫌疑人」,就是中微子,不過,證明這一點需要進行無中微子的beta雙衰變實驗,人類暫時還沒有能力達到相應的實驗精度。因此,一些科學家將目光從粒子物理轉向凝聚態物理。

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是大量粒子組成的凝聚態結構,一般無法直接觀測到單個粒子。不過,固體材料(比如金屬、非金屬、半導體、超導體)內部的自由電子,在合適的磁場、壓力、溫度等外部條件下,會產生特定的集體活動趨勢,可以看作是一個「準粒子」。

「準粒子」實際上是一種複雜系統的一種物理現象,它雖然不是「真」的粒子,但是其行為就像是一個粒子。

若馬約拉納費米子被證實 可助力拓撲量子計算機發展

若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猜想被證實,其在拓撲量子計算機的構建方面,將發揮巨大作用。根據筆者查詢的資料,武漢大學的學者於2017年在《中國經濟報告》發表一篇題為「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文章,就較為詳細地指出馬約拉納費米子在量子計算中的作用。

量子計算的實現面臨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一個量子比特的信息非常難以儲存,微弱的環境噪聲就能毀滅其量子特性。量子比特難以儲存的原因來自量子糾纏特性,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以電子的「自旋」為例,兩個相互糾纏的電子對,當其中一個順時針轉時,另一個就逆時針轉,量子糾纏可以預測相隔甚遠的電子對的狀態。

量子糾纏

如果你在某個時刻觀測到其中一個電子在順時針旋轉,那麼另一個在同一時刻必定是在逆時針旋轉。換句話說,如果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觀測,那麼你不只是影響了它,你的觀測也同時影響了它所糾纏的夥伴,而且這與兩個粒子間的距離無關。

馬約拉納費米子沒有反粒子,或者說相當於半個傳統粒子,這就提供了一種絕妙的可能性:一個量子比特能夠被拆成兩半,存儲在兩個距離十分遙遠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上。如此一來,傳統的噪聲極其難以同時以同樣的方式影響這兩個馬約拉納費米子,進而毀滅所存儲的量子信息,使通常非常脆弱的量子比特儲存方式變為穩固。

以馬約拉納費米子所構建的量子比特來進行信息的計算和存儲,其信息量可以存儲在兩個分離的、獨立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中。要破壞它們所存儲的信息必須同時對這兩個粒子進行同樣的幹擾。這樣的一個特性可以使拓撲量子計算和存儲過程減少外界的幹擾,存儲更加穩定,計算也具有容錯的特性。(該部分參考自《中國經濟報告》: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

發現天使粒子「腳印」 沒見其「真身」

多年來,物理學家為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展開了艱辛的探索。張首晟選擇以凝聚態物理為突破口,在2010年至2015年間發表三篇論文,給出了實現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體系及用以驗證的實驗方案。

而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學等實驗團隊,依照張首晟的理論預測並設計實驗,宣布發現了「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模」,並於2017年將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命名為「天使粒子 」。

王康隆、張首晟等科學家團隊於2017年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截圖自《科學》期刊

不過,文章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潘磊表示:「馬約拉納費米子本來是一個高能物理概念,是一種有質量的基本粒子。很多人認為中微子就是馬約拉納費米子,這裡要說明,現在所有的發現都不是真正看到了馬約拉納費米子,而是發現了『符合馬約拉納費米子性質的激發態』」。

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上面再疊加一個超導體,就會組成拓撲超導體,由此將找到「天使粒子」,但將磁性的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疊加並不簡單 圖自王康隆、張首晟等科學家團隊的期刊文章

「天使粒子」被發現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甚至有誤傳說它就是「準粒子」。而《科學中國人》就指出,「就連科研團隊本身,都未曾聲稱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而是將之稱之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模」,一字之差,大有文章」。簡單點說就是,發現了「腳印」,並沒有看見「真身」。

在《科學》期刊上的這篇文章,其表述的是該團隊在實驗中觀測到「一維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模」。實際上,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看到的是一個霍爾效應的「半整數平臺」,這是存在馬約拉納型準粒子的一個重要理論預言。對此,麻神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曾表示「這次實驗直接測到的是半整數量子化電導,它間接意味著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可能性」。

「天使粒子」的實驗觀測現象 可能因「短路」導致

2020年1月3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常翠祖等科學家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顯示在相似實驗平臺中觀測到的結果並不相同,他們只觀測到一種類似「短路」的現象。

常翠祖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最新發表的論文 截圖自《科學》期刊

常翠祖領導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團隊,嘗試重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團隊的實驗結果,卻發現「在毫米級的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與超導體的異質結中的半整數量子化電導平臺的邊緣電流不是由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導致」。

反常量子霍爾絕緣體與超導體的耦合機制形成一種新的拓撲量子態,超導體附著在反常量子霍爾絕緣體的上部(如左圖);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實驗表明,該裝置的幾何結構中使用的毫米大小的超導體產生了一個電短路,該現象不符合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理論預測(如右圖); 圖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官網

該研究團隊測試了三十幾種類似於2017年研究報告中用於產生「天使粒子」的設備樣本,但是此次重複實驗中的現象很難用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理論預言中的物理模型進行解釋。該研究團隊認為:由於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緊密接觸的超導體將兩側的量子反常絕緣體進行了簡單電學連接,這一「短路」電路導致了觀測到的半整數量子化電導平臺。簡單點說,新的重複實驗中,研究人員認為觀測到的半整數量子平臺由於「短路」造成,而並非由於「天使粒子」所致。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首任納米中心主任陳鴻渭(Moses Hung-Wai Chan)表示,「實際上,賓州大學和維爾茨堡的兩個實驗室使用多種設備配置獲得了完全一致的結果,這一事實使人們對理論上提出的實驗幾何的有效性產生嚴重懷疑,並質疑2017年觀察『天使粒子』的說法」。

不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莫蒂扎·凱亞爾哈(Morteza Kayyalha),也是此次重複實驗的參與者之一,表示,「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和超導性的結合是實現『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一個有吸引力的方案,不過,我們理論家同事需要重新思考設備的幾何結構」。

結束語

80多年的艱辛探索,馬約拉納費米子如魅影一般難以琢磨,它一度被斷定在凝聚態物理學界的熱門材料上留下「腳印」。因為涉及到拓撲量子計算機的構建,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研究更是意義非凡,但夢幻能否變成現實,有待時間的檢驗。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之後 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  「神秘的正反同體粒子,讓我們等了80年」   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
  • 是天使粒子還是太極粒子?第一作者何慶林有話說
    馬約拉納費米子到底應該被稱作「天使粒子」還是「太極粒子」?發現之後,何慶林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天使粒子」或者「太極粒子」?7月21日早上開始「天使粒子」被發現的文章被各大媒體刷屏置頂。這是繼上帝粒子被發現之後,物理界又被發現的一個神秘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而這顆粒子的發現將引發新一輪電子計算革命。論文中所描述的實驗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王康隆團隊主導,而王康隆教授的博士後研究員何慶林又是該實驗的設計者和課題的組織者。其實,在這篇論文發表之前的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教授團隊也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觀察到證明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直接證據——自旋極化電流現象。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 「神秘的正反同體粒子,讓我們等了80年」 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
  • 探索神秘的「天使粒子」(科技大觀)
    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正反對立的世界:有正數必有負數,有存款必有負債,有陰必有陽,有天使也有惡魔。宇宙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基本粒子也是一樣。1928年,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曾做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粒子必然有其相對應的反粒子。
  • 什麼是「天使粒子」
    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1928年預言,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幾年後,科學家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驗證了這一預言。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預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粒子,它們的反粒子就是自身,這種正反同體的粒子被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
  • 「上帝粒子」之後,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過去我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
  • 「上帝粒子」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在北京舉辦記者招待會宣布了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將這種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該發現刊登於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張守晟找到了「天使粒子」!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過去我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
  • 華人科學家領銜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丹·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過去我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張首晟說。
  • 「天使粒子」是不是真實的粒子
    【科普小博士】  作者:李劍龍  日前,有媒體報導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在京宣布,他和何慶林、王康隆等共同發現「天使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但旋即有多位物理學家指出:此粒子非彼粒子,這次發現的並不是一種基本粒子,而是通過設定各種外部條件讓電子按照某一特殊的方式運動,使其看起來像一種新的粒子。    自然界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但是基本粒子太多了。為了區分清楚,物理學家根據粒子的不同性格,將其分成兩大類:可以相互擠在一起也不抱怨的,叫作玻色子,比如光子;不喜歡扎堆、愛各走各路的,叫作費米子,比如電子。
  • 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標題: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創科技秀《我是未來》臨近尾聲,此前擬邀科學嘉賓中,網友呼聲極高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本周終於將隆重亮相。
  • 「天使粒子」告訴你,科學大突破!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過去我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張首晟說。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2017年07月27日 11:05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不過,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一直未被發現,它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一起,成為理論早有預言但長期無法驗證的粒子。如今,張首晟團隊終於找到了它存在的證據。    張首晟把他們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稱為「天使粒子」。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當一個粒子遇上其反粒子就會發生湮滅,並釋放能量。美國驚悚片《天使與魔鬼》提到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將粒子與反粒子比喻為天使與魔鬼。
  • 天使粒子正反同體為啥不煙滅?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張首晟首次公開解密「天使粒子」
    應長城會創始人文廚之邀,「天使粒子」的發現者之一張首晟教授在文章發表後的第一時間做客「文談」,與文廚飲茶暢談,從天使粒子說到文藝復興,從文藝復興說到了科學復興,並詳細地解釋了物理學界歷時80年對天使粒子的搜尋和探索。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不過,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一直未被發現,它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一起,成為理論早有預言但長期無法驗證的粒子。80年後,終於有一支科研團隊證明了它的存在。  張首晟以「天使粒子」為團隊新發現的這種獨特費米子命名。他說,過去學界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張首晟說。
  • 張首晟等科學家宣布找到「天使粒子」
    張首晟教授將這一結果公布在了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原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o0793)上,並給這個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兼投資人張首晟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在國際物理學界歷經80年探索後,他們發現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是繼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意味著量子計算已成為可能。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
  • 《科學》:其實並沒有發現「天使粒子」?
    2017年一份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稱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然而今年1月3日同樣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一份新研究,對2017年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