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博士】
作者:李劍龍
日前,有媒體報導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在京宣布,他和何慶林、王康隆等共同發現「天使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但旋即有多位物理學家指出:此粒子非彼粒子,這次發現的並不是一種基本粒子,而是通過設定各種外部條件讓電子按照某一特殊的方式運動,使其看起來像一種新的粒子。
自然界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但是基本粒子太多了。為了區分清楚,物理學家根據粒子的不同性格,將其分成兩大類:可以相互擠在一起也不抱怨的,叫作玻色子,比如光子;不喜歡扎堆、愛各走各路的,叫作費米子,比如電子。
本文及漫畫由科學漫畫sheldon42提供
「天使粒子」與費米子有關。每一種費米子都有反粒子,比如電子的反粒子就是正電子。除了質量之外,反粒子的許多性質都跟原來的粒子完全相反。比如,電子帶負電,正電子就帶正電。反粒子是真實存在的,也有廣泛應用,如醫院檢測癌細胞用的PET-CT,原理就是間接探測能被癌細胞吸收的藥物所發出的正電子。
馬約拉納費米子是物理學家馬約拉納在1937年提出的:從數學上看,有一種費米子和它的反粒子完全等價——它就是自己的反粒子。順便說,提出馬約拉納費米子不久,這位天才物理學家就在乘船時神秘地失蹤了。
此後的幾十年裡,粒子物理學家始終沒有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於是,凝聚態物理學家便扮演起尋找者的角色,但他們是通過約束各種固體物質中的電子來尋找目標——把溫度降低到絕對零度附近,加上電場、磁場,改變固體的形狀,向固體摻入不同雜質,將幾種固體捏在一起……總之,就是使盡各種手段「折磨」電子。這些電子受到外力作用,再也不能自由奔跑,只好按照與「本性」完全不同的方式運動。比如,在BCS超導理論中,當溫度低到絕對零度附近時,兩個同性的電子會突然「同性相吸」,配成了一對,變成了一種「準粒子」,運動起來就沒了電阻。
「天使粒子」也是這一類情況:實驗中,幾位物理學家把一種由金和鈮組成的固體作成薄片,夾在另一種由碲銻鉍鉻組成的固體薄片中間(即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當它與前面的薄片結合後,在一定條件下可變成拓撲超導體),然後降溫到絕對零度附近,再加上電場和磁場。結果發現,在這兩個二維固體的一維邊界上,電子突然開始按照一種特殊的方式轉圈了。其背後的數學,和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數學存在相似之處。
但它絕不是真實的粒子,而是電子的一種特殊運動模式。所以,這個發現叫作「在量子反常霍爾絕緣-超導結構中發現了一維手徵馬約拉納費米子模的存在」。
這個發現是否重要?是的。手機、電腦等的使用本質上都是在操縱電子。而這種新型的操縱電子的方式,將有助於發明一種比普通量子計算機抗幹擾能力更強的拓撲量子計算機。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03日 13版)
[責任編輯:潘興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