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的高溫超導電性

2021-01-08 中科院物理所

自從1911年超導現象被發現以來,室溫超導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基於電-聲耦合機制的常規超導體,其超導臨界溫度(Tc)通常很難超過麥克米蘭極限~40K。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另一方面,根據BCS理論,人們預期如果在高壓下獲得金屬氫或高度富氫材料可能會實現高溫甚至室溫超導。按照這種思路,近年來人們在理論設計和實驗合成富氫高溫超導體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是2014年發現硫化氫在高壓條件下呈現出Tc = 203 K的高溫超導電性,打破了之前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保持的紀錄,極大地激發了人們探索室溫超導的熱情。2019年,來自德國和美國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獨立報導了超高壓下合成的籠型富氫材料LaH10+δ具有Tc = 250-260 K的近室溫超導,在國際上吸引了廣泛關注。然而,由於LaH10+δ及相關富氫超導材料的研究涉及兆巴(百萬大氣壓)超高壓條件下的原位高溫合成和低溫電輸運測量,對高壓實驗技術提出較高的要求。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EX6課題組的洪芳副研究員、於曉輝副研究員、程金光研究員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趙忠賢院士與北京高壓科學中心楊留響研究員通力合作,克服各種高壓技術難點,通過在70微米的金剛石對頂砧檯面上手工布置標準四電極引線,採用氨硼烷作為氫源,利用雷射加熱使其分解產生氫氣並與放置在金剛石對頂砧壓腔內的La金屬薄片反應。通過調節雷射加熱溫度,在165 GPa,1700 K加熱得到了Tc ≈ 240-250K的LaH10+δ。通過不同磁場下的電阻測試,進一步確認LaH10+δ的高溫超導轉變(圖1)。

該工作不僅成功重複出了之前德國和美國研究組發現的LaH10+δ高溫超導體,而且還發展了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開展兆巴高壓下的原位雷射加熱與標準四電極電阻測試技術。該實驗路線相對簡單、易於推廣,有助於推動超高壓下富氫高溫超導材料的探索研究。

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 37, 107401 (2020)。參與該工作的還有物理所EX6課題組的單鵬飛、楊芃燾、劉子儀、孫建平、殷雲宇。相關實驗使用了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的部分高壓實驗設備。該工作還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

[1] F. Hong, L. X. Yang, P. F. Shan, P. T. Yang, Z. Y. Liu, J. P. Sun, Y. Y. Yin, X. H. Yu, J. G. Cheng, Z. X. Zhao; 「Superconductivity of lanthanum superhydrid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tandard four-probe configuration under high pressure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020) 37, 107401

文章連結

圖1. 左圖為雷射加熱前後的樣品和電極對比圖,右圖為升降溫過程測試的電阻數據顯示出超導轉變;插圖為不同磁場下的電阻數據,顯示超導轉變隨磁場增加而逐漸向低溫移動。

編輯:dogcraft

相關焦點

  • 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 的高溫超導電性
    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另一方面,根據BCS理論,人們預期如果在高壓下獲得金屬氫或高度富氫材料可能會實現高溫甚至室溫超導。
  • 進展 | 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₁₀的高溫超導電性
    自從1911年超導現象被發現以來,室溫超導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基於電-聲耦合機制的常規超導體,其超導臨界溫度(Tc)通常很難超過麥克米蘭極限~40K。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
  • 硒的新型氫化物有望成為高溫超導體
    原標題:硒的新型氫化物有望成為高溫超導體 記者2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極端環境量子中心研究團隊,與義大利國家光學研究所專家合作,成功合成了硒的新型氫化物。該氫化物是一種潛在的高溫超導體,對超導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 百萬大氣壓下Ba原子摻雜合成新型鋇超氫化物
    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鑭系籠型氫化物基礎上(Nat. Commu. 10, 3461 (2019); Sci. Adv. 6, eaax6849 (2020)),製備出了新型鋇超氫化物BaH12。利用原位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結合理論計算發現新型鋇超氫化物BaH12具有扭曲的立方結構,呈現金屬性。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與以往依靠液氦冷卻相比,只需要液氮冷卻使超導的成本大幅降低。於是,釔鋇銅氧這一族系的超導材料研究,在當時掀起一股研究熱潮。1993年時最高達到了標準大氣壓下138K的紀錄。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釔鋇銅氧族系幾乎成了高溫超導的代名詞。
  • 【科技日報】硒的新型氫化物有望成為高溫超導體
    記者4月2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極端環境量子中心研究團隊,與義大利國家光學研究所專家合作,成功合成了硒的新型氫化物。該氫化物是一種潛在的高溫超導體,對超導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物理評論B》上。
  • 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探索和超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研究領域獲新進展。理論預言指出鈹摻雜的甲烷分子在低壓下是一種金屬並且具有超導電性,基於大量的計算數據揭示了鈹摻雜的甲烷分子的超導電性規律。
  • PRL:「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崔田課題組於2014年首次報導了共價金屬性氫化物H3S在200萬大氣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00 K,隨後被實驗證實,激發了人們在富氫材料中尋找室溫超導體探究的熱情。Kresin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壓下氫基高溫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雜誌上。
  • PRL: 「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富氫化合物可以在實驗室壓力下實現金屬化,是潛在的高溫超導體,備受關注。崔田課題組於2014年首次報導了共價金屬性氫化物H3S在200萬大氣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00 K,隨後被實驗證實,激發了人們在富氫材料中尋找室溫超導體探究的熱情。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李耀義特別研究員、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在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與超導體Pb形成的異質結中發現了超導拓撲晶體絕緣體存在拓撲超導電性的證據。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的支持。圖1: Sn1-xPbxTe/Pb異質結的分子束外延生長。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高溫超導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目前已發現的銅氧化物和鐵砷化物兩大高溫超導家族中,母體均具有長程反鐵磁序,隨著空穴/電子摻雜的引入而壓制靜態反鐵磁序並出現高溫超導電性,而動態的反鐵磁漲落則存在於整個相圖區域。這一圖像促使人們相信反鐵磁漲落在高溫超導微觀機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何理解磁激發與超導電性之間的關係卻存在許多疑問。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2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2、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3、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4、深圳先進院在高性能電磁屏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7、物理所在籠型
  • 高溫超導相變研究的新思路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其相圖的典型特徵是通過陽離子替換引入的電荷摻雜使其從反鐵磁莫特絕緣態過渡到超導相。Pr2CuO4是電子型銅氧化物超導體Pr2 xCexCuO4(PCCO)的母體,由於同位庫倫排斥作用,銅的dx2 y2軌道劈裂為上下Hubbard能帶,使得其半填充時展示絕緣性。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進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中伊辛超導電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層狀過渡金屬硫化物MX2(M代表Mo,Nb,W;X代表S,Se,Te)中的強自旋-軌道耦合作用與結構的多樣性賦予這類材料許多新奇的物理性質,如在少數層1Td相的WTe2中觀測到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在少數層2H相的MoS2與NbSe2中觀測到伊辛超導電性等。這些發現使得MX2材料成為當前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 硫化氫創高溫超導新紀錄
    圖片來源:Kiyoshi Takahase Segundo  硫化氫因臭雞蛋氣味而人盡皆知,但這種化合物卻在一個創紀錄的高溫下——203開氏度(-70攝氏度)——擁有導電零電阻。科學家於8月17日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合肥研究院等在單層1T』-WTe2體系中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機理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超導與關聯電子材料研究團隊、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平,以及北京郵電大學博士楊巍等合作,在1T'-WTe2體系中理論研究了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的機理以及物性。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在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銅氧化物超導體後不久,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家族有兩個主要缺陷,作為金屬陶瓷材料加工工藝嚴苛,綜合成本高,影響廣泛應用。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