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 百萬大氣壓下Ba原子摻雜合成新型鋇超氫化物

2021-01-20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富氫化合物在高壓下具有豐富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結構,是物理學、材料科學及超導界共同關注的前沿課題。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鑭系籠型氫化物基礎上(Nat. Commu. 10, 3461 (2019); Sci. Adv. 6, eaax6849 (2020)),製備出了新型鋇超氫化物BaH12。利用原位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結合理論計算發現新型鋇超氫化物BaH12具有扭曲的立方結構,呈現金屬性。BaH12能穩定至75GPa,大約是分子金屬氫所需壓力的五分之一,原位高壓電學測量表明在140GPa時其超導轉變溫度為20K。這項研究在理解氫基高溫超導體的結構特徵方面取得標誌性進展,同時為常壓下實現室溫超導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途徑。

近日,寧波大學崔田教授、吉林大學黃曉麗教授等人,與俄羅斯Skolkovo科學技術研究院Artem R. Oganov課題組合作,在高壓下超氫化合物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以「Synthesis of molecular metallic barium superhydride: pseudocubic BaH12」為題,於2021年1月11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極高的壓力下,氫由於獨特的量子性和電子結構,會轉變為金屬氫,極有可能成為室溫超導體。早前哈佛大學報導了在495GPa壓力下固態氫轉變為原子金屬氫的實驗證據,但爭議較大。除了在純氫體系中實現原子金屬氫之外,在氫體系中添加其它元素,形成高氫含量的富氫化物也是一種獲得金屬氫的途徑:利用非氫原子的「化學預壓縮」作用,在較低壓力下實現金屬態和超導電性。因此,尋找到更高含氫量的、性能優異的富氫化合物是氫基超導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課題組通過Ba元素摻雜成功合成了新型鋇超氫化物BaH12(pseudocubic Cmc21),是目前實驗上獲得氫化學計量比最高的氫化物。利用原位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結合理論計算發現新型鋇超氫化物BaH12具有扭曲的立方結構,呈現金屬性。BaH12能穩定至75GPa,大約是分子金屬氫所需壓力的五分之一,原位高壓電學測量表明在140GPa時其超導轉變溫度為20K。這項研究在理解氫基高溫超導體的結構特徵方面取得標誌性進展,同時為常壓下實現室溫超導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途徑。


通過原位高壓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測量技術結合雷射加熱技術,我們在DAC #B0-B3四組實驗中均成功合成了具有準立方結構的富氫化合物BaH12(見圖1)。為了克服氫滲的問題,我們採用了NH3BH3(AB)作為氫源,該方法已經被證明在百萬大氣壓以上壓力合成超氫化物是有效的。將~10 μm的金屬Ba與作為氫源和傳壓介質的AB在目標壓力下雷射加熱至1500K以上,加熱後可以明顯看到金屬樣品體積的膨脹,預示著新化合物的產生。通過實驗測量與理論計算方法相結合,進一步確定新型鋇氫化物的化學計量比和對稱性。


             圖1:DAC#B0-B3在不同壓力下的XRD衍射圖譜及Cmc21-BaH12結構


除了結構以外,進一步的理論計算提出了幾種扭曲的立方結構BaH12:Cmc21,P21及P1(見圖2)。計算結果表明,-BaH12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都不穩定(ΔHform> 0.19eV/atom),因此可能扭曲為低對稱性的Cmc21、P21或者P1,並且XRD圖譜上較弱的非立方相的衍射峰也證明了結構扭曲的可能性。結合實驗上觀測到BaH12具有的金屬性,從而判定合成出的BaH12具有Cmc21結構。


圖2:幾種扭曲立方結構BaH12的聲子和電子態密度圖


電子局域分布函數計算結果表明,Cmc21-BaH12結構中氫原子以H2(dH-H=0.78Å)和 (dH-H=0.81和1.07 Å)單元的形式存在,兩者組成H12的馬蹄形長鏈(dH-H<0.78 Å)(圖3)。Bader電荷分析表明,電子由Ba原子向H原子轉移。因此,Ba-H鍵為離子鍵,而H-H主要為共價鍵。態密度圖譜顯示費米面處83%的電子來自於氫,BaH12的導電性源自H12長鏈構成的氫原子層,這是首次發現的具有金屬性的分子氫化物。


圖3:150 GPa壓力下Cmc21-BaH12結構的電子局域函數及態密度分布


為了研究Cmc21-BaH12結構的金屬性和超導性,我們進行了原位高壓電學測量。在140 GPa、1600 K條件下製備目標樣品後,原位高壓電阻測量結果證實了其金屬性,並在140 GPa具有20 K的超導轉變溫度,與理論結果符合(圖4)。BaH12是目前實驗上合成的含氫量最高,穩定壓力最低的金屬氫化物,為金屬氫及富氫化合物的超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圖4:140 GPa時樣品電阻隨壓力的變化及計算的BaH12超導參數

 

該研究成果共同第一作者為吉林大學陳吳昊博士、Skolkovo科學技術研究院Dmitrii V. Semenok博士及Alexander G. Kvashnin博士,通訊作者為寧波大學崔田教授、吉林大學黃曉麗教授及Skolkovo科學技術研究院Artem R. Oganov教授。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項目、上海光源同步輻射BL15U1線站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103-5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繫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焦點

  • 中美俄科學家聯合開發超導鋇超氫化物室溫超導再近一步
    來自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預測並獲得了鋇超氫化物,這是一種新的不尋常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化學家和物理學家一直在尋找室溫超導體。
  • 硒的新型氫化物有望成為高溫超導體
    原標題:硒的新型氫化物有望成為高溫超導體 記者2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極端環境量子中心研究團隊,與義大利國家光學研究所專家合作,成功合成了硒的新型氫化物。該氫化物是一種潛在的高溫超導體,對超導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日報】硒的新型氫化物有望成為高溫超導體
    記者4月2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極端環境量子中心研究團隊,與義大利國家光學研究所專家合作,成功合成了硒的新型氫化物。該氫化物是一種潛在的高溫超導體,對超導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物理評論B》上。
  • 長春應化所在鹼土金屬有機氫化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但是隨著鹼土金屬離子半徑的增大,相應氫化物的離子性以及鍵長增加、鍵能降低,更易發生Schlenk重排,存在合成與分離困難的問題。實現了利用同一種配體穩定結構相同的重鹼土金屬(鈣、鍶和鋇)氫化物(圖1)。  重鹼土金屬氫化物可以在溫和條件下(30℃, 6 bar H2, 5% Cat.
  • 基於摻雜氧化鋅固溶體的普適合成策略製備石墨烯基單原子催化劑
    然而,因其本徵高表面自由能和易團聚的特點,獲得一系列的穩定且高金屬載量的SACs仍然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高性能SACs的設計準則是同時增加其暴露活性位點的數目和活性。因此,開發一種簡易、普適和低成本的合成策略來製備出具有豐富暴露活性位點的碳基SACs被極大地需求。
  • 科學家合成了一種不同尋常的超導鋇氫化物
    最初,人們對金屬氫寄予厚望,但後來發現,固體金屬氫只有在幾百萬大氣壓的極高壓下才能成為超導體。於是,化學家們嘗試在氫中加入其他元素,希望在難度較小的條件下穩定金屬態,從而達到超導性。包括斯科爾科技大學教授Artem R. Oganov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內的科學家們預測並通過實驗獲得了一組氫原子數量異常多的化合物,如ThH9、ThH10、PrH9、NdH7、NdH9、YH6等。
  • 鑭(La)和釔(Y)氫化物的超導現象: 有待解決的實驗和理論問題
    本文簡要綜述了Tc極高的新型超導氫化物(超氫化物)的研究進展,提供了LaH10的最新磁化率數據,數據顯示其最高Tc可達280 K。此外,基於LaH10中Fm-3m到R-3m相變附近的軟模式場景,給出了LaH10的高Tc的可能機制。    論文介紹了新的在「摻雜」金屬氫的背景下的YH6和ThH10實驗數據。
  • 【中國網】大連化物所合成新型摻雜發光材料
    【中國網】大連化物所合成新型摻雜發光材料 2020-04-03 中國網 【字體:  近日,大連化物所韓克利研究員團隊合成了未摻雜及錳離子摻雜的非鉛雙鈣鈦礦納米晶,並詳細討論了其尺寸效應及發光動力學機理。
  • 南開大學等: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Rev》期刊發表名為「Polymer-Derived Heteroatom-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s」的綜述,研究從如何產生和控制其孔隙率,雜原子摻雜效應,形貌及其相關用途等方面全面綜述了聚合物衍生的功能性HPCM的進展。 第一,我們總結並討論了合成方法,包括硬和軟模板方法以及採用聚合物控制HPCM中孔和/或雜原子的直接合成策略。
  • 在120萬大氣壓和298K溫度下,純氫與純水形成一種新型水合物
    在120萬大氣壓和298K溫度下,純氫與純水形成一種新型水合物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31 09:53:22 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所計算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部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實驗技術,結合原位拉曼光譜實驗技術、原位X射線衍射實驗技術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一種新型氫水合物的形成過程以及結構性質。
  • 南開大學等《Chem.Rev》: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第一,我們總結並討論了合成方法,包括硬和軟模板方法以及採用聚合物控制HPCM中孔和/或雜原子的直接合成策略。 其次,我們總結了雜原子摻雜對HPCM的熱穩定性,電子和光學性質以及表面化學的影響。具體地,討論了雜原子摻雜效應,其涉及單類型雜原子摻雜和兩種或更多種類型的雜原子共摻雜到碳網絡中。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267GPa壓強相當於標準大氣壓的260萬倍,已經與地球中心壓強(370GPa)處在同一量級。我們在老式廚房裡見過的那種液化氣罐,只能承受這個壓強的十萬分之一。可以想像,如果我們試圖在地球中心開闢家園打造宜居室溫環境的話,恐怕仍然需要極端的製冷手段才行。如此看來,這項破紀錄的室溫超導成就,並沒有使超導立刻走向平民化,想在自家車裡或者後院直接使用超導技術的夢想還需要再耐心多等一段時間。
  • 催化周報:Nat. Catal.、Nat. Chem.大合集
    在這裡,作者報導了一種高選擇性的鎳催化的烯烴在一個大氣壓(1 atm)CO氣體下的四組分碳羰基化反應,以有效地獲得一系列複雜的羰基化合物,包括在醫藥化學和化學生物學中非常感興趣的含氟胺基酸和寡肽。該研究表明, log(TOF)與ORR的有效超電勢(ηeff)之間的自由能關係使得能夠在各種反應條件下系統比較各種Co-大環化合物的催化性能。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 科學家提出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納米石墨烯帶的帶隙可以通過控制其寬度、骨架結構、邊緣結構以及雜原子摻雜來實現調控,從而在下一代電子學器件上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納米石墨烯帶的精準可控合成主要採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由小分子通過溶液反應或表面反應合成,但這些方法存在樣品量少、提純困難以及結構不均一等缺點。高壓(大於1萬個大氣壓)可以有效改變分子的堆積方式,壓縮分子間的距離,改變原子的成鍵方式。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此法存在缺點是處理過程收縮量大,殘留小孔,成本高和乾燥時開裂。水熱合成法水熱合成法(hydrothermal synthesis)是材料在高溫高壓封閉體系的水溶液(或蒸氣等流體)中合成,再經分離和後處理而得到所需材料。水熱反應的特點是影響因素較多,如溫度、壓力、時間、濃度、酸鹼度、物料種類、配比、填充度、填料順序以及反應釜的性能等均對水熱合成反應有影響。
  • 王舜&金輝樂&夏鎮海 Angew.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
    根據計算,比表面積約為1177 m2g-1,高於其他條件下製備的。結果還表明,NPOC-900-0.5中75.6%的比表面積來源於微孔,24.3%與中孔有關,只有0.1%與大孔有關。圖2a插圖所示的相應孔徑分布(PSD)曲線表明,大多數孔隙小於1 nm,只有一小部分孔隙在2~50 nm範圍內。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此工作通過非金屬原子摻雜策略調控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及光/電化學性質,顯著提升了光催化固氮合成氨的活性,為未來常溫常壓下開發新的合成氨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的參考價值。到目前為止,最成熟的人工固氮合成氨(NH3)工藝是哈伯-博施(Haber-Bosch)法(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利用鐵基催化劑將高純度的氮氣和氫氣轉化為氨氣),然而由於其工作條件非常苛刻(200-300 atm、350-550℃),並產生巨大的能耗,因此,發展高能源利用效率、低CO2排放和直接利用空氣中N2在常溫常壓下合成NH3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 二維金屬氫化物大家族
    例如,矽烯、鍺烯、硼烯等先後被成功合成,而體塊矽、鍺和硼的晶格結構卻不具有層狀特徵。這類二維材料被稱為人造(synthetic)二維材料。人造二維材料的晶格結構不受體相結構的限制且可靈活配比元素,因此能呈現更豐富的性質。然而,人造二維材料常呈現較強的層間結合力,而且通常緊密粘附於襯底上,限制了它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
  • 上海交大張萬斌教授課題組在Nat. Commun.發表論文
    >手性α-芳基甘氨酸是合成生物活性分子的關鍵中間體,然而,其催化不對稱合成卻很少被研究。當以Ni(OAc)2·4H2O為催化劑,(R,R)-BenzP*為手性二膦配體時,可在H2(30 bar)氛圍下於三氟乙醇(TFE)溶劑中50 ℃下反應,即可獲得99%轉化率和96% ee的目標產物2a(entr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