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張萬斌教授課題組在Nat. Commun.發表論文

2020-12-09 化學加

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課題組Nat. Commun.:Ni-催化N-芳基亞氨基酯的不對稱加氫反應合成手性α-芳基甘氨酸

手性α-芳基甘氨酸是合成生物活性分子的關鍵中間體,然而,其催化不對稱合成卻很少被研究。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在Nat. Commun.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高效的鎳催化N-芳基亞氨基酯的不對稱氫化反應,以高收率和對映選擇性(高達98%ee)獲得手性α-芳基甘氨酸衍生物。同時,克級實驗可將底物/催化劑的負載量降至2000/1。並且,通過對產物的後期修飾(合成藥物中間體和手性配體),進一步證明了反應的實用性。此外,通過1H NMR檢測到手性Ni-H配合物的形成。計算結果表明,立體選擇性是在底物接近催化劑的過程中確定的。文章連結DOI:10.1038/s41467-020-19807-5

手性α-胺基酸廣泛應用於製藥、生物和合成化學領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通過相應的α-脫氫胺基酸衍生物的不對稱氫化來合成手性α-烷基胺基酸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為Knowles開發的L-DOPA工業製備方法,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手性α-芳基甘氨酸是合成藥物、生物活性分子以及天然產物中重要的骨架(Fig. 1a)。為了合成此類骨架,已開發出多種方法,而過渡金屬催化α-芳基亞氨基酯的不對稱氫化反應,是高效的方案之一。然而,由於Z/E異構體的共存以及底物的活性低,從而導致該領域研究相對較少。儘管已開發出幾種克服此類缺點的策略,如引入活化基團(如N-磺醯基亞氨基酯)或使用環狀亞氨基酯,但是相應的產物要麼包含不易除去的基團,要麼限於環狀衍生物。作為替代,N-p-甲氧基苯基(PMP)底物具有易於除去的PMP基團以及多樣性的優點。據報導,通過Pd、Rh和Ir過渡金屬催化,已實現N-PMP的α-芳基亞氨基酯的不對稱氫化反應,並且S/C的負載量高達1000/1(Fig. 1b)。迄今為止,僅有少數Ni-催化亞胺的不對稱加氫反應的報導,並且亞胺底物均被N-磺醯基所活化(Fig. 1c)。氮原子上具有吸電子磺醯基可增加亞胺碳的親電性,更易受到氫化物的進攻。在此,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課題組報導了一種高效的Ni-催化體系,實現了N-PMP亞氨基酯底物的不對稱氫化反應,從而合成手性α-芳基甘氨酸(Fig. 1d)。

首先,作者以1a作為模型底物,對手性配體、溶劑等進行了大量的篩選(Table 1)。當以Ni(OAc)2·4H2O為催化劑,(R,R)-BenzP*為手性二膦配體時,可在H2(30 bar)氛圍下於三氟乙醇(TFE)溶劑中50 ℃下反應,即可獲得99%轉化率和96% ee的目標產物2a(entry 7)。

(圖片來源:Nat. Commun.

在獲得上述最佳反應條件後,作者對底物範圍進行了擴展(Table 2)。芳基取代不受電子效應和定位效應的影響,均可以高收率(83-98%)和高ee(90-98%)獲得相應的產物2b-2t。值得注意的是,具有3-NO2取代的N-芳基亞氨基酯1k也與體系兼容,即使在較高的溫度下也未觀察到NO2的還原。其次,對於雙取代和萘基底物,也獲得出色的結果(2u-2ab,92-98%ee)。同時,改變酯基對反應性和對映選擇性(2ac-2ae)沒有明顯影響。將酯變為醯胺基團也提供了良好的結果(2af2ag),收率僅稍低。而雜芳基取代基(2ah2ai)以及其它芳基取代的PMP(2aj-2am)時,均獲得良好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產物2am是合成手性殺菌劑(R)-甲霜靈的關鍵中間體。

為了證明該方法的實用性,作者進行了相關的實驗(Fig. 2)。首先,克級實驗可將底物/催化劑的負載量降至2000/1,並獲得92%收率和93%ee的2a(Fig. 2a)。其次,2a若經硝酸鈰銨(CAN)脫保護,則可除去PMP基團獲得手性伯胺化合物3,是合成市售藥物氨苄青黴素(Ampicillin)的中間體(Fig. 2b)。隨後,3若經水解獲得手性α-芳基甘氨酸鹽酸鹽4,可進一步轉化為手性化合物5,是藥物依洛昔巴特(Elobixibat hydrate)的中間體(Fig. 2c)。3若經NaBH4還原,可獲得相應的氨基醇6,其經中間體7可進一步轉化為手性化合物8,作為不對稱催化反應的配體(Fig. 2d)。若使用(S)-3經還原、溴化等可合成手性化合物9,是合成HCV NS5B聚合酶抑制劑的中間體(Fig. 2e)。

活性手性金屬氫化物是過渡金屬催化不對稱氫化過程中的關鍵中間體,但由於其活性高且僅痕量生成,因此很難檢測和分離。在CF3CD2OD中具有不同L/M比的(R,R)-BenzP* (L)與Ni(OAc)2·4H2O (M)形成雙配體配位化合物10,1H NMR和HRMS均未檢測到任何單配體配位的配合物11,可能是因為它與配合物10處於平衡狀態(Fig. 3a)。然後,對含有L/M(1:1)的溶液進行氫譜分析,在δ = -13.52 ppm時具有弱氫化物信號峰,且為三重峰,為其與兩個等價的順式磷原子偶合形成,從而進一步支持結構12的存在(Fig. 3b)。因此,氫化鎳絡合物最有可能充當催化劑。

根據上述的實驗和相關文獻的查閱,作者提出了一種可能的反應機理(Fig. 4)。首先,在(Z/E)-1a接近催化劑12的過程中,形成配合物13的四個非對映異構體,進一步經氫化物轉移產生中間體14。其次,H2與14配位形成配合物15,經σ-鍵置換生成配合物16。最後,釋放2a以再生下一次催化轉化所需的Ni-H配合物12。此外,通過TS1進行氫化物轉移時會產生對映選擇性。

根據氫化物轉移的內在機理,立體選擇實際發生在適當底物配位模式以進行後續氫化物轉移的階段,這與Rh-催化不對稱氫化過程相似(Fig. 5)。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對稱的途徑,作者對底物接近催化劑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計算研究(Fig. 6)。在這個階段,可以有效地實現立體的區分。實際上,在可以忽略四個路徑的相對能量之間差異的區域中,無障礙遷移插入大約在2.1 Å處開始。因此,立體選擇性也可以在底物接近催化劑的階段實現。

總結: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課題組報導了一種高效的Ni催化體系,實現了N-芳基亞氨基酯的不對稱加氫反應,獲得高收率和優異對映選擇性(高達98%ee)的手性α-芳基甘氨酸衍生物。同時,克級實驗可將底物/催化劑的負載量降至2000/1。並且,通過對產物的後期修飾(合成藥物中間體和手性配體),進一步證明了反應的實用性。此外,通過1H NMR檢測到手性Ni-H配合物的形成。計算結果表明,立體選擇性是在底物接近催化劑的過程中確定。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RuPHOX-Ru選擇性不對稱催化氫化α,β-不飽和環丁酮
    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發展了一類高效面手性配體RuPHOX,其在許多不對稱催化反應中表現出非常高效的不對稱催化效果(J. Am. Chem. Soc., 2017, 139, 9819-9822; Org.
  • 【人物與科研】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α-醛基烯醯胺的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催化氫化用於手性α-氨基醛的高效合成
    受課題組在不對稱催化氫化領域的一系列全新工作(Chem. Rev. 2016, 116, 14769, Chin. J. Chem. 2018, 36, 443;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7329; Nature Commun.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團隊在Joule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Joule上發表了題為「A thermal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electronic devices based on moisture 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通過固體吸附劑塗層解吸過程實現電子設備強化散熱的新策略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論文題為「Integrating eggshell-derived CaCO3/MgO nanocomposites and chitosan into a biomimetic scaffold for
  • 發表一作論文3篇,獲各種獎學金,上海交大博士分享論文發表之路
    薛中華,上海交通大學2016級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李新昊教授。博士期間獲得研究生優秀獎學金,趙朱木蘭博士獎學金(一等)以及海外校友博士生獎學金。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篇,其中包括能源材料類頂級期刊Adv. Energy Mater.(IF=24.884)一篇(ESI高被引論文),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近日,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藥理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方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為12.08)在線發表了題為「Enhanced Drug Delivery by Nanoscale Integ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To Induce Tumor Collagen
  • 四年發表兩萬多篇論文,上海交大因此排名世界高校第二
    近日,荷蘭萊頓大學發布了2019年世界大學排行榜,針對全球各大高校的學術論文表現(2014-2017年)進行排行。具體指標有各大高校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各個領域論文引用前50%、10%或前1%等等。根據榜單數據顯示,上海交大在2014至2017年的四年期間,共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23萬篇,其中引用在前1%的論文數量有144篇,前1%論文佔論文總數的比例為0.6%。上海交大之後的國內高校,就是浙大,世界高校排名第四。
  • 上海科技大學於奕課題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新型半導體材料領域
    我校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於奕教授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在本研究中,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後Enzheng Shi(師恩政)和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碩博連讀研究生原彪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普渡大學Letian Dou(竇樂添)教授、Brett Savoie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學於奕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樣品合成製備與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由普渡大學團隊完成,原子尺度顯微結構研究由上海科技大學團隊完成。
  • 西安交大碩士生論文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理學院碩士生劉真一篇研究論文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該項工作是劉真同學在導師方吉祥教授的指導下與中科院物理所李志遠研究員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Q. H. Xiong教授合作完成,西安交通大學是該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
  • 上海交大:論文抄襲事件系「擅自更改題目並一稿多投」
  • 華僑大學程國林教授課題組在JACS發表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2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雷水清)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程國林教授課題組在C-糖苷的模塊化構建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以「Modular and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C-Aryl Glycosides via
  • 上海交大錢璐璐,沒成為新紅樓的林黛玉,卻成了加州理工的正教授
    加州理工學院錢璐璐教授與其研究生 Kevin Cherry 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小小的試管中誕生的人工智慧。該論文於2018年7月4日在頂刊《自然》被刊登。錢璐璐畢業於東南大學,畢業後錢璐璐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開始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求學。其導師是著名的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賀林。
  • 上海交大齊飛教授受聘《能源與燃燒科學應用》國際期刊主編
    近日,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創辦了《能源與燃燒科學應用》(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國際期刊,上海交大齊飛教授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Heinz Pitsch教授受聘為創刊主編。
  • 趙俊偉教授課題組在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多酸化學重點實驗室趙俊偉教授課題組,在高核稀土嵌入鎢氧納米簇的組裝及功能化的方面取得重大研究進展,相關成果「Aggregation of Giant Cerium-Bismuth Tungstate Clusters into a 3D Porous Framework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 交大科技力!
    文章作者 該工作的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為上海交通大學,微觀力學測試與表徵部分是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的王悅存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為作者之一。
  • 上海交大製冷所ITEWA團隊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發表超...
    近日,能源領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0)發表了有關超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研究成果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該論文由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孫寶全教授課題組與劍橋Cavendish實驗室、上海同步輻射中心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
    近日,我院孫寶全教授團隊,聯合劍橋大學Cavendish實驗室的Henning Sirringhaus教授、Felix Deschler教授、上海同步輻射中心高興宇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Solution-processed perovsk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efficiency exceeding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近日,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線刊發了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方課題組關於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抑制劑研究的最新成果。本研究中,基於課題組發明的H2S高通量並行檢測特色技術以及在H2S產生酶抑制劑研究領域的長期積累(參見Chem. Comm. 2013; 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8; J. Med.
  • 交大科技力!
    該項研究工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影響因子 16.331)。 文章作者 第一作者為課題組專職科研博士後袁方博士,吳朝新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