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於奕課題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新型半導體材料領域

2021-01-10 科教頭條

我校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於奕教授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北京時間4月29 日晚,研究成果以「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lateral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為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

半導體是資訊時代的物質基礎,而半導體異質結精準製備則是半導體器件的起點,是現代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重要基石。隨著社會對信息產品性能要求的不斷提升,半導體材料雖然經歷了以矽為代表的單質半導體、以砷化鎵等為代表的化合物半導體和以氮化鎵等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這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快速發展,卻始終不能滿足人們對新型半導體材料的渴求。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作為一類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新興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雷射等領域展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同時,與傳統的共價半導體不同,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對缺陷的容忍度很高,因此在異質結的構建以及進一步器件的大規模集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構建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異質結的道路上,有兩個科學難題一直在國際上沒有得到解決。一方面由於該材料易發生離子擴散,難以獲得高質量的原子級平整的異質界面。另一方面,滷化物鈣鈦礦對空氣、水分、電子束輻照等因素十分敏感,其微觀結構解析、特別是原子結構成像困難重重。缺乏原子結構信息的指導,材料的精準構築與性能設計難以開展。

我校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通力合作,在這兩個前沿難題的解決上取得了突破。通過在材料製備過程中引入剛性有機配體來抑制離子擴散,普渡大學團隊成功製備了二維有機-無機雜化滷化物鈣鈦礦橫向異質結。於奕課題組發展了低劑量像差校正電子顯微技術,首次揭示了二維橫向異質結的界面原子結構,直接有力地證實了普渡大學團隊已成功獲得了原子級平整界面。

由於含有大量有機成分,這類有機-無機雜化的材料是滷化物鈣鈦礦體系中最輻照敏感的一種,給高分辨結構解析帶來巨大挑戰,尤其是二維有機-無機雜化滷化物鈣鈦礦的原子解析度成像至今還從未被實現過。在針對輻照敏感材料的顯微成像上,現今最有效的手段當屬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的生物冷凍電鏡技術。生物樣品通常是對輻照最敏感的材料,但幾納米厚二維有機-無機滷化物鈣鈦礦材料由於其原子間結合力大幅度減弱,在電子顯微觀察過程中,變得比生物大分子還要脆弱,對於它們的原子尺度結構解析,是最先進的生物冷凍電鏡技術和材料像差校正電鏡技術都難以實現的。

於奕團隊基於在像差校正電子顯微學研究多年的經驗與技術積累,進一步發展低劑量的像差校正電子顯微技術,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多次的嘗試與改進,最終找到了一種優化的低劑量成像方法,首次實現了輻照敏感的二維橫向異質結原子結構解析。這一突破提供的界面原子結構、缺陷構型以及晶格應變等的準確信息,為這類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的微觀結構設計提供了最為直觀的指導。在這些研究發現基礎上,整個研究團隊進一步通力合作,成功展示了新型異質結原型器件中的整流效應,驗證了這類新型半導體走向應用的前景。

異質結界面處的高分辨晶格像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電鏡中心(CEM)經過幾年的建設和運行,已經構建起了一套多元、開放的先進電子顯微平臺,於奕課題組2017級碩博連讀研究生原彪正是在這樣自由、創新的科研氛圍下成長和鑽研,與導師一起取得了研究課題的突破。電鏡中心主任、知名電子顯微專家Osamu Terasaki教授對該研究成果評價道:「上海科技大學是一所年輕而朝氣蓬勃的大學,物質學院年輕教授於奕指導研究生原彪在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矚目的成果。電鏡中心很高興支持了這個具有挑戰性和原創性的科研項目。我和CEM團隊共同祝賀優秀的年輕教授以及研究生同學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本研究中,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後Enzheng Shi(師恩政)和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碩博連讀研究生原彪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普渡大學Letian Dou(竇樂添)教授、Brett Savoie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學於奕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樣品合成製備與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由普渡大學團隊完成,原子尺度顯微結構研究由上海科技大學團隊完成。此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團隊也參與此項研究。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啟動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電鏡中心(CEM)以及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於 奕

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

助理教授、研究員、課題組長(PI)

主要研究方向為像差校正電子顯微技術在微觀結構分析中的應用。迄今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引用5000餘次。部分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領域頂尖期刊發表。目前課題組包含博士後1名、博士生3名、碩士生4名,研究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課題組誠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原 彪

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碩博連讀研究生

「科研是從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考研時選擇上科大,是被這裡豐富的資源、優秀的老師以及良好的科研環境所吸引。記得自己剛入組,滿懷憧憬地觀摩師兄做電鏡實驗,也希望自己可以一路『過關斬將』,學會操作各種電鏡。可到實際操作時卻有些膽怯了,生怕操作失誤犯錯。慢慢地,在導師和師兄的指導下,熟悉電鏡之後變得『大膽』起來,敢於去探索新的功能。最初拿到樣品時,就發現這種材料對電子束尤為敏感,利用尋常的方法還未拍照時樣品就早已被電子束損壞了,只能去摸索新方法,經過反覆嘗試才得以成功。過程雖然曲折艱難,但唯有秉持迎難而上的決心,敢於去想像、去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感謝上科大提供一流的科研環境,課題組老師的悉心指導、同學們的關心鼓勵以及電鏡中心老師們的熱心幫助。」

於奕課題組2019年合影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核心使命是啟發、教育和培養物質科學領域的創新人才,並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原創性科研機構。學院致力於建設和推進獨特的學科交叉,設立了光子科學、凝聚態物理、材料和物理生物、大科學平臺發展五大研究部,力爭通過有辨識度的工作,解決目前在能源、環境、材料領域所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同時,學院積極踐行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理念,以「國際化、高標準、強實踐」為特色,探索獨特的人才培養道路,成為新一代創新型、複合型人才的搖籃。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電鏡中心Centre for High-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EM),始建於2015年,旨在建立一個國際一流水平的電鏡中心,成為集教學、科研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一流公共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平臺,服務於尖端物質科學領域的科學研究。中心由海外知名電鏡專家Osamu Terasaki教授擔任主任,建立了一支獨具特色的人才團隊。

迄今為止,平臺目前配備多臺透射電鏡、掃描電鏡、多樣化的樣品製備系統,包括世界領先水平的定製球差矯正透射電鏡2臺。電鏡中心的儀器設備不僅已經開放使用,還承擔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相關實驗課程等教學任務。自成立以來,中心支持諸多課題組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Science、 Nature Chem.、 PNAS、 J. Am. Chem. Soc.、ACS Nano、Angew. Chem.、Adv. Fun. Mater.、Energy & Environmental Chem.、 Chem.Mat.、 IUCrJ、 ChemCatChem、Chem. Sci.、Nanoscale、Appl. Phys. Lett.、Mater. Sci. Eng. C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近1個月來,南方科技大學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多篇論文!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K的巨熱電勢效應。研究成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
  • 上海科技大學陳剛課題組研製出一種新型複合陽極氧化鋁模板!
    近日,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報導了一種新型的複合陽極氧化鋁模板(hAAO)。該模板具有獨特的孔道結構,不僅為製備新穎納米陣列提供了模板支持,其製備方法也為陽極氧化鋁模板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該成果以「A Hierarchical Anodic Aluminum Oxide Template」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納米技術的發展和納米陣列的應用賦予了材料豐富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能。目前,已有的製備高質量納米陣列的技術包括光刻、電子束刻蝕、納米壓印和模板法等;其中,模板法被認為是最廉價、對生產環境要求最低且最容易實現的微納加工技術。
  • 雲南大學邵志會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發表論文
    日前,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邵志會教授課題組在手性催化與手性天然產物/手性藥物合成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2月11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上海矽酸鹽所設計能檢測痕量生物染料分子的新型半導體材料
    該研究表明,Nb2O5納米粒子作為一種新型半導體SERS材料,有望取代貴金屬在生物相關領域發揮巨大的應用潛力。  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英文刊關注於計算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結果,發表計算預測-試驗驗證、計算指導實驗、計算與實驗相結合以及運用計算理論或模型解釋新材料性能與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工學院莫凡洋課題組在iScience上發表有機聯硼化合物在半導體氧化...
    這些方法的局限性,限制了以TiO2為代表的無機半導體氧化物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另一方面,由於含有硼硼鍵,有機聯硼化合物具有還原性。北京大學王劍波課題組(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846-1849)、南京大學黎書華課題組(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985-5989)和清華大學焦雷課題組(J. Am.
  • 武漢科技大學一科研團隊在Top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近期,我校「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以合成化學作為基礎和核心,積極拓展與相關學科和領域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精準化製備和應用研究方向取得進展,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可塑性,梁峰教授課題組可控制備了低鈀含量的星狀金鈀雙金屬納米顆粒。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論文題為「Integrating eggshell-derived CaCO3/MgO nanocomposites and chitosan into a biomimetic scaffold for
  • 湖南大學張明教授課題組在新型負極材料及器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張明教授課題組在ACSNano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Sulfur-Rich (NH4)2Mo3S13as a Highly Reversible Anode for Sodium/Potassium-Ion Batteries」。
  • 廈門大學吳喬課題組發表《The EMBO Journal》論文
    首頁 » 廈門大學吳喬課題組發表《The EMBO Journal》論文 廈門大學吳喬課題組發表《The EMBO Journal》論文 來源:生物通 2006
  • 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低介電常數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宏達課題組與孫兆茹課題組開展實驗與理論協作,在低介電常數(low k)材料探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norganic Low k Cage-molecular Crystals」為題,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
  • ...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得進展
    石墨烯作為一種明星材料,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了來自多個領域學者的持續高度關注,但理論上石墨烯是一種零帶隙類金屬材料,難以在半導體領域發揮作用。從合理設計並製備有機小分子功能單體或砌塊出發,結合有效的聚合方法,製備各類線型或樹枝狀有機共軛寡聚體和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並精準調控其帶隙和能級,業已成為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通用策略。
  • 暨南大學開發新型無鉛鈣鈦礦單晶材料,發光效率提高了167倍
    近日,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範建東研究員和李聞哲副研究員課題組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雜誌上發表論文「An Emerging Lead-Free Double-Perovskite Cs2AgFeCl6:In Single Crystal
  • 上海電力大學教師在材料學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綜述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閔宇霖)6月5日,材料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SCI一區,影響因子為25.809)在線發表了上海電力大學環化學院範金辰博士以第一作者的綜述論文,題目為「Chiral Nanoceramics」 https
  •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新材料在線 發表於 2021-01-14 14:12:09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202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
  • 暨南大學在新型Cs2AgFeCl6雙鈣鈦礦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範建東研究員和李聞哲副研究員課題組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雜誌上發表論文「An Emerging Lead-Free Double-Perovskite Cs2AgFeCl6:In Single Crystal
  • 電子科技大學一本科生在國際微波領域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英才實驗學院大三本科生唐得山同學,在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羅訊教授的指導下,於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TMTT)發表題為 「Substrate-integrated defected
  •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課題組《Adv. Mater.》:超窄帶隙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構築高效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旭崗教授課題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利用氰基來構建具有超窄帶隙n型高分子受體材料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受益於在近紅外區域吸收上的突破,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取得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