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院莫凡洋課題組在iScience上發表有機聯硼化合物在半導體氧化...

2021-01-07 北京大學新聞網

聯硼化合物是一類具有硼硼鍵(X2B–BX2)的有機硼化試劑,廣泛用於有機底物的硼化反應。有機硼化合物非常重要,相關的人名反應有Suzuki偶聯和Miyaura硼化等(圖1)。有機聯硼化合物一直在有機合成領域大顯身手,「跨界」到能源轉換方面也有新應用。

圖1.幾種常見的、商業可得的聯硼化合物

半導體氧化物材料,如二氧化鈦(TiO2)、氧化鋅(ZnO)、氧化錫(SnO2)等,廣泛應用於能源轉換、光催化、環境保護等領域。但這類材料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就是普遍帶隙很大,例如TiO2的帶隙有3.2eV,特徵吸收在紫外區。一直以來,人們為了在利用太陽能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可見光、紅外光、微波等更廣泛的能量,發展了一系列方法對TiO2材料進行改性。其中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是製備還原態TiO2,形成Ti3+摻雜的改性材料。由於Ti3+是藍色的,因此可以拓展TiO2材料的可見光吸收。目前Ti3+自摻雜的方法主要包括熱還原法和光還原法。這些方法需要加入還原劑,在高溫或者紫外光照的條件下,形成可見光活性的Ti3+中心。前者反應條件苛刻;後者需要在厭氧條件下完成,一旦暴露在空氣中,Ti3+隨即被氧化回Ti4+。這些方法的局限性,限制了以TiO2為代表的無機半導體氧化物的進一步廣泛應用。

另一方面,由於含有硼硼鍵,有機聯硼化合物具有還原性。北京大學王劍波課題組(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846-1849)、南京大學黎書華課題組(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985-5989)和清華大學焦雷課題組(J. Am. Chem. Soc., 2017, 139, 607-610; Chem. Sci., 2018, 9, 2711-2722)等的研究成果表明,聯硼化合物受到含氧或氮親核試劑的進攻後得到的Lewis酸鹼加合物,具有較強的給電子傾向和能力。受這些研究的啟發,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莫凡洋課題組,創新性地將以上兩個研究領域進行交叉與結合,採用有機聯硼化合物對無機半導體氧化物材料進行改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課題最初的設想是,既然聯硼化合物與親核試劑結合會得到電子給體,而半導體氧化物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橋氧或羥基,是否可以用橋氧作為Lewis鹼與聯硼化合物結合,通過界面處分子軌道之間的相互作用,原位得到電子給體,將電子注入到鄰位的金屬中心,重構界面電子結構,從而產生可見光活性位點(圖2)。

圖2. TiO2納米顆粒表面吸附聯硼分子產生Ti3+可見光活性中心示意圖

將TiO2和B2pin2兩種白色粉末混合得到藍色粉末,表明可能有Ti3+生成。而電子順磁共振(EPR)顯示g值1.97是Ti3+存在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圖3)。

圖3. 混合TiO2和B2pin2得到藍色粉末及其EPR數據

此外作者還採用固體核磁、原位衰減全反射(ATR)紅外方法對界面處聯硼分子和TiO2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界面結構進行了研究(圖4),通過電子能譜對材料的界面性質進行了表徵,應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對界面電荷分布、界面態密度開展了研究(圖5)。結果顯示使用有機聯硼分子負載到半導體氧化物的界面上能產生新的界面態,這種界面態對光電性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相應的光電器件和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均有明顯提升(圖6)。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法產生的表面Ti3+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穩定最耐受氧氣的三價鈦可見光活性中心。所製備的器件半年以後性能沒有絲毫減退。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iScience上。

圖4. 紫外可見、紅外,原位紅外及固體核磁表徵

圖5. 界面電荷分布、界面態密度DFT計算結果

圖6. 該界面工程用於光探測器結構中顯著提升器件效率

此外,作者還探究了這種界面作用在半導體氧化物ZnO上的情況(圖7),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的Langmuir上。­

圖7. 聯硼化合物修飾半導體氧化物ZnO表面產生雙自旋態

基於聯硼調控的半導體氧化物有機-無機界面工程方法,莫凡洋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周歡萍課題組合作將這一策略引入到SnO2作為平板型電子傳輸層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器件性能得到顯著提升,並探討了相關機制在性能提升方面的原理(圖8)。該工作近期發表在Solar RRL上。

圖8. 聯硼修飾SnO2作為電子傳輸層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提升至22%

此外,受聯硼化學的啟發,合作者北京大學朱瑞課題組將聯硼分子引入到鈣鈦礦層,發現亦在界面產生缺陷調控作用,使得器件性能大幅提高(圖9)。相關論文發表在Adv. Mater.上。

圖9. 聯硼分子對鈣鈦礦層缺陷調控提高器件效率

有機化合物的可設計、可合成的特性,使得對有機-無機界面工程進行細緻調節成為可能,未來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的空間。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學科交叉、領域互通、跨界研究,已經成為培育新的科學增長點的重要方法。在這方面,莫凡洋課題組進行了大膽、創新性的探索,將有機聯硼分子引入到無機納米材料表面態及能帶結構調控研究中,發表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研成果。表面態和表面能帶結構的調控研究對以表面拓撲絕緣體、能源轉化、催化化學等前沿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至關重要。此外,界面化學在其他學科,比如生物領域、傳感器領域亦十分重要。他們從新的角度和方向來對界面態進行調控,豐富了界面量子態的相關理論,給出了如何在半導體氧化物的表面引入自旋態的一種方法。莫凡洋課題組(fmo@pku.edu.cn)歡迎感興趣的老師給予指導並加強合作。

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馬萬紅研究員的幫助,並且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大學以及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必和必拓項目)的資助。以上莫凡洋課題組工作的第一作者均為博士後曹洋。

論文連結:Modification of TiO2 Nanoparticles with Organodiboron Molecules Inducing Stable Surface Ti3+ ComplexYang Cao, Peng Zhou, Yongguang Tu, Zheng Liu, Bo-Wei Dong, Aryan Azad, Dongge Ma, Dong Wang, Xu Zhang, Yang Yang, Shang-Da Jiang, Rui Zhu, Shaojun Guo, Fanyang Mo, Wanhong Ma, iScience, 2019, 20, 195-204, DOI: 10.1016/j.isci.2019.09.024

相關焦點

  • ...上發表有機聯硼化合物在半導體氧化物改性及能源轉換方面的新應用
    ., 2018, 9, 2711-2722)等的研究成果表明,聯硼化合物受到含氧或氮親核試劑的進攻後得到的Lewis酸鹼加合物,具有較強的給電子傾向和能力。受這些研究的啟發,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莫凡洋課題組,創新性地將以上兩個研究領域進行交叉與結合,採用有機聯硼化合物對無機半導體氧化物材料進行改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發表單分子DNA成像技術的綜述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在《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IF = 6.6)發表綜述文章"Progress and Challenges for Live-cell Imaging of Genomic Loci Using CRISPR-based Platforms"
  • 立體選擇性獲得兩種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化合物
    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骨架的發現為了實現此目標,動力學拆分這一策略引起了石楓課題組的注意,這是由於對外消旋化合物的催化動力學拆分是獲得光學純化合物的一種強有力的策略,尤其是當其他策略不能有效地控制對映選擇性的時候,該策略更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催化的動力學拆分已成為獲得軸手性聯芳環化合物的一種重要策略。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儘管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較大的激子結合能,其弱非線性係數及較差的晶格質量極大地阻礙了極化激元的凝聚。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二維鈣鈦礦半導體螢光激射及動力學研究方面...
    在新型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家族中,二維Ruddlesden-Popper鈣鈦礦具有高激子結合能、高結構穩定性、天然量子阱結構等優勢,在下一代低成本、柔性光電子器件如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雷射二極體、光電探測器等領域極具潛力,也為發展高速、低功耗激子器件提供了理想的平臺。
  • ...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Co催化聯烯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硼氫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有機硼酸及其硼酸酯作為常見的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具有重要的應用,這類化合物毒性低,且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輔助下可參與一系列的偶聯反應,許多不同結構的有機硼酸(酯)已實現商品化。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通過烯烴不對稱碳硼化反應來構建手性有機硼化合物是一種簡捷高效的方法,目前相關報導非常少。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使用銅/鈀雙金屬共催化的方法首次實現了聯硼酸頻那醇酯和烯丙基碳酸酯對烯烴的不對稱硼碳加成反應。該方法以簡單、易得的工業品烯烴為原料,高收率、高對映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系列β-手性硼酸酯。該方法被成功地應用於抗抑鬱類藥物Preclamol的不對稱合成。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Nature:Aggarwal教授課組「雙非」碳氫硼化突破
    因此,將硼基引入有機分子一直是有機化學的研究熱點。而C–H硼化反應作為最直接方法,可將普通烷烴原料直接合成高附加值的有機硼試劑而備受青睞。近期英國布裡斯託大學Varinder K. Aggarwal教授課題組在此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 上海科技大學於奕課題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新型半導體材料領域
    北京時間4月29 日晚,研究成果以「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lateral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為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半導體是資訊時代的物質基礎,而半導體異質結精準製備則是半導體器件的起點,是現代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重要基石。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N型有機半導體研究中取得...
    在本工作中,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他們此前設計開發的BDOPV(北大OPV)分子共軛骨架上引入氟原子,進一步降低分子的LUMO能級,從而提高材料的空氣穩定性並改善載流子注入。同時,氟原子的引入使得分子在單晶中表現出少見的反平行共面排列。
  • 工學院段小潔課題組及合作者在MRI兼容神經電極及DBS-fMRI聯用揭示...
    深層大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聯用對理解大腦的網絡連接、解析DBS治療各類神經類疾病的機理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 南開大學汪清民課題組:電催化烷基硼酸對喹喔啉酮的直接烷基化
    目前課題組擁有老師和研究生20多人。課題組目前開展生態農藥和藥物創製以及有機化學研究。先後在J. Agric. Food Chem.、Pest Manag. Sci.、Sci Adv.、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
  • 硼來文章見Angew:上海有機所麻生明/黃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有機硼酸及其硼酸酯作為常見的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具有重要的應用,這類化合物毒性低,且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輔助下可參與一系列的偶聯反應,許多不同結構的有機硼酸(酯)已實現商品化。
  • 葛少中Angew:鉻催化單取代聯烯的選擇性二聚硼氫化反應
    背景介紹非共軛二烯烴分子骨架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中,也是有機合成中十分重要的中間體(圖1A)。早期合成非共軛二烯烴分子的方法往往需要貴金屬催化劑或者過量的有機金屬試劑參與。鑑於有機硼試劑在有機合成化學中廣泛應用,因此,發展一種簡潔,快速構築含硼官能團的非共軛二烯烴分子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合成意義和潛在應用價值。
  • 【有機】Ni-cat.模塊化構建二氟烯類化合物
    鑑於二氟烯/二氟烯醚有機砌塊特殊的化學性質,其廣泛存在於生物活性/藥物分子之中。
  • 半導體電池材料:氧化鎢
    其是以氧化鎢為原料,加入導電劑、活化劑、添加劑和有機聚合物成膜劑製成氧化鎢半導體電池漿料,並以不同功函數的兩種金屬箔為正負電極,正負電極粘貼在塑料底片的同一水平面上,然後將氧化鎢是半導體電池漿料注入電極表面,經晾乾、封裝,便製成氧化鎢半導體電池。
  • Science:不對稱遠程C(sp3)-H鍵硼化新策略
    圖片來源:Science日本北海道大學的Masaya Sawamura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研究不對稱硼化反應。2019年,他們報導了2-烷基吡啶的遠程亞甲基C(sp3)–H鍵不對稱硼化反應(圖1B,J. Am. Chem.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上海有機化學所郭寅龍團隊最新成果:實現常壓有機化合物的指紋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郭寅龍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電弧等離子體的新型質譜解離(APD)技術,使大氣壓環境下有機化合物分子的指紋圖譜質譜分析得以實現,很好地彌補了上述缺陷。電弧放電產生的熱等離子體同時具備高溫、高能和特殊的化學反應性能,對分析物實現離子化的同時還伴隨明顯的碎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