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在活細胞基因表達可視化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研製出一種能在活細胞中檢測單個RNA的分子探針,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Biomaterials,題目為「Single-MoleculeMS2-GFP系統是目前在活細胞內檢測單分子RNA的主要工具,對於研究細胞生理以及疾病的早期發生與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藥劑學系陳華兵教授課題組受邀在J Control Release發表綜述文章
人血清蛋白是一類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大分子,可應用於腫瘤早期成像和靶向治療。近年來,蘇州大學陳華兵研究團隊採用單分子白蛋白為模板,利用蛋白內部空腔中的生物礦化機制 (如靜電吸附、沉澱反應、配位作用等),構建了一系列載藥的單分子白蛋白納米粒,並通過粒徑調控其長循環及腫瘤靶向性,實現了顯著的腫瘤成像與靶向治療作用。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未發布的新技術、新儀器搶先看 北京雷射共聚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年會...
熱門的超高分辨顯微技術——單分子螢光檢測成為會議的熱點,精彩的專家報告、多款新品新技術的首次「劇透」,成就了本次會議的饕餮盛宴。針對這幾年非常熱門的超高分辨技術——單分子螢光檢測,會議特別安排了專家報告: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陳匡時作《單分子成像技術在RNA研究中的應用》、北京大學陳良怡作《Ultrasensitive Hessia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enables ultrafast and long-term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南京郵電大學解令海課題組以及麥吉爾大學郭鴻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實時監測化學反應的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跟蹤化學反應,研究相應的動力學機制。近幾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利用單分子器件平臺開展了一系列單分子本徵物性、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和單分子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系統研究。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2021-01-06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華中農大倆課題組受邀發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的前沿綜述
Trends Plant Sci | 華中農業大學李興旺/李國亮課題組受邀發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的前沿綜述責編 | 逸雲2020年11月13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受邀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Technologies for Capturing 3D Genome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Science子刊發表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張德清課題組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Kendall N. Houk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的單分子電學檢測新方法和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對於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
-
工學院於海峰團隊合作發表嵌段聚合物模板法製備無機納米粒子進展...
2013年,星形的單分子嵌段聚合物用作模板製備無機納米粒子(Nat. Nanotechnol., 2013, 8, 426)。該方法克服了線性嵌段聚合物膠束穩定性差的問題,在合成空心及核殼結構納米粒子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對於納米粒子的尺寸調控也更加精準。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科研|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任秋實課題組在光學相干層析血管造影...
該技術利用流動的血紅細胞作為天然的造影劑,以血紅細胞與周圍組織的相對運動作為血流的標記性特徵,結合OCT成像技術在生物組織內部三維空間採集光學散射信號,通過分析散射信號的動態特性,識別動態血流,剔除靜態周圍組織,以實現基於運動對比度的無標記血管造影,是一種嶄新的非侵入式血管成像技術。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中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這項成果由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針對傳統的單分子螢光檢測手段可能遇到的問題,如需要螢光標記、具有光漂白以及時間解析度不足的問題,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結合電學檢測具有無損、無標記和實時檢測的優點,分別從矽納米線生物傳感器和石墨烯基分子器件出發,發展了單分子動力學研究的電學新手段。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Cell丨單分子成像揭示應激顆粒中mRNAs翻譯過程
近年來,在活細胞中使用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研究已逐步揭示SGs的mRNA募集動力學,但是仍不清楚將mRNA隔離到SGs是否對基因表達有任何影響【2,3】。由於SGs的形成往往與翻譯沉默相吻合,人們推測SGs直接導致應激下的翻譯抑制,且普遍認為SGs中只包含非翻譯mRNA。然而,卻很少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猜想。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中科大學子首次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6月6日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研究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著名科學家發表Nature綜述:單細胞測序現狀
一月二十五日Nature Reviews Genetics雜誌發表的一篇重要綜述,全面介紹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發展現狀。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著名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系主任Stephen R. Quake。 Quake也是HHMI 研究員、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醫學院院士。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石墨烯產業化-製備決定未來」的綜述文章「Synthesis Challenges for Graphene Industry.面向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製備技術不是對實驗室製備過程的簡單放大,規模化製備對製備技術的可重複性、安全性和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從產能上看石墨烯的粉體和薄膜均實現了宏量化製備。然而,石墨烯產品的生長工藝、原材料、設備甚至生產批次的不同,得到的產品質量和性能參差不齊,且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以史為鑑,參考另一類戰略性碳材料——碳纖維的產業發展歷程可知,材料的品質決定了其應用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