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化學所郭寅龍團隊最新成果:實現常壓有機化合物的指紋圖譜...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以 ESI 為代表的大氣壓離子化技術(API)產生以來,質譜技術與許多分離技術的聯用日漸成熟,在環境監測、藥物研發、法醫鑑定、組學研究等諸多領域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與需高真空環境的經典離子源如電子電離源(EI)相比,API用於質譜定性分析存在明顯缺陷。這主要是由於API離子源往往基於軟離子化機理,化合物經軟電離過程得到的多為偶電子離子,很難得到奇電子離子;常壓離子化過程能量有限,得到化合物的碎片很少,不能獲得豐富的「指紋「信息,無法全面地反映出目標化合物的結構。

目前已有的質譜解離技術或碎裂模式局限(如碰撞誘導解離往往發生中性丟失)或無法與API進行方便聯用(如電子捕獲解離和高能誘導裂解需要高真空儀器環境),因此,API用於質譜定性分析的缺陷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和彌補。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郭寅龍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電弧等離子體的新型質譜解離(APD)技術,使大氣壓環境下有機化合物分子的指紋圖譜質譜分析得以實現,很好地彌補了上述缺陷。電弧放電產生的熱等離子體同時具備高溫、高能和特殊的化學反應性能,對分析物實現離子化的同時還伴隨明顯的碎裂現象。這種基於電弧等離子體的解離裝置(APD)利用施加有約20千伏高壓的兩個電極,即可很方便地在常壓環境下產生穩定的電弧等離子體。APD引起的化合物碎裂包含電荷誘導、自由基誘導以及等離子體獨特的化學反應性誘導的斷裂,可同時產生大量奇、偶電子碎片離子,所得化合物的「指紋」質譜圖包含豐富的結構信息。

題為《Arc Plasma-Based Dissociation Device: Fingerprinting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Realized at Atmospheric Condition》的成果近期發表在 Analytical Chemistry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上海有機所博士生朱蘇珍。(DOI: 10.1021/acs.analchem.0c03127 )

圖1. APD裝置示意圖(左)和APD分析所得芬太尼指紋圖譜(右)

APD的優異解離性能在多種化合物類別中都已得到確認,包括毒品類化合物(甲基苯丙胺等)、精神活性類化合物(芬太尼等)、甾體激素類化合物(地塞米松等),不僅可分析極性化合物,對黃酮類、酚類、蒎烯類等ESI信號響應不好的化合物同樣能取得良好解離分析效果。且當與納升電噴霧電離源(nano-ESI)和零壓紙噴霧(zero volt PSI)兩種經典的API技術聯用時,能很好地實現兩種毒品類化合物的指紋圖譜分析。利用APD與零壓紙噴霧聯用裝置作者分析了一份來自吸毒者的原尿樣品(由上海司法鑑定研究院提供),通過譜圖比對,成功鑑定出其中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此外,作者還發現APD解離模式中存在可能源於等離子體化學的消除亞甲基和芳構化兩種特殊碎裂過程,並將後者成功應用於4-丁基苯胺和N-丁基苯胺兩種同分異構體的區分中。

圖2. APD裝置與nano-ESI聯用裝置(a)分析美沙酮標準品所得譜圖(c);APD裝置與zero-volt PSI聯用(b)分析甲基苯丙胺標準品所得質譜圖(d)分析原尿樣品所得質譜圖(右下)

該解離技術有望實現基於APD的化合物指紋圖譜庫的構建,並進一步與液相色譜聯用,成為一種有效的定性分析手段。

郭寅龍研究員簡介

郭寅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上海有機質譜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質譜學研究,在新型離子源研發、反應機理研究、質譜衍生化試劑研發和質譜成像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創新性成績,2000年以來,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Nat. Catal.、Anal. Chem.等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近300篇,獲得發明專利20餘項。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nalchem.0c03127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所郭寅龍團隊最新成果:實現常壓有機化合物的指紋圖譜質譜分析
    這主要是由於API離子源往往基於軟離子化機理,化合物經軟電離過程得到的多為偶電子離子,很難得到奇電子離子;常壓離子化過程能量有限,得到化合物的碎片很少,不能獲得豐富的「指紋「信息,無法全面地反映出目標化合物的結構。
  • 質譜技術根植應用領域的方方面面-第十屆全國有機質譜學術會專家報告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上海國家有機質譜中心主任郭寅龍 報告題目《有機質譜離子化新技術研究常壓火焰離子化技術(AFI)是目前最便宜的離子源。無需電壓、無需噴霧氣、簡單、便攜?。能夠直接分析樣本溶液、痕量氣體,靈敏度很好。團隊在此基礎上對裝置進行改進,將氫氣做燃氣代替丁烷氣的開發了清潔常壓氫火焰離子化,並展開了一些應用研究。
  • 化學所實現三重態促進的高效有機固態雷射
    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高增益、易加工、機械柔性等優點,基於這些材料開發的有機固態雷射器已在生物化學傳感、光子學通訊和雷射顯示等領域展示出應用潛力。然而,作為有機固態雷射器邁向實際應用的關鍵,有機電驅動雷射器仍未被實現,其核心問題包括載流子遷移率不平衡相關的極化子損耗以及三重態累積引起的吸收損耗和單重態激子湮沒。
  • 先導專項成果③|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0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先導專項成果⑤|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VOC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縮寫。
  • 上海有機所在中環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環狀化合物在現代有機化學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環狀結構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產物和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分子中,因此,對於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遊書力團隊一直致力於銥催化的不對稱烯丙基去芳構化反應研究(Acc. Chem. Res.
  • 上海有機所發現新的高通量有機合成方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佳家課題組在尋找新的SuFEx反應砌塊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種安全、高效合成罕見的硫(VI)氟類無機化合物FSO2N3(氟磺醯基疊氮)的方法,他們同時發現該化合物對於一級胺類化合物有極高的重氮轉移反應活性和選擇性。
  • 常用有機金屬化合物有哪些
    什麼是有機金屬化合物:由金屬原子與碳原子直接相連成鍵而形成的有化合物稱為有機金屬化合物,如甲基鉀、丁基鋰等。有機化合物用途:有機金屬化合物在生產和生活中用途廣泛,如、製備高分子化合物,常會用烷基鋁作為催化劑使用,在有機合成中,有機金屬化合物可以提供碳負離子、自由基和卡賓等活潑中間體,有機金屬化合物是極為有用的一類合成劑。
  • 北京大學白玉副教授最新成果: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儀實現單細胞...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北京大學白玉副教授團隊在常壓質譜免疫分析平臺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並拓展質譜探針,利用基於狄恩流的微流控晶片實現單細胞排列,結合納升電噴霧-高分辨質譜(nanoESI-HRMS),搭建了多維度有機質譜流式細胞分析平臺。
  • 剛剛,《有機化合物命名原則2017》新書發布
    尤其對從事化合物分子研究的化學學科來講,對龐大的有機化合物進行恰當的有規律的命名,並且名稱能夠反映出與化合物結構間清晰或含蓄的關係,就要求對它們建立起科學的、系統的命名規則。對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設立了專門的委員會,提出了《有機化學命名法》,而且還在不斷地修訂和補充,並形成了一個長期處理命名問題的運行機制,成為全球有機化學界最廣泛使用的系統。
  • 南京理工大學唐衛華教授團隊《AFM》:氮功能化二維側鏈實現高效穩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其質量輕,成本低和可大面積印刷等特點被廣泛關注。而近些年受體材料的設計合成極大地提升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在分子設計中,延長受體稠環核的共軛長度是獲得高性能受體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一味地延長核的共軛長度容易帶來合成難度增加、分子過度聚集等缺陷。此外,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也一直是領域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有機化合物中"有機"二字名不符實!弗裡德裡希•維勒與有機化學
    如果問什麼叫有機化合物,相信只要讀過初中化學的朋友都會馬上回答,除了碳氧化合物、碳酸、碳酸鹽、碳化物以外的含碳化合物都叫作有機物。如果再接著問有機化合物名稱中的「有機」二字是什麼含義,也許許多朋友答不上來。
  • 卿鳳翎團隊:有機化學新探索打開高效「氟」門
    在有機化學學科中,元素有機化學領域一直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一方重地,而含氟有機化合物作為廣泛用於製備含氟藥物、農藥、功能材料的重要合成物質,更是元素有機化學領域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研究中,含氟基團修飾雖然成為發現藥物的重要策略,但由於其反應條件苛刻且效率低,以致探索高效的將氟烷基引入有機分子的反應成為有機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與難點。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MIL-100(Fe) Sensory Array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
  • 共價有機框架能幹啥?最新成果你值得了解
    共價有機框架(COFs)是一種新型多孔有機材料,它通過強共價鍵與有機構建單元巧妙地構建而成。晶體多孔結構以及特定的功能為COF材料提供了在各個領域顯示出強大的潛力。本文總結了最近COFs的最新成果,對於迷茫的你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見解。Omar M.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三兄弟:TVOC、VOCs、VOC
    室內空氣品質的研究人員通常把他們採樣分析的所有室內有機氣態物質稱為TVOC,它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三個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各種被測量的VOC被總稱為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Total
  • 【中國科學報】黃志鏜:高聚有機皆化境
    黃志鏜(1928年5月20日—)浙江黃巖人,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家。1928年5月20日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工作,1956年起進入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1981年1月至1982年9月到德國波恩大學做訪問研究。曾任化學研究所第六至八屆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