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來文章見Angew:上海有機所麻生明/黃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

2021-01-10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有機硼酸及其硼酸酯作為常見的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具有重要的應用,這類化合物毒性低,且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輔助下可參與一系列的偶聯反應,許多不同結構的有機硼酸(酯)已實現商品化。

▲聯烯的結構

最近,麻生明院士再次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黃正研究員、郭寅龍研究員合作,使用PNN鉗型配體修飾的Co配合物(tBuPCNNiPr)CoCl2(2b)作為催化劑,實現了一系列單取代及1,1-二取代聯烯的高效硼氫化,最終以優異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得到Z構型的烯丙基硼酸酯產物。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知名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相比於烯烴、炔烴及1,3-二烯等不飽和化合物的催化硼氫化過程,聯烯的硼氫化還存在很大的挑戰,主要問題在於如何有效地控制反應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從理論上講,聯烯發生單硼氫化可能產生6種區域異構體,進一步考慮立體異構問題則更加複雜。對於傳統無催化劑參與的硼氫化過程,反應的選擇性一般依靠底物及硼氫化試劑本身的電子特性及空間位阻差異進行控制,反應條件相對苛刻,轉化效果也不夠理想。過渡金屬催化的硼氫化過程則主要通過底物修飾特定的導向基團及選擇合適的配體來調控,相比於前者,反應效率得到明顯的改善。

2009年,美國佛羅裡達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Florida)的William R. Roush教授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手性的氫化硼烷,這種硼氫化試劑與TMSCl混合後可產生10-三甲基矽基-9-硼雙環[3.3.2]癸烷活性物種,其進一步對末端聯烯硼氫化可以得到常規方法難以構建的Z構型的烯丙基硼烷,隨後再加入醛類化合物與之反應,最終通過一鍋兩步法形成高烯丙醇產物。不過,反應具有良好的區域選擇性,但立體選擇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夠理想,並需使用化學計量的手性硼氫化試劑。

▲William R. Roush教授團隊的工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對於過渡金屬催化的過程,2013年,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Yasushi Tsuji教授課題組報導了Cu催化單取代末端聯烯的硼氫化,反應以雙齒膦配體CF3Ar-Xantphos與CuCl混合作為催化劑,能以良好的產率主要得到E構型的烯丙基硼酸酯產物。不過,取代基的空間位阻對產物的立體選擇性具有較大的影響,因而底物的適用範圍仍舊有限。早年,日本北海道大學Miyaura Norio教授團隊還發現,貴金屬Pt催化劑可參與單取代聯烯的硼氫化反應,主要得到Z構型的烯丙基硼酸酯,但產物的立體選擇性仍舊隨不同結構的底物波動較大。

▲Yasushi Tsuji教授團隊與Miyaura Norio教授團隊的工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近年來,黃正研究員課題組發展了一系列PNN鉗型配體修飾的Co及Fe配合物,這類催化劑在烯烴、炔烴及聯烯等一系列不飽和化合物的氫矽烷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於是,作者首先以(tBuPONNiPr)FeCl2(1)作為預催化劑,NaBHEt3作為預催化劑氫來源,1,2-十一碳聯烯(3a)作為模板底物,HBPin作為硼氫化試劑,對聯烯的硼氫化過程進行初步的考察,反應形成的產物較為複雜。經過對不同PCNN鉗型配體修飾的Co及Fe配合物的篩選,他們發現(tBuPCNNiPr)FeCl2(2a)作為預催化劑,反應能以良好的產率得到Z構型的烯丙基硼酸酯4a,並伴隨著少量其他副產物形成。12a催化性能的差異可能來源於不同配體對Fe金屬中心配位後其空間位阻有所不同。鑑於以上結果,最終他們選擇(tBuPCNNiPr)CoCl2(2b)作為預催化劑,並增加其催化劑負載量至3 mol%,反應能以90%的1HNMR收率得到目標硼氫化產物4a,並且未觀察到其他副產物形成。

▲反應條件的篩選(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該方法對於不同結構的單取代聯烯均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在室溫下便可以優異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得到多種烯丙基硼酸酯產物。反應還可以實現克量級擴大規模的合成過程,並具有良好的官能團兼容性。作者還發現,聯烯在該反應體系中的反應活性高於烯烴,因而當底物中同時存在烯基和聯烯基時,可實現選擇性官能化。除此之外,1,1-二取代的聯烯同樣可在該催化體系下以良好的產率形成烯丙基硼酸酯,產物的立體選擇性取決於兩個取代基空間位阻的差異。

▲底物適用範圍的考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根據以往Co催化硼氫化反應的工作,作者提出了兩種可能的反應機理。第一種假設涉及預催化劑2b與NaBHEt3混合形成氫化Co(I)活性物種Int 1,其與聯烯3a末端C=C雙鍵從位阻較小的一側配位,得到Int 2-A。隨後氫化Co(I)對C=C雙鍵插入,形成Z構型的烯丙基鈷中間體Int 3-A。該中間體進一步與HBPin發生轉金屬化(或氧化加成/還原消除)得到烯丙基硼酸酯產物Z-4a,並重生催化活性物種Int 1。第二種機理中氫化Co(I)活性物種Int 1先與HBPin作用形成Co(I)-BPin中間體Int 1'Int 1'進一步參與配位、插入過程得到烯基鈷中間體Int 3',其與HBPin反應形成最終產物,完成催化循環。

▲可能的反應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此,郭寅龍研究員通過溶劑輔助電噴霧電離質譜(SAESI-MS)及其與質譜聯用(SAESI-MS/MS)的分析手段對反應的活性中間體進行鑑定,證實了催化過程中形成了氫化Co(I)活性物種Int 1與Z構型的烯丙基鈷中間體Int 3-A,由此說明第一種反應途徑更加合理。

▲SAESI-MS及SAESI-MS/MS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如此看來,PNN鉗型配體修飾的過渡金屬配合物在催化硼氫化反應中也具有出色的表現,我們期待該類催化劑在其他類型的反應中發揮更大的功用。

相關焦點

  • ...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Co催化聯烯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硼氫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有機硼酸及其硼酸酯作為常見的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具有重要的應用,這類化合物毒性低,且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輔助下可參與一系列的偶聯反應,許多不同結構的有機硼酸(酯)已實現商品化。
  • 上海有機化學所郭寅龍團隊最新成果:實現常壓有機化合物的指紋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郭寅龍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電弧等離子體的新型質譜解離(APD)技術,使大氣壓環境下有機化合物分子的指紋圖譜質譜分析得以實現,很好地彌補了上述缺陷。電弧放電產生的熱等離子體同時具備高溫、高能和特殊的化學反應性能,對分析物實現離子化的同時還伴隨明顯的碎裂現象。
  • ...所郭寅龍團隊最新成果:實現常壓有機化合物的指紋圖譜質譜分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郭寅龍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電弧等離子體的新型質譜解離(APD)技術,使大氣壓環境下有機化合物分子的指紋圖譜質譜分析得以實現,很好地彌補了上述缺陷。電弧放電產生的熱等離子體同時具備高溫、高能和特殊的化學反應性能,對分析物實現離子化的同時還伴隨明顯的碎裂現象。
  • 上海有機所發現新的高通量有機合成方法
    孟根屹、郭太傑、馬天成是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董佳家與教授K. Barry Sharpless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有機所為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隨著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日益加強,更加高效地通過合成實現分子功能已經成為合成學科的內在需求。
  • 青年科學家黃正:激發化學創造力 用催化變「廢」為寶
    「廢」為寶  作者 鄭瑩瑩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正是個擅長變「廢」為寶的人,他利用高效的催化體系,把簡單易得的烷烴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聚烯烴廢塑料,轉化成柴油、表面活性劑等高價值化學品。
  • 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團隊《Angew》:以蒽為核的有機材料助力實現峰值超過800 nm的高效高輻射率近紅外電致發光
    因此,有機近紅外發光材料及其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相比較寬帶隙的可見光(紅綠藍)發光材料而言,有機近紅外發光材料的螢光量子產率較低,這是由自身窄帶隙帶來的較為嚴重的非輻射損耗以及H聚集的傾向造成的。較低的量子產率還會阻礙器件實現更高的輻射率。此外,面向實際應用中的近紅外發光元器件還對發光區間有著一定的要求。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有機電極材料由於其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結構多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鈉離子電池中傳統有機電極材料大多數是共軛化合物,可通過官能團和共軛環內的單雙鍵重排機制實現電子穩定存儲。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 上海有機所分享前沿科技進展
    8651次閱讀 作者:彭豔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6月24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在2019年「化山論劍」中國國際化學產業高峰論壇上,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分享了他們在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的進展
  • 賽默飛世爾生物質譜全球研發總監到上海藥物所交流
    9月16日下午,由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主辦,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獨家贊助的學術交流會議在藥物所承嘏廳舉行。  會後,藥物所譚敏佳研究員、上海有機所郭寅龍研究員、同濟大學田志新教授、蘇州大學許國強教授等就感興趣的問題與Makarov博士進行了探討。
  • 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在上海矽酸鹽所第十七期「東生講壇」作報告
    「東生講壇」,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成會明作為主講嘉賓,為上海矽酸鹽所13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為「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探索」的學術報告。上海矽酸鹽所所長宋力昕、副所長王東等出席講壇,講壇由王東主持。王東代表上海矽酸鹽所向成會明作客第十七期「東生講壇」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並簡要介紹了講壇設立的相關背景。
  • Angew.上海有機所在矽中心螺環不對稱合成及應用方面取得進展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鵬課題組發展了一類合成手性矽中心螺環(螺二氫苯並噻咯) 骨架的方法。
  • 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發現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在傳統的認知中,AOM過程將甲烷轉化為無機碳,不能為冷泉生態系統提供有機碳。然而,冷泉環境中存在豐富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大量依靠有機碳生長的異養微生物。對全球23個天然冷泉的調查發現,異養細菌的細胞量佔比可高達50%以上。冷泉生態系統大量的異養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碳來源一直是未解之謎。
  • 中科院院士吳奇應邀到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12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談起……」的報告,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主持此次講座,並為吳奇頒發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餘人到場聽講。
  • 上海有機所團委舉辦紀念建團95周年暨綠色化學創意大賽
    上海有機所團委舉辦紀念建團95周年暨綠色化學創意大賽 2017-05-1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5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團委以「化學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辦紀念共青團成立95周年暨綠色化學創意大賽。活動旨在通過徵集和化學相關的創意設計,樹立化學的正面形象,傳播綠色化學的科學理念,增強科技青年的責任意識,宣傳化學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調動上海有機所廣大科技青年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共同以「綠色化學、清潔化學」為主旨,合成美好的未來。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
    這道便是人們所掌握的原理以及手段。  分子間相互作用的間距對物質性質及功能的影響至關重要。自然界光合生物僅僅用少數的幾類色素分子便實現了光的捕獲,能量傳遞和電荷分離的過程,最終演化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2017-11-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10月28日,大豐區教育局局長王國平帶領局領導班子來到上海,與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黨委副書記王佐仁籤訂科普共建協議,旨在通過研究所的專家引領,促進大豐當地的教師隊伍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素質教育方法,做好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引導者和倡導者,從而營造崇尚科學、運用科學的社會氛圍;通過科普實驗,讓中學生親自動手,接觸最新的科學理念、新奇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的魅力以及實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充分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 【材料】Angew. Chem.:二維半導體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製備及其在有機自旋閥中的應用
    金屬有機框架 (MOFs) 材料是由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共同連接的晶態多孔聚合物,該材料在催化、氣體存儲與分離、化學傳感等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優異性質
  • 上海矽酸鹽所發明新型高柔韌性羥基磷灰石耐火紙
    由木材紙漿製成的傳統紙含有較高比例的木質素,木質素在空氣中和光照下會逐漸變黃,這就是一些書籍和報紙保存一段時間後會變黃的原因。植物纖維素也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會使紙腐蝕降解。傳統植物纖維素紙的另一個致命弱點是易燃性,書籍和紙質文件在火災中會被完全燒毀,這也是很多世紀以來眾多紙質文物損毀消失的一個主要原因。
  • 南充有機蔬菜工程技術中心遺傳育種見成效
    依託西南大學專家團隊技術支撐  開展校地合作種植優質有機蔬菜南充有機蔬菜工程技術中心遺傳育種見成效西南大學李成瓊教授(左一)在南充有機蔬菜工程技術中心蔬菜基地試驗田進行技術指導(成潮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