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365天——虛擬人研究

2020-10-05 生命的真理

虛擬人的概念

虛擬人並不是人,而只是存儲在計算機裡的一堆數字,它們既不是無序的,也不是任意選取的,而是從真人的組織、器官、系統的結構中提取出來的,因而與人密切相關。這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它們是真人的數字表徵,利用它們可復現出原來真人的三維模型,能得到真人的外貌,還能顯示出人體的組織以及如心臟、肺、肝、腎等器官的性能特徵,更能顯示新陳代謝的功能,因而由這群數字所組合的「虛擬人」,也具備了人的某些「生命特徵」。

為什麼研究虛擬人

在過去,做人體醫學或生理學研究時,常用動物做實驗,獲得安全效用後,再用真人受試。現在有了「虛擬人」,它可以成為醫學研究的直接受試者。例如,研究人的生命與水的關係,水對人體各器官的作用,一天飲多少水為宜?維持生命可以多長時間不飲水?飲什麼樣的水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等,就可以用虛擬人充當受試者。人們盡可以大膽地用虛擬人進行實驗,免除真人受試的痛苦與風險,能馬上得出水在人體各部分的反應情況,還可以存儲在計算機裡,隨時把情況調取出來加以研究。如果虛擬人最終在實驗中因缺水「渴」死了,可以從數字中找出最終「渴」死的原因是什麼,各臟器的最終結果如何。當然,虛擬人死了也沒有關係,計算機還可以讓它再度活過來,隨時待命接受其他實驗。

美國科研人員曾經試驗一種糖尿病新藥的療效。他們先操控計算機使「虛擬人」患上糖尿病。讓虛擬人患病很容易,只需輕按滑鼠點擊一下,它的胰臟就被切除了,頃刻間,一個健康的「虛擬人」就變成了糖尿病患者,各種糖尿病的症狀接踵而至。測試人員給它「試吃」糖尿病新藥,注意,所「吃」的新藥也是「虛擬的」,它只是根據新藥成分提取出數字編寫出來的一個文件而已。利用藥品的虛擬文件,可以調節藥量、攝入時間和次數,以觀察療效、病人的反應,從而找出適當的用藥劑量和用藥方法,得出相關結論。這種方法為新藥的研製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既可以免除各種風險,還可以反覆測試。虛擬人的用途遠不止這些,在軍事研究上,可以讓虛擬人受試核武器、化學武器的殺傷力,研究各種殺傷力所造成的傷害是如何出現的,又該如何預防和救治等。

數字的虛擬人,以後可能是醫學生學習的唯一依賴


虛擬人的研究階段

虛擬人的研究始於1989年,美國最先提出「可視虛擬人」概念,並於1993年8月5日製作成功第一例「虛擬人」,它來自於死於毒品過量注射的38歲德克薩斯州的男性屍體。1998年,又通過解剖一具女屍,在電腦裡儲存了56GB的數據,從而形成了數位化的女性「虛擬人」。現在正在研究第二代有物理功能的「虛擬人」和第三代有生理功能的「虛擬人」。

我國的虛擬人

2003年2月18日,我國第一例女性「虛擬人」在第一軍醫大學採集成功,成為繼美國、韓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本國虛擬人資料庫的國家。世界上一些國家對虛擬人進行圖像分隔時,只能看到骨骼、肌肉和臟器,無法分辨動脈和靜脈的血管,而我國在研製虛擬人時,先給屍體灌註明膠、硃砂和澱粉,使動脈呈現鮮紅色,靜脈呈現絳紅色,不僅血管顯示清楚,還把動靜脈也區分開來,心臟的冠狀動脈可以顯示到3級血管,腎可以顯示到4級血管,頭部還能顯示出微血管。在提取人體數字時,我國又採用了直立切削,與其他國家的臥式切削相比,不致因重力壓迫而變形。這樣提取的數字使電腦更容易「識別」動脈和靜脈以及血管和臟器的關係,還能使數字更符合人體形態的原始情況。

血管顯示越細微越難製作成功


未來的應用

虛擬人技術是一個非常具有開發價值的新領域,特別是在醫學應用上,對血管系統外科和神經系統的研究更具有特殊意義,它已經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前沿。不少人預計,在當前由計算機統領的科學新世紀中,計算機也將統領生物醫學的研究,虛擬人的研究將給醫學帶來巨大的變革。


希望你從知識中獲得能力,做真正的自己。——謝飛博士

相關焦點

  • 科學史上365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天然放射性是某些物質具有的一種非常奇異的特性,它無須外界刺激,也無須人工製備,自然就能向外發出輻射,這種物質一般不常見,所發出的輻射也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因而天然放射性長久未被人所發現。貝克勒爾25歲獲得工程師資格,由於在物理學研究上的傑出成就,1892年貝克勒爾接替祖父、父親成為家族第三位法國皇家歷史自然博物館館長,這在法國是備受人們尊敬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連續三代連任,也是法國科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 科學史上365天——高溫超導研究
    自那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超導產生的機制。為了使超導具有實用價值,人們也開始研究在高溫下實現超導的可能。這件事想著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從20世紀20年代起,有許多人投入研究,但都無果而終,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高溫超導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於是有人認為,超導現象存在著溫度的極限,它只能在物質低溫狀態下出現。進入20世紀80年代,有人擴大了超導材料的搜尋範圍,曙光終於出現。
  • 科學史上365天——形形色色的數字「0」
    在一個正整數的後面多加一個0,這個數立刻增長到原來的10倍;一個正數無論多麼大,在它的指數位置上放上一個0,這個數瞬間變為1;一個很大的數,只要與0相乘,頃刻化為烏有;一個數無論多麼合理,用它除以0,立刻失去意義!
  • 張卜天:在科學史「新大陸」開疆拓土
    「從9月份開始,就要給學生上一門解讀中世紀科學史的課。以後能做翻譯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了。」張卜天開玩笑地「抱怨」。  此前,他還從未正式開過課。他現在作息的95%,都被翻譯佔據。我把翻譯放在第一位,不是不重視學術研究,只是權衡一下,怎樣做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就目前而言,翻譯科學史,比寫論文更重要。」  2.「只有哲學還能收容我這樣的人了」  張卜天原來叫張曉天。初二那年,算命先生說他的名字裡應該有一個筆畫為兩畫的字,於是,並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父母挑中了「卜」。
  • 現實1分鐘等於虛擬世界365天,5G時代的便利是否有隱藏危險?《虛擬實驚》
    解說視頻在最下方↓↓↓↓↓↓↓↓↓↓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觀看三炮笑工坊我是金牌解說炮哥本期炮哥帶大家看看一部關於虛擬實境的電影
  • 科學史上365天——厄爾尼諾現象
    水對人類的影響地球的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球的上方又有一層大氣,無論是海洋還是大氣,它們表面上風平浪靜,內中卻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在不經意中,海洋和大氣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人類每天都與水打交道,但很少注意它的奇特性質。
  • 科學史上365天——數學大隱陳景潤
    像陳景潤一樣,在這次大會上,近千名幾個月之前還是「臭老九」和「反動學術權威」的科學家聚集在一堂,成為幾十年罕見的一景。在這次大會上,更有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57項優秀科技成果受到表彰。鄧小平在大會上講話,他的發言第一次為腦力勞動定了調,他說:「像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一樣,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是勞動者。」
  • 科普:365天地球自轉不是365圈的真相
    今年共有365天,請問今年地球一共自轉了多少圈?大部分人一定會脫口而出:365圈!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365天當然就是365圈啦。但是,這個答案對嗎?假設一年正好365天,問地球自轉了多少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分析一下。什麼叫地球自轉一周?確切地說,是地球自身旋轉了360°。那麼一天呢?一天就是24小時,或者說從中午12點到第二天中午12點。也就是從我們在地球上所在位置正對著太陽開始,到地球自轉至我們所在位置再次正對太陽為止。如果地球相對於太陽是不動的,一天時間地球正好自轉一周。
  • 地球上的一年永遠都是365天嗎?
    地球上的一年永遠都是365天嗎?地球自轉一個周期是一個恆星日,目前其準確值為23小時56分4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則是平太陽日,即24小時。與此相對應,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大約需要365平太陽日,因此我們現行的曆法就定義一年為365天,逢到閏年則增加1天(如2020年為366天)。然而,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均勻,而且還存在長期變慢的趨勢。
  • 科學史上365天——可燃冰的開發
    水有很多古怪的脾氣,大多數液體遇冷都要壓縮,水在零度結冰時卻要膨脹,增大原來體積的10%,這就是為什麼冰會浮在水面上。人們可能不會注意到,水的這個「怪脾氣」正是保障地球生命形成、延續的重要條件。表面上一杯平靜的水,裡面的世界卻是熱鬧非凡,正因為水分子之間有一種親和的交換力,它們彼此黏合在一起,形成小至水滴、水片和細流,大至水坑、湖泊和海洋,而不會離散開去。水分子彼此的黏合還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就是「水合物」的出現。由幾個水分子結合,可以形成一種奇特的水合物。
  • 科學史上365天——末日種子庫
    在其中的一個島上,悄悄地建起了一座隱蔽的建築。它其貌不揚,活像一隻從地底伸出頭來的怪獸。這頭「怪獸」身負全人類的重任,是確保人類糧食安全的最後一個堡壘,是能在地球危難時刻拯救全人類的地方,是人類長久生存的保障,它就是被稱作「植物諾亞方舟」的「末日種子庫」。
  • 科學史上365天——奇特的暗星系
    最初,通過光譜研究,他們發現這個暗星系中含有氫氣,估計所含氫元素總質量大約是太陽系氫總量的1億倍,還發現這些氫原子向外輻射著波長為21釐米的射電波。接著,他們利用都卜勒效應發現,這些氫氣在運動著,不僅運動速度非常快,速度大小和分布的跨度也非常大,邊緣部位的速度遠遠高出其他的部位。這隻有一種解釋,這個暗星系在以飛快的速度旋轉著,這一奇特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還貸款的人吃虧了:一年365天,為什麼銀行按360天計息?
    一年有多少天?這個問題,估計幼兒園的小朋友也不會答錯——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不過,在銀行體系內,我們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銀行業的回答是:360天!近日,有不少人問金投網小編:銀行為什麼按360天計息?少5天意味著什麼?據了解,謎底在於銀行的「計息方式」。
  • 科學史上365天——元素周期表誕生
    揭開大自然簡單、有序秘密的就是這張元素周期表,它的問世,徹底改變了人對自然界的看法,更促進了近代化學的發展。1862年,門捷列夫去巴庫油田考察,在對液體進行研究中,他又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把得出的結果記錄在卡片上。1865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後,門捷列夫擔任彼得堡大學化學教授。兩年以後,他參與籌備法國工業展覽會的俄國展館,藉此機會,他參觀了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許多化工廠和實驗室,令他大開眼界。
  • 科學史上365天——地外生命探索
    但是似乎有些跡象又難以解釋,如流傳已久的災變說、一些歷史或考古之謎,如曾被認為「天書」的紅崖碑文、巴格達電池、南美大隧道、埃及古墓中的彩電、英國巨石陣、中美瑪雅文明等,究竟是史前文明還是外星人的傑作,抑或是當代人的騙術一直糾纏不清。此外對於地球生物與人類的起源、各個神話傳說、聖經創世說等,也都需要從新的角度做出科學的解釋。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張卜天直言,西方科學史領域的書籍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稀缺的品種之一,優秀出版物更是鳳毛麟角,與西方科學史浩瀚的文獻形成了巨大反差。 吳國盛也表達出同樣的觀點。他說,西方科學史在過去半個世紀發展迅速,文獻汗牛充棟,而國內西方科學史方面的圖書則「基本處在隨機無序狀態」。
  • 為什麼一年365天中地球自轉不是365圈?
    假設一年正好365天,問地球自轉了多少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分析一下。       什麼叫地球自轉一周?確切地說,是地球自身旋轉了360°。那麼一天呢?一天就是24小時,或者說從中午12點到第二天中午12點。也就是從我們在地球上所在位置正對著太陽開始,到地球自轉至我們所在位置再次正對太陽為止。如果地球相對於太陽是不動的,一天時間地球正好自轉一周。
  • 一年365天,廣東人360天都會熱氣
    中醫上有一個概念就是,秋冬天很容易燥,但是燥是分涼燥和溫燥的。溫燥:在初秋的時候,由於夏天的熱氣還沒有完全地消退,所以這個時間的燥主要表現為溫燥。涼燥:到了秋冬季節的時候,這個燥主要是偏涼燥,邪氣已經是偏寒性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吃秋梨膏,可能就不是那麼合適。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從數量上看,生物科學史資料在人教版必修1,2,3和選修1,3中的分布見表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內容上看,可分為展示科學精神、展示知識發生過程、展示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3)。顯然,生物科學史並非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而是一種重要而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 2.
  • 無線上網卡期限存爭議 包年算360天還是365天
    由於購買的包年無線上網卡的期限為360天,而非365天,馬先生將售卡的營業廳及某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告上法庭。一審獲賠200元後,他提出上訴。   昨天上午,此案二審在市二中院開庭。庭審最後,被告同意賠300元充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