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365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2020-10-17 生命的真理

天然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是某些物質具有的一種非常奇異的特性,它無須外界刺激,也無須人工製備,自然就能向外發出輻射,這種物質一般不常見,所發出的輻射也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因而天然放射性長久未被人所發現。

1896年3月2日這一天,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首先發現了天然放射性。這個發現是許多偶然因素的巧合,他不僅抓住了這些偶然因素,還能從混雜的多種因素中辨識出正確的研究方向,這是作為一位傑出的發明家難能可貴的品質。


貝克勒爾是誰

1852年12月15日,貝克勒爾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科學世家。在科學史中,科學世家並不多見,比較著名的有原子物理學家玻爾父子、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提出新災變論的物理學家阿爾瓦雷斯父子等,而亨利·貝克勒爾的祖父安東尼·西加爾·貝克勒爾、父親亞歷山大·埃蒙德·貝克勒爾和他的兒子傑恩·貝克勒爾和他自己,祖孫4代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法國科學院會員,這一壯景與瑞士的伯努利數學世家堪有一比,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貝克勒爾25歲獲得工程師資格,由於在物理學研究上的傑出成就,1892年貝克勒爾接替祖父、父親成為家族第三位法國皇家歷史自然博物館館長,這在法國是備受人們尊敬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連續三代連任,也是法國科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放射性發現過程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以後,歐洲大陸的科學界掀起了一場研究X射線的熱潮。1896年1月20日,貝克勒爾參加巴黎科學院召開的關於X射線的討論會,在會上,著名數學物理學家彭加勒展示了倫琴的X射線照片,這種能穿透厚紙板的X射線立刻引起了貝克勒爾的好奇。在會下,他詢問X射線產生的原理,彭加勒告訴他,這種令人不可捉摸的X射線,有可能是伴隨真空管的陰極螢光射線發出來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貝克勒爾開始了對X射線的實驗研究。

貝克勒爾在實驗室裡

貝克勒爾和他的祖父一樣,是研究螢光和磷光的專家,對於螢光物質比較熟悉。螢光物質是經過光的照射,除去光源以後仍能自己發出光來的物質。然而並不是所有螢光物質都能發出X射線來,在各種螢光物質之中,貝克勒爾決定先選出有可能發出X射線的物質,經過挑選,他選中了鈾鹽。

他先用黑紙把感光底片包起來,在不透光的情況下,放在太陽下面曬了一整天,感光底片並沒有感光。接著,他把鈾鹽放在用黑紙包好的底片上,曬了幾個小時之後,底片現出了黑影,由此證明,底片上的黑影是鈾鹽而不是陽光引起的。為了進一步證實,他在黑紙包和鈾鹽之間又加上一層厚玻璃,再放在太陽下面曬,黑影照樣出現了。這就排除了黑影是由於鈾鹽受熱產生的。於是他得出結論,正如彭加勒所料,鈾鹽這類螢光材料在發出螢光的同時,也發出了X射線。於是在法國科學院例會上,他報告了這個結果。為了更加嚴謹,他決定再做進一步的檢驗。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貝克勒爾找到了正確答案。在試驗期間一連幾天陰雨,因為樣品不能曬到陽光,他把鈾鹽和底片包在一起,放到了抽屜裡。忽然,他有了一個靈感,出現黑影也許與陽光並沒有直接關係。他打開抽屜拿出了樣品,洗出來的底片上竟然出現了黑影!他反覆檢查了現場,周圍沒有發現使底片感光的其他因素,反覆排查之後,他最終確認,底片黑影是鈾鹽造成的,與陽光、螢光都沒有關係。在黑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鈾鹽和底板之間用於包裹鈾鹽的十字金屬線交叉的影子。

黑影處就是鈾鹽

在不斷的摸索中,貝克勒爾終於有所發現,有些材料自身就可以發出射線。在這個正確的判斷下,他繼續實驗了若干遍,最後終於確認,鈾鹽是一種可以自發輻射的材料。他把這種輻射稱為「鈾」輻射。他還證明,鈾輻射並不同於X射線,雖然都能使感光片感光,都有著很強的穿透力,但發光的原理並不相同。貝克勒爾終於揭開了鈾元素的神秘面紗。

貝克勒爾天然放射性的發現並不是出於偶然,他對彭加勒報告的積極反應,其後的一系列探索,在反覆實驗中所採取的正確方法,如挑選螢光材料的篩選法、驗證X射線源的排除法,確認自己結論的復驗法等,這些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中他不漏過任何一個可能性的嚴謹態度也很重要。正因如此,使他能從最初對X射線、螢光、陽光等因素混淆的模糊認識中掙脫出來,最終確認出物質放射性的源頭。

重要性

貝克勒爾對天然放射性機制的發現,使人們的視野從原子擴展到了原子核,成為核物理學誕生的第一塊基石,也成為核技術應用發展的總源頭。由於在放射性發現與研究上的貢獻,貝克勒爾與皮埃爾·居裡、瑪麗亞·居裡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普一下##科技史上的今天#


希望你從知識中獲得能力,做真正的自己。——謝飛博士

相關焦點

  • 四代物理學世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的故事
    歷史上很多科學發現都帶有偶然性,但仔細考察其過程,又會發現很多偶然實際上是必然中的偶然。比如今天要說的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發現物質的天然放射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貝克勒爾家族四代物理學家譜系貝克勒爾家族是法國巴黎的一個物理學世家,發現天然放射性的亨利
  • 貝克勒爾發現了鈾的放射性,居裡夫婦發現了釙和鐳,三人同獲諾獎
    他只好把準備好的器材放在抽屜裡,鈾鹽也擱在包好的底片上,著急地等待天氣好轉。但偶然間,他想把沒有經過陽光下曝光的底片,洗出來看看。他意外發現洗出的底片和曝過光的一樣黑。這讓他明白了,原來鈾鹽的輻射無需經過強光的照射,在黑暗中也可照常進行。顯然這是一種與X射線有根本區別、穿透力也很強的另一種輻射。貝克勒爾將這種鈾鹽自發的輻射,取名為鈾輻射。
  • 發現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直到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如鎝)也具有放射性。
  • 科技日曆 | 124年前他最早發現了元素放射性,終與居裡夫婦同摘...
    同年3月2日,他意外地發現這種射線與日光無關。接著他通過對各種鈾鹽的觀測,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現象。這背後是辛勤耕耘的努力。在那次大會結束後,貝克勒爾就開始了實驗,他精心設計了一套研究方案:把照相底片用黑色的厚紙包嚴,使其不受陽光的作用,但可以受到X射線的作用,因為倫琴已經證明X射線可以穿過厚紙包層使照相底片感光。
  • 科技日曆|這個法國人最早發現了放射性,和居裡夫人一同獲得諾貝爾獎
    亨利·貝克勒爾是一位發現了放射性的法國物理學家。1903年,他和居裡夫婦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放射性的國際單位稱為貝克勒爾(或Bq),就是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它衡量的是一個原子經歷放射性衰變時釋放的電離輻射量。貝克勒爾幼時就讀於位於巴黎的預科學校Lycee Louis-le-Grand。
  • 放射性與半衰期-光明日報-光明網
    嘉賓:潘自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    陳竹舟 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    葉常青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採訪:本報記者 胡其峰    記者:什麼是放射性?是誰發現了這一現象?其科學原理是什麼?
  • 科學史上365天——形形色色的數字「0」
    在一個正整數的後面多加一個0,這個數立刻增長到原來的10倍;一個正數無論多麼大,在它的指數位置上放上一個0,這個數瞬間變為1;一個很大的數,只要與0相乘,頃刻化為烏有;一個數無論多麼合理,用它除以0,立刻失去意義!
  • 法國羅亞爾河出現「放射性汙染」 飲用水中氚含量異常升高
    資料圖(圖源:法新社)海外網6月19日電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法國西部羅亞爾河被檢出氚(氫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異常升高,可能已構成「放射性汙染」。反核團體已要求當局對此事件展開調查。2019年,羅亞爾河水的氚活度濃度高達310貝克勒爾/升。反核團體對該檢測結果是否意味著「存在放射性汙染事故」提出疑慮,並要求當局啟動調查,查明造成此次「放射值異常」的原因。報導說,從2017年12月到2019年5月期間,「西部放射性物質檢測協會」實驗室對羅亞爾河進行一項長期放射性物質監測。
  • 福島核電站含氚水放射性碘超標:半衰期長達1570萬年
    一部分的測定結果顯示其含量超過廢水排放的法令標準值,其中還有放射性物質的量減半的「半衰期」長達約1570萬年的物質。 圍繞第一核電站持續積聚的含氚水,日本政府的小委員會全面開展了以對人體影響小等為由邁向處理的討論,本月底將舉行傾聽國民意見的聽證會,但關於存在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則幾乎未被討論。
  • α、β、γ等射線,放射性的一般現象
    自1896年,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在研究雙氧鈾硫酸鉀鹽時,意外發現臨近的被黑紙包裹的感光底板發生曝光後,人類第一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可以發出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同時確認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 科學史周曆(12.21——12.27)
    星期二 1938年12月22日,德國物理學家哈恩、斯特拉斯曼完成了發現核裂變的論文。星期三 1901年12月23日,中科院院士、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出生。星期四 1936年12月24日,放射性同位素首次用於人類疾病治療。
  • 科學史上365天——厄爾尼諾現象
    水對人類的影響地球的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球的上方又有一層大氣,無論是海洋還是大氣,它們表面上風平浪靜,內中卻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在不經意中,海洋和大氣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人類每天都與水打交道,但很少注意它的奇特性質。
  • 張卜天:在科學史「新大陸」開疆拓土
    「從9月份開始,就要給學生上一門解讀中世紀科學史的課。以後能做翻譯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了。」張卜天開玩笑地「抱怨」。  此前,他還從未正式開過課。他現在作息的95%,都被翻譯佔據。他的腦海裡,幻化出一幅陽光照到米飯上、把飯「照」熟了的浪漫畫面,心生神往。結果開學後,他發現自己將來要面對的是鍋爐和葉輪。  這時,一本《愛因斯坦傳》讓他發現了真正的自我。「直接研究光,不是比研究鍋爐有趣得多嗎?廣義相對論這麼好玩的東西,為什麼不去學呢?」  他申請轉到近代物理系學習更冷門的理論物理,邁出了從「實」到「虛」的第一步。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愛上了古典音樂。
  • 科學史上365天——可燃冰的開發
    水有很多古怪的脾氣,大多數液體遇冷都要壓縮,水在零度結冰時卻要膨脹,增大原來體積的10%,這就是為什麼冰會浮在水面上。人們可能不會注意到,水的這個「怪脾氣」正是保障地球生命形成、延續的重要條件。表面上一杯平靜的水,裡面的世界卻是熱鬧非凡,正因為水分子之間有一種親和的交換力,它們彼此黏合在一起,形成小至水滴、水片和細流,大至水坑、湖泊和海洋,而不會離散開去。水分子彼此的黏合還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就是「水合物」的出現。由幾個水分子結合,可以形成一種奇特的水合物。
  • 科學網—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的魅力無限
  • 研究稱日本洩漏的放射性銫主要沉積在北太平洋
    研究稱日本洩漏的放射性銫主要沉積在北太平洋 原標題 [研究稱日本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銫主要沉積在北太平洋]
  • 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居然裡夫人筆記仍存在放射性
    近日,諾貝爾獎的官方公布了居裡夫人的筆記,仍然存在放射性。1903居裡夫人和貝克勒爾對放射性元素的共同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9年居裡夫人發現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再次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
  • 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6月8日宣布,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RI射束工廠的放射性同位素射束加速器,在4天之內發現了從錳(25號元素)到鋇(56號元素)的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新發現的同位素數量高於世界上約40種年平均發現的同位素數量。
  • 科普:365天地球自轉不是365圈的真相
    今年共有365天,請問今年地球一共自轉了多少圈?大部分人一定會脫口而出:365圈!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365天當然就是365圈啦。但是,這個答案對嗎?假設一年正好365天,問地球自轉了多少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分析一下。什麼叫地球自轉一周?確切地說,是地球自身旋轉了360°。那麼一天呢?一天就是24小時,或者說從中午12點到第二天中午12點。也就是從我們在地球上所在位置正對著太陽開始,到地球自轉至我們所在位置再次正對太陽為止。如果地球相對於太陽是不動的,一天時間地球正好自轉一周。
  • 科學史上365天——奇特的暗星系
    ,但在其中還含有不少恆星的殘留物,但根據哈勃空間天文望遠鏡的深度觀測卻發現,在這一區域內卻幾乎沒有星體,即使有,在直徑50000光年這麼巨大的尺度下,含有百十顆恆星就幾乎跟沒有一樣,所以稱它是「暗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