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放射性是某些物質具有的一種非常奇異的特性,它無須外界刺激,也無須人工製備,自然就能向外發出輻射,這種物質一般不常見,所發出的輻射也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因而天然放射性長久未被人所發現。
1896年3月2日這一天,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首先發現了天然放射性。這個發現是許多偶然因素的巧合,他不僅抓住了這些偶然因素,還能從混雜的多種因素中辨識出正確的研究方向,這是作為一位傑出的發明家難能可貴的品質。
1852年12月15日,貝克勒爾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科學世家。在科學史中,科學世家並不多見,比較著名的有原子物理學家玻爾父子、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提出新災變論的物理學家阿爾瓦雷斯父子等,而亨利·貝克勒爾的祖父安東尼·西加爾·貝克勒爾、父親亞歷山大·埃蒙德·貝克勒爾和他的兒子傑恩·貝克勒爾和他自己,祖孫4代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法國科學院會員,這一壯景與瑞士的伯努利數學世家堪有一比,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貝克勒爾25歲獲得工程師資格,由於在物理學研究上的傑出成就,1892年貝克勒爾接替祖父、父親成為家族第三位法國皇家歷史自然博物館館長,這在法國是備受人們尊敬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連續三代連任,也是法國科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以後,歐洲大陸的科學界掀起了一場研究X射線的熱潮。1896年1月20日,貝克勒爾參加巴黎科學院召開的關於X射線的討論會,在會上,著名數學物理學家彭加勒展示了倫琴的X射線照片,這種能穿透厚紙板的X射線立刻引起了貝克勒爾的好奇。在會下,他詢問X射線產生的原理,彭加勒告訴他,這種令人不可捉摸的X射線,有可能是伴隨真空管的陰極螢光射線發出來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貝克勒爾開始了對X射線的實驗研究。
貝克勒爾在實驗室裡
貝克勒爾和他的祖父一樣,是研究螢光和磷光的專家,對於螢光物質比較熟悉。螢光物質是經過光的照射,除去光源以後仍能自己發出光來的物質。然而並不是所有螢光物質都能發出X射線來,在各種螢光物質之中,貝克勒爾決定先選出有可能發出X射線的物質,經過挑選,他選中了鈾鹽。
他先用黑紙把感光底片包起來,在不透光的情況下,放在太陽下面曬了一整天,感光底片並沒有感光。接著,他把鈾鹽放在用黑紙包好的底片上,曬了幾個小時之後,底片現出了黑影,由此證明,底片上的黑影是鈾鹽而不是陽光引起的。為了進一步證實,他在黑紙包和鈾鹽之間又加上一層厚玻璃,再放在太陽下面曬,黑影照樣出現了。這就排除了黑影是由於鈾鹽受熱產生的。於是他得出結論,正如彭加勒所料,鈾鹽這類螢光材料在發出螢光的同時,也發出了X射線。於是在法國科學院例會上,他報告了這個結果。為了更加嚴謹,他決定再做進一步的檢驗。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貝克勒爾找到了正確答案。在試驗期間一連幾天陰雨,因為樣品不能曬到陽光,他把鈾鹽和底片包在一起,放到了抽屜裡。忽然,他有了一個靈感,出現黑影也許與陽光並沒有直接關係。他打開抽屜拿出了樣品,洗出來的底片上竟然出現了黑影!他反覆檢查了現場,周圍沒有發現使底片感光的其他因素,反覆排查之後,他最終確認,底片黑影是鈾鹽造成的,與陽光、螢光都沒有關係。在黑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鈾鹽和底板之間用於包裹鈾鹽的十字金屬線交叉的影子。
黑影處就是鈾鹽
在不斷的摸索中,貝克勒爾終於有所發現,有些材料自身就可以發出射線。在這個正確的判斷下,他繼續實驗了若干遍,最後終於確認,鈾鹽是一種可以自發輻射的材料。他把這種輻射稱為「鈾」輻射。他還證明,鈾輻射並不同於X射線,雖然都能使感光片感光,都有著很強的穿透力,但發光的原理並不相同。貝克勒爾終於揭開了鈾元素的神秘面紗。
貝克勒爾天然放射性的發現並不是出於偶然,他對彭加勒報告的積極反應,其後的一系列探索,在反覆實驗中所採取的正確方法,如挑選螢光材料的篩選法、驗證X射線源的排除法,確認自己結論的復驗法等,這些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中他不漏過任何一個可能性的嚴謹態度也很重要。正因如此,使他能從最初對X射線、螢光、陽光等因素混淆的模糊認識中掙脫出來,最終確認出物質放射性的源頭。
貝克勒爾對天然放射性機制的發現,使人們的視野從原子擴展到了原子核,成為核物理學誕生的第一塊基石,也成為核技術應用發展的總源頭。由於在放射性發現與研究上的貢獻,貝克勒爾與皮埃爾·居裡、瑪麗亞·居裡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普一下##科技史上的今天#
希望你從知識中獲得能力,做真正的自己。——謝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