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提起放射性,很多人腦海裡自然容易聯想到居裡夫婦。其實,最早的發現者是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1852年-1908年),他是研究螢光和磷光的專家。
貝克勒爾25歲就取得了工程師資格,到1892年時,44歲的貝克勒爾對物理學已經有很深的研究了。1月20日,法國科學院舉行了一次重要學術討論會。作學術報告的是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彭加勒。他給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者展示了倫琴剛剛寄給他的X射線照片,引起學者們的極大興趣。
1896年2月24日則成為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這天,亨利·貝克勒爾在法國科學院宣稱,鈾鹽經日光照射後,能發射一種類似X射線的射線,它能穿過黑紙、玻璃等物質而使底片感光。起初他誤認為這種射線是日照射的結果。同年3月2日,他意外地發現這種射線與日光無關。接著他通過對各種鈾鹽的觀測,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現象。
這背後是辛勤耕耘的努力。在那次大會結束後,貝克勒爾就開始了實驗,他精心設計了一套研究方案:把照相底片用黑色的厚紙包嚴,使其不受陽光的作用,但可以受到X射線的作用,因為倫琴已經證明X射線可以穿過厚紙包層使照相底片感光。在照相底片包封附近放兩塊能發出螢光的材料,其中一塊用一枚銀幣與紙封隔離,然後把它們拿到陽光下暴曬,使材料發出螢光。如果發螢光的物體可以產生X射線,那麼底片上將留下明顯不同的感光痕跡。
貝克勒爾家中收藏有大量可以發出螢光和磷光的物質材料,他把它們分別拿出暴曬,進行實驗。最初的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否定的,照相底片沒有感光,發螢光和磷光的物質並不同時發射X射線。但貝克勒爾並沒有放棄——後來,他重新選擇氧化鈾作為主攻對象,這次他發現照相底片感光了。
終於在1896年2月24日,他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這一發現。
他並沒有中止實驗。2月26日,當他進一步做實驗時,湊巧碰上了連綿的陰雨,他只好把實驗的東西原封不動地鎖進抽屜。5天後,天放晴了,貝克勒爾繼續中斷的試驗。一向嚴謹細心的他取出底片時,想預先檢查一下實驗品,沒想到意外情況發生了: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底片不僅曝光而且上面又有很明顯的鈾鹽的像。這說明鈾本身在發光。
2月26、27日時,貝克勒爾將一些鈾鹽晶體和底版暗盒分別組合好,打算用相同的晶體和底版,重複他的實驗,進一步探索實驗規律。
3月1日,貝克勒爾來到實驗室重新做實驗,由於希望在下一步實驗中得到高質量的影像,不出現任何實驗條件不確定的疑問,決定換用新底版。
為了看看漫射光產生的影像,貝克勒爾將原來裝在暗盒裡的底版顯影,他本來「預計得到很弱的影像。」結果令他大吃一驚,顯影后的底版「不是如他期待的那樣是空白的,相反的這張底版很黑,與鈾鹽在陽光下曝過光的一樣」。
貝克勒爾敏銳地意識到,感光一定是在黑暗中發生的,於是馬上安排了新實驗:將底版和鈾鹽薄片放在一起,中間用薄玻璃片隔開,另將鋁片做的暗盒裝上底版,暗盒上面放上鈾鹽,將它們分別裝進不透光的硬紙盒內,再把硬紙盒放入黑暗的抽屜中。
3月9日,貝克勒爾在一個重要的科學院會議上報告了最新的實驗結果。
在進一步研究中,他還發現鈾鹽所放出的這種射線能使空氣電離,也可以穿透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他又發現,外界壓強和溫度等因素的變化不會對實驗產生任何影響。貝克勒爾的這一發現意義深遠,它使人們對物質的微觀結構有了更新的認識,並由此打開了原子核物理學的大門。
1898年,居裡夫婦又發現了放射性更強的釙和鐳。由於天然放射性這一划時代的發現,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發現放射性的初期,人們不知它的危害,貝克勒爾由於毫無防護下長期接觸放射物質,健康受到嚴重損害,50多歲就逝世了。科學界為了表彰他的傑出貢獻,將放射性物質的射線定名為「貝克勒爾射線」(Becquerel Ray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