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東京首都圈被曝每逢3月放射性銫含量飆升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女性自身》雜誌3月14日報導稱,日本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透露,將根據新宿區百人居民區所設觀測設施結果,公布當地2011年後每月每平方米放射性元素銫134及銫137的含量是否有所下降。據悉,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事故發生後,釋放出8000多貝克勒爾的銫134及銫137。
-
西太平洋監測發現「核輻射魷魚」
對此,國家海洋局發布公告稱,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島核洩漏的顯著影響,提醒有關部門加強對來自該海域海產品的放射性監測。不過,對於這一公告,也有專家認為,由於我國捕撈的魷魚主要位於北太平洋傳統魷釣作業漁場,與日本福島相距1000多公裡,截至目前尚未受核輻射影響,人們不必過於擔心。
-
日本東京灣海床20釐米淤泥檢出放射性銫
環球網駐日本特約記者王婧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2月8日消息,東日本大地震,尤其是福島第1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後,民眾對於核輻射一度非常恐慌。為了安全,日本政府及各機構投入了很大力量用於檢測放射性物質及擴散情況,並不定期進行結果公示。
-
日本現超標輻射魚!漁產品檢出超標2倍的銫元素
這種擔憂也蔓延到了食品安全的領域——東京電力公司近期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的大熊町進行調查,竟然在離岸約4公里海域的魚身上檢出放射性的銫元素,超出日本國家標準逾2倍! 2月2日調查顯示,每1公斤的小鰭紅娘魚含358貝克勒爾的銫,多於日本國家標準的100貝克勒爾。 目前,日本仍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方圓10公裡的海域外開展試驗捕魚。
-
日海洋機構從7千米深海檢測出放射性銫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據日本新華僑報網5月30日消息,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發生後,核事故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是否汙染了海洋備受人們關注。近日,日本海洋研究機構等研究團隊,從太平洋海域日本海溝附近水深約7000米的海底泥土中,檢測出核事故產生的放射性銫。
-
國家海洋局:日本福島核汙染暫未影響中國海域
對此,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26日分析稱,鑑於福島核電站周邊洋流流向日本以東的西太平洋地區,因此中國不會受放射性汙水影響,保持監測即可。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日前被爆出放射性汙水大量洩漏事故。東電公司日前披露,19-20日,大約300噸高濃度放射性汙水從地面蓄水罐洩漏,這是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以來最嚴重的單次洩漏。
-
海洋局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結果(三)
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我國海域的影響,國家海洋局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組織開展了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監測工作。圍繞核洩漏事故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對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大氣、海水、海洋生物實施了監測。航次歷時30天,航程共計6300海裡,監測海域面積31萬平方公裡。
-
研究機構稱福島核洩漏事故釀史上最嚴重海洋汙染
中新網10月28日電 綜合報導,法國核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IRSN)27日稱,因日本福島核事故向太平洋洩漏的放射性元素銫總量達到27.1千兆貝克,釀成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海洋汙染。 但該機構還稱,與之前預測的一樣,洩漏到海洋中的銫137濃度已經被洋流稀釋,除了近岸物種,不會對海洋物種構成明顯威脅。
-
日本核汙水或將汙染海洋生物鏈-汙水 日本海洋 核汙染 汙染水體...
福島附近海域是千島寒流和黑潮相遇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漁場,兩股洋流在這裡相會後,繼續北上,形成太平洋暖流,流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繼續南下到美國和墨西哥以後,又沿著赤道西流,最後流回馬來群島和中國臺灣附近。 從洋流的角度看,福島核電站洩漏或排出的核輻射汙染水體,主要被黑潮帶動向西北和東北太平洋一側擴散。
-
日本決定將福島核廢水排放到大海!整個太平洋恐被核汙染
對此,日本環境部長原田義昭稱,東電恐怕得將這些核汙水直接排入太平洋,但此舉可能會惹怒韓國。 去年9月10日,原田義昭就在記者會上表示,在他看來,將這些存放不下的核汙水排入太平洋「應該是唯一選擇」。
-
如果日本把 123 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中國會受到什麼影響?
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打算把處理福島核洩漏的 123 萬噸核廢水排進太平洋,最快在今年 10 月內閣會議上最終敲定。面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周邊各國的譴責,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日本)政府會儘快擔負起責任敲定處置方針。」之所以要把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日本表示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
如果日本把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會怎樣?
之所以要把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日本表示是「被逼無奈」的選擇。福島核電站「3.11 大地震」洩漏事故發生後,核反應堆損壞發生熔毀,為了給它們降溫,日本採用了水冷卻的辦法,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核廢水。134,銫-137,鈷-60,釕-106,銻-125,鍶-90,碘-129,鍶-89,都和核有關,具有放射性,超過安全劑量對人體有害(備註:因翻譯軟體問題,可能存在部分元素名稱翻譯錯誤的情況,歡迎指正)從公布的最新數據看,核廢水裡 7 種主要元素經過二次處理都降到了較低水平。
-
日本團隊發現放射性銫可能長期停留於土壤3釐米內表層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等團隊匯總的研究結果稱,福島核事故中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可能長期停留於森林的土壤表面3釐米以內表層中,不會再滲透到更深處。據日本共同社6月21日報導,該團隊在福島縣內阿武隈山地的兩處,從2013年至2017年測定了山林的降雨、落葉和流淌於地表的水等中所含銫137,觀測了銫在土壤表面的流入與流出。5年來,流入表面的銫量逐漸減少,流出量幾乎不變,但流入和流出均為沉澱於森林的銫整體的約1%或未滿1%,幾乎沒有變化。因此,核事故時釋放的銫可能長期留在森林環境中。
-
如果日本把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中國會受到什麼影響?
原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接受採訪時說,日本政府研究了 5 種處理核廢水的方法,包括排放到海裡、蒸發處理、排放到地底 2500 米深處、電解處理、做成核廢水水泥塊掩埋,最終發現「除了下決心將汙染水排入(太平洋)稀釋,幾乎沒有其它選項。」
-
太平洋「毒瘤」:比起日本的120萬噸核廢水,美軍的危害更大
核廢水當中含有大量的碘-131、銫-134和銫-137等超放射性有害物質,也是世界上目前輻射性最強的液體。之前的核洩漏已經給環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而這次更是高達100萬噸高濃度的核輻射廢水。面對國際輿論的譴責,日本政府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儲水罐設備將在2022年全部裝滿,實在是裝不下了,最終決定稀釋後排入大海。預計2022年秋天開始實施。
-
如果日本把 123 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中國會受到什麼影響?
原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接受採訪時說,日本政府研究了 5 種處理核廢水的方法,包括排放到海裡、蒸發處理、排放到地底 2500 米深處、電解處理、做成核廢水水泥塊掩埋,最終發現「除了下決心將汙染水排入(太平洋)稀釋,幾乎沒有其它選項。
-
日本福島核汙水處理:把難題丟給地球?
11月16日,英國《科學報告》雜誌發布了日本東京大學的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稱在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採集的地下水中,檢測出含有超過自然標準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氚。這是一種具有放射性的物質,大量吸入會對人體有害。團隊成員認為,氚的起源只能是福島第一核電站。
-
日本擴大海水放射性物質活度測定範圍
原標題:日本擴大海水放射性物質活度測定範圍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2日報導,針對日本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洩漏問題,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21日表示,將於本年度內在距福島縣1000-3000公裡的北太平洋約60個地點測定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活度。
-
放射性廢水中銫去除方法
含銫廢水主要來源於核工業的核燃料處理、原子能發電站的核裂變產物,以及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機構等,其水量可達數百千克至數萬噸。
-
日本核汙水將汙染海洋生物鏈 中國或將難以倖免
福島附近海域是千島寒流和黑潮相遇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漁場,兩股洋流在這裡相會後,繼續北上,形成太平洋暖流,流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繼續南下到美國和墨西哥以後,又沿著赤道西流,最後流回馬來群島和中國臺灣附近。 從洋流的角度看,福島核電站洩漏或排出的核輻射汙染水體,主要被黑潮帶動向西北和東北太平洋一側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