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8日電 綜合報導,法國核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IRSN)27日稱,因日本福島核事故向太平洋洩漏的放射性元素銫總量達到27.1千兆貝克,釀成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海洋汙染。
但該機構還稱,與之前預測的一樣,洩漏到海洋中的銫137濃度已經被洋流稀釋,除了近岸物種,不會對海洋物種構成明顯威脅。
IRSN說,從今年3月21日至7月中旬,福島核電站共向太平洋排放了27.1千兆貝克銫137,其中總量的82%是在4月8日前排入大海,因為當時為了給受損的核反應堆降溫,日本當局採用了最原始也是最後的辦法:注入海水來為反應堆降溫。
IRSN說:「這是目前觀測到的最大的一次人為的放射性核物質汙染海洋環境事件。」
銫的半衰期為30年。環境中銫-137進入人體後易被吸收,能均勻分布於全身。進入體內的放射性銫主要滯留在全身軟組織中,尤其是肌肉中,在骨和脂肪中濃度較低;較大量放射性銫攝入體內後可引起急、慢性損傷。
但同樣因為大地震和海嘯洩漏至海洋的放射性元素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它對海洋的汙染「迅速減少」。
IRSN還說,海洋中的深海魚類、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軟體動物類等海洋生物是對銫汙染「最敏感的物種」。
3月11日,日本東部地區發生震驚世界的9級強烈大地震,至今已造成超過2萬人死亡和失蹤。強震和隨之引發的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嚴重受損,發生核洩漏事故,數十萬人被迫疏散。
日本環境省日前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後,該國全年遭受輻射量達1毫希沃特以上、需要清除放射性物質的地區為1.16萬平方公裡,約佔國土面積的3%。
目前,國際核事故按嚴重程度分為零至7級。4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放射物質洩漏依國際標準上調至事故最高等級7級。這使日本核洩漏事故等級與蘇聯車諾比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相同。
與車諾比核電站顯著不同的是,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有15釐米厚的不鏽鋼護罩保護。
1986年的蘇聯車諾比核電站核洩漏事故造成30人當場死亡,8噸多強輻射物洩漏,6萬多平方公裡土地受到汙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災難。事後,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並把車諾比事故「追定」為7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