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 潔
9年前的這個季節,日本東太平洋海域並不寧靜。3月11日,芮氏9.0級的「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禍不單行,此次地震更大的影響,是導致東京電力公司下屬的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4號機組不同程度受損,其中3個發生了堆芯熔毀,最終形成災難性輻射洩漏事故。
此次地震、海嘯及發生的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佔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於核汙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直到今天,福島依然是一座「空城」。
日本福島核事故也是自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洩漏事故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一次核危機。
天災還是人禍?
福島發生9.0級地震後,15米高的巨浪淹沒了第一核電站的機組,引起其電源被關閉,導致反應堆冷卻系統停工。
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反應堆中,核燃料在安全殼的底部熔化並積聚。在第一、第三和第四機組中,形成的氫爆炸損壞或完全破壞了屋頂。這導致了輻射洩漏和核電站地區的大面積汙染。
3月13日,日本政府初步確定此次核洩漏事故為4級,即造成「局部性危害」。很快,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從4級提高為5級。4月12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再次將福島核事故等級從5級提高到核事故最高分級7級(特大事故),與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同級。
8月26日,因救災指揮不力,國會兩院對抗嚴重等原因,時任首相菅直人引咎辭職。
事實上,直到今天,福島核事故原因調查仍未結束。
日本政府認為,當時負責推進核電事業的資源能源廳和負責管理核電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雖同屬經濟產業省,但因省內幹部人事變動,導致推進與管理活動來回扯皮,行政職能渙散,效率低下;且核電管理對象的電力公司往往是該省幹部退休後「下凡」的主要接收單位,經常發生公然對抗行政管理的現象。因此,管理機關未能有效履行監管職能是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的原因之一。
經過一系列的立法程序,日本於2012年9月成立了核電統一管理機構——原子能規制委員會。
2014年10月,原子能規制委員會發布事故原因調查中間報告稱,對於福島核電站一號機組失去電力供應的原因是「海嘯還是地震」難下結論,需要進一步調查和分析。還有消息稱,東京電力公司早就清楚福島核電站應對海嘯能力不足,且已有整改計劃,但遲遲未能增高加固核電站的防波堤,也是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單純地將原因歸結為「天災」,也應考慮生產管理中的「人禍」因素。
2018年,針對日本東京電力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日檢方以「業務上過失致人死傷罪」,要求判處東京電力公司三名前高管各5年監禁。
2019年9月,日本核電監管機構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決定重新啟動福島核電站事故原因調查,調查將試圖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受損反應堆輻射洩漏的具體位置,以及其中一個反應堆是否未能通過冷卻系統恰當地釋放放射性蒸汽等問題。「現場輻射強度減弱,報廢作業持續推進,現有條件允許調查人員安全進入現場,因而決定重啟調查,預計在2020年年底前能夠完成最終報告。」
重建之路漫漫,後續處理引發國際擔憂
2020年2月18日,「3·11」大地震發生將滿9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講話,呼籲民眾在哀悼日當天向遇難者默哀。安倍強調,不應淡化地震帶來的教訓,要「充分利用自然災害帶來的教訓,推進防災、減災措施,建設成能堅強應對災害的國家」。
同時,他表示「包括核事故的受害者在內,現在還有許多人被迫避難疏散,我們將繼續銘記著這些不如意的現實,全力以赴實現(災區)復興」。
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將災後重建期限設為10年,並設立了主管災後重建及核事故處理工作的臨時機構——復興廳。
福島縣曾以土壤肥沃著稱,擁有發達的農業水產業,災後,日本政府也曾努力從制度與技術上雙管齊下,通過嚴格管控飼料生產,保證當地牛肉的放射無限制達到標準。日本政府還採用高新科技防止稻米被放射性物質汙染。
此外,日本政府還曾推動「福島·國際研究產業都市構想」,希望通過植物固核、開發智慧機器人等方法,推動福島的重建工作。
不過,日媒指出,災區人口急劇減少等現實問題已嚴重阻礙了災後重建進程。據日本復興廳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3·11」大地震共造成約1.6萬人遇難,2533人失蹤。目前仍有約4.8萬名災民在各地避難,另有3701人被認定為因「長期避難致健康惡化」等原因死亡。
同時,日本還面臨福島核事故後續處理等一系列難題,重建之路可謂任重道遠。
為控制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溫度,東京電力公司注入大量冷卻水,因而產生含有輻射物質的汙水。這些汙水雖經淨化處理,但所含的放射性物質氚不能清除,自2011年以來,福島第一核電站平均每天產生170噸汙水。目前,核電站內共存儲超過115萬噸,而據最新數據顯示,該電站的汙水儲存設施預期在2022年夏季達到137萬噸的容量極限。
此前,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曾公開表示,東京電力公司可能不得不將核電站的放射性汙水排入太平洋,「(事故後)唯一的選擇是將其(放射性汙水)排入大海並稀釋」。這一提議遭到許多爭議,福島當地的漁民深深擔憂,此舉會加劇日本國內外對於福島水產品的不信任感,重創核事故後好不容易恢復的生產經營,國際社會也有諸多反對。
2019年12月23日,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了有關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的處理方案,包括將核汙水稀釋後排入大氣、排入大海或者兩種方案並行,再次引發爭議。
不過,2020年2月27日,監理國際核能發展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認同日本把福島核電站汙染水排入海洋的計劃。「其他地方也(把汙染水)排入海洋,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不算醜聞。但重要的是以無害方式進行,需要有人在排放前、排放中及事後監控,確認一切都沒問題」。
然而,日本經濟產業省鎖定的處理方案中並沒有給出清晰的時間表,何時開始實施目前仍是未知數,預計核汙水處理的推進不容樂觀。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