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太平洋監測發現「核輻射魷魚」
對此,國家海洋局發布公告稱,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島核洩漏的顯著影響,提醒有關部門加強對來自該海域海產品的放射性監測。不過,對於這一公告,也有專家認為,由於我國捕撈的魷魚主要位於北太平洋傳統魷釣作業漁場,與日本福島相距1000多公裡,截至目前尚未受核輻射影響,人們不必過於擔心。
-
中國監測人員赴呂宋海峽執行放射性預警監測任務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5月17日,南海分局下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16名監測人員搭乘「向陽紅14」號船從汕頭起航,赴呂宋海峽及周邊海域執行放射性預警監測任務。這是國家海洋局提出加強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後,南海分局派出的第一個專項航次。
-
國家海洋局:日本福島核汙染暫未影響中國海域
對此,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26日分析稱,鑑於福島核電站周邊洋流流向日本以東的西太平洋地區,因此中國不會受放射性汙水影響,保持監測即可。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日前被爆出放射性汙水大量洩漏事故。東電公司日前披露,19-20日,大約300噸高濃度放射性汙水從地面蓄水罐洩漏,這是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以來最嚴重的單次洩漏。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座底式海洋環境在線觀測系統採購項目...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座底式海洋環境在線觀測系統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座底式海洋環境在線觀測系統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海洋儀器設備/海洋綜合觀測平臺 採購單位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
-
2016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招聘6人公告(青島)
(簡稱「北海監測中心」)負責鴨綠江口以南、繡針河口以北我國海域海洋環境監測、調查與評價、海洋損害事件的技術鑑定等工作,是國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鑑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的重要依託單位。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2009年的觀測實況表明,6月開始,熱帶太平洋地區出現了明顯的厄爾尼諾特徵,並逐漸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在蒼茫的太平洋中,赤道太平洋水溫分布是西高東低的,西邊的印尼與澳大利亞東部沿岸一帶,因海溫高氣壓低而有旺盛上升氣流,氣流升至高空轉向東與西方,而東太平洋海溫低氣壓高,向東流的氣流在中至東太平洋的廣大高氣壓區內向下沉降,到達海面再轉向西,成為東南信風。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和未來」鰲山論壇在青島國家實驗室舉辦。隨後,國內外海洋與大氣領域的20餘名權威專家以「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為主題,圍繞海洋環流的結構與變異規律、中小尺度海洋動力過程以及暖池區海氣相互作用三個方向進行了精彩的報告,並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新華社廈門7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大洋45航次科學考察12日從廈門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一帶,進行為期將近120天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縱橫太平洋,將重點探尋哪些海洋科學奧秘?會有哪些亮點?
-
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以下簡稱《方法》)。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指標算法、集成方法與類型劃分、超載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分析方法等技術要點。
-
海洋局:溢油事件對環境造成汙染損害 已立案調查
監測顯示,蓬萊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類平均濃度超過歷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濃度是歷史背景值的86.4倍。「國家海洋局認為,本次溢油在該油田及其周邊海域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損害。」已對溢油事件立案調查據介紹,目前該油田的平臺已經全部停止作業,也停止了注水和巖屑回注。
-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採取措施加強海洋環境保護
中國網海洋訊 據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辦公室消息,2月13日,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一行到大連開展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調研,召開了座談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已建成站要全部通過國家計量認證,保證監測質量,實現具備開展常規項目海洋環境監測能力。三是大力提升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增加設備設施投入,配備先進儀器設備,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更新改造實驗室,滿足新形勢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需要,全省投資9000萬元用於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
青島西海岸將建國家級海洋公園 保護活化石文昌魚
》獲國家海洋局正式批覆,這也是青島市首個獲批的國家級海洋公園總體規劃。該規劃獲批為海洋公園的保護、管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開發明確了方向,也讓園內用海項目的審批 「有章可循」。規劃期限為10年,以保護珍貴的活化石——野生文昌魚、野生刺參、西施舌等海珍品生態環境及海砂資源為重點,分兩個階段實施,近期將重點開展管理保護、生態監測、宣傳教育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遠期將打造成資源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的海洋公園。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中國網3月20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今日在京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
-
海洋局正式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2012年9月11日起,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預報臺正式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附近海域也是中國的傳統海疆,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更新海域地球物理圖「中國海與毗鄰的西太平洋存在諸多與地學相關的主權、權益、生產和科學問題,需要基礎地學資料和圖件提供最基本的支撐。為維護我國海洋主權和資源權益,服務於海域劃界,急需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比例尺海洋地質基礎圖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