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海洋訊 據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辦公室消息,2月13日,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一行到大連開展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調研,召開了座談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高度重視,15日,廳長何煥秋召開廳長辦公會議,組織專題學習劉賜貴局長講話精神,研究落實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保護措施,部署當前具體的推進措施和辦法。
一、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監測監控質量
一是紮實推進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完善監測方案,重在基礎性常規監測,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布設站位,適當加密,近岸趨勢性監測站位由45個增加到86個,實現管轄海域全覆蓋,準確反映海洋環境真實狀況。對入海排汙口臨近海域監測要增加頻次,擴大覆蓋面。研究實施河流入海口海洋環境實時在線自動監測。
二是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體系。重點加強基層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建設,在現有省總站、6個地級市中心站、6個縣級站基礎上,採取積極扶持、分步推進的原則,年內推進2-3家縣級站建設,利用2-3年時間形成以省站為主體、市站為基礎、縣站為補充的完整海洋環境監測體系。推進機制體制創新,逐步實現獨立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設置,建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暫時不能獨立的要將海洋環境監測作為主體業務。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市級站要保證有2名以上高級職稱技術人員,縣級站要保證有1名以上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已建成站要全部通過國家計量認證,保證監測質量,實現具備開展常規項目海洋環境監測能力。
三是大力提升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增加設備設施投入,配備先進儀器設備,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更新改造實驗室,滿足新形勢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需要,全省投資9000萬元用於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省站要滿足複雜監測任務需要,配備氣象色譜儀、穩定同位素分析儀、全自動固相萃取儀等,完成放射性監測實驗室建設;市站要滿足常規監測任務需要,配備紫外可見分光計、原子吸收儀、原子螢光儀等;縣站要滿足出海採樣需要,配備水質在線監測儀等。要保證海洋環境監測業務正常經費支出,努力將海洋環境監測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省廳每年安排部分資金補助市、縣兩級海洋環境監測工作。
二、實施績效考評,強化監測結果應用
一是進行監測質量評價。在監測的基礎上,開展全省海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工作,注重對監測結果的總結、歸納、分析和提煉。除每年編制發布《遼寧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外,省總站每月向省廳報送海洋環境質量狀況信息。
二是適時通報監測結果。注重提高監測結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用性,採取適當方式,將監測結果反饋至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及時通報,並實施黃牌警告制度,促進整改,提高監測結果的應用強度。
三是實施績效考評工作。推進和深化海洋環境保護績效考評工作,繼續將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情況列入省政府對沿海市政府績效考評指標,一票否決。
三、完善海洋生態功能規劃,推動渤海生態環境改善
一是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新一輪《遼寧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業經國務院批准,要認真組織實施。堅持在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原則,合理配置海域資源,優化海洋開發空間布局,實現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貫徹實施《遼寧海洋帶保護和利用規劃》。該規劃已經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並於2013年9月19日公布實施。要認真組織實施,鞏固遼河等流域治理成果,著力打造空間布局有序、建設分工合理、舒適和諧人居的岸線保護利用新格局,促進海岸帶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三是啟動修編《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該規劃於2006年10月16日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規劃期至2015年。根據國家海洋環境保護政策總體要求,結合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建設狀況,及時修編全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滿足新形勢下海洋經濟發展需要。
四、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實施海洋管理綜合管控
一是實施更加嚴格的圍填海管理政策。圍填海管理要從服務保障為主向嚴格管控和服務保障轉變,要像管理土地一樣嚴格管理海域。嚴格圍填海計劃指標管理,按照從嚴從緊、保護生態、節約集約、海陸統籌的原則,嚴格控制填海規模,堅決制止圍而不填、填而不用的用海行為。遼東灣沿岸慎用、少用海域資源,單體項目用海面積原則上不超過10公頃。從嚴控制非公益性項目佔用自然岸線資源。
二是發揮市場在海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圍填海項目取得用海預審意見後1年內不啟動報批手續,圍填海計劃指標自動失效。對擱置項目超過50%的地區,暫停受理新項目用海申請。
三是強化海洋環境監管。嚴格執行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嚴防產能過剩、高耗能、高汙染、高危險項目轉嫁海洋,提高海洋工程環境準入門檻。
四是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根據各地區、各部門意見,儘快修改完善《遼寧省(渤海海域)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報告》,爭取2月底前報省政府審批實施,確保我省渤海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0%,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佔我省管轄渤海海域面積的比例不低於40%。制定分區分類管控措施,對生態脆弱和敏感區域、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施海洋工程區域限批。開展重點海域汙染物總量控制研究,逐步實施總量控制。
五、鞏固碧水工程治理成果,全面控制陸源汙染
近年來,我省實施碧水工程,下大氣力對遼河、大遼河、大小凌河等進行流域治理,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要加強對遼河管理局、凌河管理局和江河管理局的溝通協調,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二是建議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控汙經費支出。三是多措並舉管控,繼續實施退耕還河、生態封育、溼地建設、自然恢復等控制性工程,逐步形成控制陸源汙染的長效機制。四是全面推進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提高使用效率,確保達標排放。
六、堅持生態文明理念,開展生態修復和建設
一是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破壞、誰賠償,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實施汙染損害海洋環境、改變海洋自然屬性用海等海洋生態補償賠償制度。
二是加強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構建海岸帶和近海生態屏障,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高質量地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繼續推進大連東海公園、錦州大筆架山、錦州白沙灣、營口白沙灣等生態修復工程,確保修復效果,增強海洋生態產品生產供給能力。
三是啟動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加大推進力度,著力解決生態突出問題,爭取2月底前完成項目申報。出臺配套制度,提出管理措施,管好用好資金,加強質量監管,確保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是開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創建活動。根據國家總體安排,選擇1-2個有代表性地區,開展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申報與建設工作。進一步推進海洋保護區建設,力爭再選劃建設2-3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形成類型多樣、功能完善、管護有力的海洋保護區網絡。
七、大力推行健康養殖,恢復海洋漁業資源
一是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下大力氣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加快漁業產業轉型升級。開展增殖放流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科學評價海洋牧場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增殖放流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進行。擴大增殖放流品種和規模,海水增殖放流規模達到50億單位。加強人工魚礁建設,新增人工魚礁示範區3 處,逐步恢漁業資源。
二是著力強化漁業資源保護。漁業資源總體呈現低齡化、小型化趨勢。嚴格執行國家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努力恢復漁業資源。重點保護海蜇、對蝦、鮁魚、小黃魚、梭子蟹等資源品種,嚴厲打擊破壞漁業資源和汙染漁業水域環境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強化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加強漁船、漁具管理,嚴歷整治「三無」漁船,堅決打擊、取締「絕戶網」等違禁漁具,實施更加嚴格的網目尺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