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特性的新能力,最新研究揭示:三維納米陀螺儀複雜的磁結構!

2020-12-08 騰訊網

來自多國的研究小組揭示了納米級陀螺體的磁性狀態,即三維手性網狀納米結構。這些發現為研究與自旋電子學相關的非傳統信息處理和緊急現象增加了一個新的候選系統。相互作用的納米結構陣列,提供了實現前所未有的材料特性能力,因為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新的「新興」現象。在磁學中,到目前為止,這種突現現象只在二維、人造自旋和磁晶體中被證明。

然而,實現磁性「超材料」的進展受到兩個障礙阻礙,這種材料可以通過在三維(3-D)中顯示緊急效應來形成先進自旋電子器件的基礎。第一個問題是需要製造尺寸小於100 nm(與本徵磁長標尺相當)的複雜三維積木塊,第二個問題是可視化它們磁構型的挑戰。因此,研究小組決定研究納米尺度的磁陀螺儀,即由三個相連頂點組成的三維網絡,這些頂點由三個彎曲的納米線狀支柱組成。

圖示:單迴轉網絡的結構單元示意圖,從一對頂點開始,這對頂點共享三根支柱中的一根,並被一個「扭曲」角度偏移;中間圖像顯示了頂點對如何組成一個陀螺體單元,右側的圖像顯示了單元如何組裝成陀螺體網絡。

陀螺儀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因為儘管它們很複雜,但它們可以從精心配製的聚合物組合中自組裝,這些聚合物可以用作三維模具或模板來形成獨立的納米結構。當支柱連接成螺旋線時,陀螺儀有一種「利手」或手性,其形狀使磁陀螺儀成為測試從曲率中出現新磁性預測的理想系統。對陀螺儀光學性質的測量,甚至表明陀螺儀可以具有拓撲特性,這與手徵效應一起是目前開發新型自旋電子器件的熱門課題。

圖示:自組裝製備Ni-Fe迴旋納米結構工藝示意圖。

然而,由於陀螺儀中可能存在的磁態尚未確定,因此進行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嵌段共聚模板和電沉積,製備了直徑為11 nm的支柱和42 nm的單元Ni75Fe25單陀螺體和雙陀螺體(由一對鏡像的單陀螺體形成)納米結構。這些尺寸與Ni-Fe中的疇壁寬度和自旋波波長相當,然後用離軸電子全息術對陀螺儀納米顆粒進行成像,這可以以納米空間解析度繪製陀螺儀支柱及其周圍的磁化和雜散磁場模式。

藉助有限元微磁模擬對圖案的分析,揭示了一種非常複雜的磁狀態,它是整體鐵磁的,但沒有唯一的平衡構型,這意味著磁陀螺可以採用大量的穩定狀態。這些發現使磁陀螺儀成為儲藏庫計算和自旋波邏輯等應用的候選對象,這項研究向三維納米尺度磁性超材料邁出了令人興奮的第一步,這種材料可以用來發現新的新興效應,並促進基礎和應用自旋電子學的研究。

圖示:(左)用電子全息成像的Ni-Fe迴旋體納米結構中及其周圍的雜散場圖樣,其中包含單迴旋區和雙迴旋區,納米結構的輪廓用紅色表示;(右)Ni-Fe陀螺納米顆粒磁化分布的微磁模擬,色輪顯示磁化方向;箭頭高亮顯示一組迴轉支柱的平均方向。

博科園|研究/來自:東北大學

研究發表期刊《納米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邊緣能」使三維納米顆粒生長成二維材料
    然而,某些科學家試圖通過稱為「過渡金屬氧化物」的半導體來製造二維材料。這種化合物由氧原子綁定過渡金屬例如鈷組成。但是,雖然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如何製造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納米顆粒,但是卻沒人找到一種可控的方法,用這些三維納米顆粒生長納米片,而這種納米片就是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超薄二維材料。
  • 物理所在三維納米結構的加工與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三維納米結構既可具有納米材料與結構所賦予的量子效應、尺寸效應與表面效應等新奇物性,又可通過三維幾何結構實現電聲子輸運與耦合、自旋極化、激子行為、波陣面調控等物性的協同調製,獲得平面器件不具有的功能。目前,三維納米結構的可控加工方法明顯不足,阻礙了三維納米器件的發展,並制約著高端納米產業化技術的形成。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系吳施偉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課題組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成功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該成果8月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二維磁性材料是近年來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
    【我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進展|中子衍射研究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
    現代精密製造業(如:集成電路板、光柵、高精度光學透鏡等)迫切需要具有特定精確膨脹係數甚至零膨脹的材料,因此作為熱補償的負熱膨脹(NTE)材料受到廣泛關注。一直以來,調整材料組分被認為是調節其NTE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同時也可以利用尺寸效應調控NTE行為。
  • 我國突破新一代陀螺儀:將影響陀螺儀下遊應用市場
    微信搖一搖功能的實現,便離不開陀螺儀傳感器技術。資料圖陀螺儀晶片技術簡介陀螺儀和我們並不遙遠。陀螺儀又叫角速度傳感器,大家熟知的微信搖一搖功能的實現,便是依靠陀螺儀傳感器晶片實現的。去年我國出貨的5億部手機所用陀螺儀傳感器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 最新研究揭示二維材料的高度可調諧性!
    導讀最近,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研團隊準確地測量出二維半導體材料二硫化鉬(MoS2)的帶隙,同時也揭示出一種強大的調諧機制,以及二維材料電子和光學特性之間的關係。
  • DPC-STEM:看清磁泡中的複雜磁結構 | NSR
    利用洛侖茲透射電鏡,研究者發現在磁泡材料納米結構中存在多種複雜的磁渦旋結構,如多環狀結構、弧形磁渦旋結構等但是,這些複雜磁結構不能用傳統磁泡理論來解釋,這無疑限制了對其的進一步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
  • 進展 | 中子衍射研究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磁熱與壓熱效應
    現代精密製造業(如:集成電路板、光柵、高精度光學透鏡等)迫切需要具有特定精確膨脹係數甚至零膨脹的材料,因此作為熱補償的負熱膨脹(NTE)材料受到廣泛關注。一直以來,調整材料組分被認為是調節其NTE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同時也可以利用尺寸效應調控NTE行為。
  • 高通量研究使拓撲學更具「磁性」:上百種磁性拓撲材料被發現
    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完整的帶拓撲理論對非磁性晶體的電子結構進行分類。然而,磁性材料的類似分類法則仍然是一個謎,因此,目前發現的磁性拓撲材料數量非常有限。《自然》雜誌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對磁性拓撲材料進行了高通量研究,並由此發現了100多種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和半金屬。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可是,這些複雜系統的研究,往往需要現代計算技術和先進的分析來揭示其微觀機理。受惠於全球超級計算平臺的急速發展,科學家和工程師現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設施來發現可以造福社會的更好材料。然而,單靠計算是不夠的,他們須要結合實驗才能印證研究結果。 在本研究中,需要用到能處理低溫、高靈敏度和強磁場等極端條件的實驗技術,以驗證理論計算和發現結果。
  • ...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磁熱與壓熱效應
    現代精密製造業(如:集成電路板、光柵、高精度光學透鏡等)迫切需要具有特定精確膨脹係數甚至零膨脹的材料,因此作為熱補償的負熱膨脹(NTE)材料受到廣泛關注。一直以來,調整材料組分被認為是調節其NTE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同時也可以利用尺寸效應調控NTE行為。
  • 日本開發微機械式高精度陀螺儀
    最近,日本住友精密工業公司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共同開發了用於國產火箭H2A的微機械(MEMS:Micro
  •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7:0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K. Christopher Garcia和Woj M.
  • 石墨烯類膜材料新特性獲揭示
    原標題:石墨烯類膜材料新特性獲揭示   本報訊(通訊員劉愛華)>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恆安、特任副研究員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及荷蘭內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石墨烯類膜材料輸運特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石墨烯以及氮化硼等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納米材料可以作為良好的「質子傳導膜」。
  • 中國科學家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機制 原來是一種特性材料!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曾模擬豬籠草「嘴唇」研製超潤滑材料,然而豬籠草「嘴唇」為何能長時間保水儲水保持溼潤?科學界還不曾有深入探究。中科院理化所與北航科學家最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這一神奇的自然奧秘,通過解析豬籠草「嘴唇」的微觀結構,揭示了豬籠草「油嘴滑蟲」自動搬運液體、致使昆蟲無法駐足而滑落入籠的機理,並建立了液膜輸運的理論計算模型。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中新網西安6月22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22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以西工大為通訊作者單位在《科學(Science)》雜誌同一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這三篇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21日在線發布,6月22日正式刊印,幷以「反芻動物基因組」為專欄,登上了當期《科學》雜誌封面。
  • 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研製成功
    「十二五」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主題項目「基於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由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項目研究開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進展。項目組攻克了核自旋-電子自旋耦合極化與檢測等精密量子操控技術,完成了小型化磁共振氣室、高效磁屏蔽等元件的精密設計與製造,並研製成功我國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
  • 徐志平等揭示二維材料奇異力學特性中的拓撲與幾何效應
    徐志平等揭示二維材料奇異力學特性中的拓撲與幾何效應  清華新聞網12月18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期刊在線發表題為
  • 中科院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清潔能源重點實驗室E01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利用固態電解質材料Li1.5Al0.5Ti1.5(PO4)3(LATP)包覆鈷酸鋰的技術。通過該技術改性的鈷酸鋰材料具有目前實驗室所報導的最佳室溫和高溫電化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