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2021-01-18 科學網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7:0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K. Christopher Garcia和Woj M. Wojtowicz研究團隊,利用人IgSF細胞表面相互作用組揭示了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的複雜網絡。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20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研究人員使用基於ELISA的自動化篩選平臺、高通量、混合蛋白質策略對所有318,096個蛋白間的相互作用(PPI)組合進行測試,從而對564種人細胞表面和分泌蛋白質(大部分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蛋白)進行了相互作用組篩選。通過系統進化同源性分析優化篩選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約380個以前未知的PPI。

研究人員使用表面等離子共振和細胞結合實驗驗證了其中一個子集。這些PPI揭示了生物系統內部和系統之間相互作用龐大而複雜的網絡。研究人員發現了具有已知配體和結合伴侶「孤兒」受體的新PPI。新的PPI包括在多種細胞類型中表達的蛋白質,並參與多種細胞過程,包括免疫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分化/增殖、新陳代謝、血管生成和細胞增殖。這些PPI為進一步對其功能相關性生物學研究提供了資源,並可能提供新的藥物治療靶點。

據悉,細胞表面蛋白間的相互作用介導了細胞間通訊、識別和反應。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Human IgSF Cell-Surface Interactome Reveals a Complex Network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uthor: Woj M. Wojtowicz, Jost Vielmetter, Ricardo A. Fernandes, Dirk H. Siepe, Catharine L. Eastman, Gregory B. Chisholm, Sarah Cox, Heath Klock, Paul W. Anderson, Sarah M. Rue, Jessica J. Miller, Scott M. Glaser, Melisa L. Bragstad, Julie Vance, Annie W. Lam, Scott A. Lesley, Kai Zinn, K. Christopher Garcia

Issue&Volume: 2020/08/20

Abstract: Cell-surfac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s) mediate cell-cell communication, recognition, and responses. We executed an interactome screen of 564 human cell-surface and secreted proteins, most of which ar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IgSF) proteins, using a high-throughput, automated ELISA-based screening platform employing a pooled-protein strategy to test all 318,096 PPI combinations. Screen results, augmented by phylogenetic homology analysis, revealed ~380 previously unreported PPIs. We validated a subset usi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nd cell binding assays. Observed PPIs reveal a large and complex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oth within and across biological systems. We identified new PPIs for receptors with well-characterized ligands and binding partners for 「orphan」 receptors. New PPIs include proteins expressed on multiple cell types and involved in diverse processes including immune and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differentiation/proliferation, metabolism, vascula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These PPIs provide a resource for further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functional relevance and may offer new therapeutic drug targets.

DOI: 10.1016/j.cell.2020.07.02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933-8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蛋白質網絡的廣泛信號整合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蛋白質網絡的廣泛信號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9:46:17 德國環境衛生研究中心Pascal Falter-Brau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STRING: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網絡)資料庫簡介
    研究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有助於挖掘核心的調控基因,目前已經有很多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資料庫,而string絕對是其中覆蓋的物種最多,相互作用信息做大的一個,網址如下https://string-db.org/該資料庫的最新版本為version 10.5, 更新於2017年5月14號,
  • 生命複雜系統為何抗幹擾?跨學科研究揭示多層生物分子網絡魯棒性
    在從細胞到生物體的所有尺度的生物系統中,分析分子網絡在擾動下的魯棒性已成為揭示分子水平上疾病機制的有效工具。以往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孤立的分子網絡上,如基因調控網絡、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和代謝網絡等。然而據生物體內的「中心法則」可知,不同生物分子之間聯繫緊密,共同決定著細胞的功能,如基因編碼蛋白質,蛋白質調控基因的調控並參與代謝反應。分子網絡不是獨立的,過程可以同時跨越多個分子層,產生複雜的模式,當網絡被單獨分析時,很難發現。
  • 青島能源所發現pH依賴蛋白質相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能源微生物的一對相互作用蛋白質模塊中發現一種獨特的pH依賴的雙結合位點切換現象,並闡明其化學和結構機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圖譜研究揭示蛋白質間交互作用鏈
    一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大規模蛋白圖譜研究發現,有機生物細胞內的不同蛋白質間具有較深聯繫,正是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細胞和生物體的構建。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安德魯·艾米莉教授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愛德華·馬爾科特教授領銜,有來自3個國家的七個科研團隊共同參與。根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研究人員仔細篩查了從酵母菌、蠕蟲、老鼠、人類等九種生命演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體中提取的數據,以揭示不同蛋白質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共同構建細胞和生物體的。  蛋白質是細胞中大量工作的承擔者。
  • 研究揭示蛋白質SUMO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1月18日,PLOS Genetic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56:48 德國海德堡大學(ZMBH)分子生物學中心和DKFZ-ZMBH聯盟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Günter
  •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提出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計算...
    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能夠從分子水平上揭示蛋白質的功能,幫助揭示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分化和凋亡等細胞活動的規律在全基因組範圍內識別蛋白質相互作用對是解釋細胞調控機制的重要一步。隨著蛋白質相互作用實驗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獲得大量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甚至能夠在全基因組範圍內對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行分析。然而,由於實驗技術的限制,很多高通量實驗方法測得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的錯誤率都比較高。此外,傳統實驗的方法不適用於檢測大規模數據。
  •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15 20:43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
  • 蛋白質的化學反應及與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
    1 蛋白質與水的相互作用:蛋白質的水溶性蛋白質與水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蛋白質中的肽鍵(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或氫鍵),或胺基酸的側鏈(解離的、極性甚至非極性基團)同水分子之間發生了相互作用。影響蛋白質水溶性的應素很多:(1)pH>pI 時,蛋白質帶負電荷,pH=pI 時,蛋白質不帶電荷,pH 時,蛋白質帶正電荷。溶液的pH 低於或高於蛋白質的pI 都有利於蛋白質水溶性的增加,一方面是加強了蛋白質與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蛋白質鏈之間的相互排斥作用。等電沉澱。
  • 材料特性的新能力,最新研究揭示:三維納米陀螺儀複雜的磁結構!
    來自多國的研究小組揭示了納米級陀螺體的磁性狀態,即三維手性網狀納米結構。這些發現為研究與自旋電子學相關的非傳統信息處理和緊急現象增加了一個新的候選系統。相互作用的納米結構陣列,提供了實現前所未有的材料特性能力,因為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新的「新興」現象。在磁學中,到目前為止,這種突現現象只在二維、人造自旋和磁晶體中被證明。
  • Mol Cell:影響胚胎幹細胞分化的關鍵蛋白質
    近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技術,其可以簡化蛋白質網絡,而且研究者也發現了一種單一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通過設計出僅可以和前配偶體相互作用的合成性蛋白質,並且將其引入細胞中,研究者就可以揭示出調節胚胎幹細胞使其改變形狀成為其它細胞類型的關鍵反應。
  • BioGRID 蛋白質相互作用資料庫
    生物通用交互數據集庫(BioGRID)是一個公共資料庫,用於存檔和傳播來自模型生物和人類的遺傳和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BioGRID目前擁有超過1,500,000種來自高通量數據集和個人重點研究的互動,這些研究來自於初級文獻中的63,000多份出版物。
  • 研究揭示胺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用
    近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tRNA 胺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質生物合成及其精確性調控中的作用。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 (endosomal sorting) 和自噬 (autophagy) 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所知甚少。
  • 研究人員創造了最完整的複雜蛋白質機制模型
    更好地理解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複雜關係可以揭示突變如何引起遺傳疾病,從而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發展提供信息。研究人員尚未完全理解遺傳突變如何影響蛋白質功能。「就像機器中的破碎齒輪一樣,突變的變化打破了缺陷蛋白質的功能,這個過程涉及結構和動力學的變化,」伊萬諾夫說。「這些因素的匯合對傳統的結構生物學方法提出了挑戰。」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由於病原菌和宿主之間的識別從本質上講是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蛋白質組技術在該領域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Nature:蛋白質組學揭示新型寨卡病毒宿主因子2.CELL: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揭示三大致命病毒發病機制3.Immunity:蛋白質組學揭示BIRC5抑制感染HIV-1細胞凋亡的機制4.Cell Host
  • 蛋白質兼具可塑與穩定性?從進化視角揭示生命複雜系統的內在平衡
    近日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後、集智科學家傅渥成(唐乾元)等,在Physical Review Research發表文章,揭示蛋白質系統的功能敏感性和突變穩定性之前的定量關係,加深了對蛋白質功能運動和突變進化之間的關係。1. 可塑性(plasticity)和穩定性(robustness):矛盾還是互補?
  • 科學網—提出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王延斌在尤著宏研究員指導下,提出一種使用蛋白質序列信息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計算方法